呂陽育
(河南省濟源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南 濟源 459000)
2017年11 月初在濟源某屠宰場共檢出68例豬丹毒病豬,占該年現檢出病害數的65.5%。根據近幾年該屠宰場檢疫數據,發(fā)現在屠宰環(huán)節(jié)該病一般在3~4月流行,其他月份較少,且檢出率較低。但今年該病在8~10月發(fā)生較頻繁,多為亞急性疹塊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據調查發(fā)現,病豬大多來自江西吉安、上高等地,究其高發(fā)病率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今年濟源等地高溫高濕天氣,為該病菌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二,養(yǎng)殖戶未及時開展疫苗接種工作,病菌趁虛而入。第三,養(yǎng)殖戶在防治該病的過程,頻繁或濫用抗生素類藥物,導致該病的肆意傳播。縱觀近年來該病的流行情況,有如下發(fā)展趨勢:第一,因抗生素類藥物頻繁使用,該病菌的耐藥性增強,極有基因變異的可能,毒力將愈發(fā)增強。第二,天氣因素是關鍵。高溫高濕對丹毒桿菌的繁衍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宰后的檢疫過程中應多注意皮膚及內臟的病理變化?;疾∝i皮膚多處疹塊凸起,常見于背部,頸部等,且疹塊多呈小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分布密集,界限明顯,可與普通皮疹加以鑒別。用手觸摸疹塊粗糙而硬實,按壓疹塊處,正中變?yōu)樯n白,周圍有一圈紅暈,嚴重者可發(fā)生干性壞疽,脫落后留下潰瘍灶,有的發(fā)生大面積的皮膚壞死[1],可與創(chuàng)傷結痂區(qū)別。皮膚區(qū)域內血管擴張,皮下結締組織水中浸潤且出現出血點;臟器中常見腎臟腫大,呈花斑狀,時見“大紅腎”;全身淋巴結腫脹,呈紫紅色,切面多汁。準確把握豬丹毒檢疫要點,將肉眼觀察,手動觸摸,內臟剖切觀察加以結合,鑒別診斷。
獸醫(yī)實驗室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對該屠宰場委托檢疫的204份疑似感染丹毒桿菌的病料進行檢測。首先對采集的病料加入PBS液進行研磨。我實驗室使用的是經高壓滅菌后的研缽,手術剪,鑷子進行研磨工作。再次對研磨液提取DNA液。使用的是全自動核酸提取儀,購自美國賽默飛公司;采用磁珠法提取所需核酸,磁珠法相比傳統的試劑盒離心柱膜法,特異性更強,提取的核酸濃度、純度更高,耗時更短。最后使用目前國內較成熟的核酸檢測試劑盒,避免了繁瑣的引物和探針的設計工作,利用熒光PCR技術對病原的目的基因進行擴增,此方法特異性強、高效、簡便,對于臨床樣品大通量的快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實驗結果:與宰后檢疫的檢出符合率達86.5%,其中淋巴結、腎臟的檢出含菌量較高。說明使用該方法可實現高靈敏性和高速的優(yōu)勢結合,更高效率地擴增致病菌DNA,為豬丹毒的定性檢測提供了更好的保證,并為進一步研究丹毒桿菌在各臟器中的分布提供依據,為實際檢疫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有部分病料在宰后檢疫中發(fā)現疑似豬丹毒但實驗室并未檢出丹毒桿菌的情況,可能與病料的采集不規(guī)范有關。另外雖在屠宰環(huán)節(jié)豬丹毒病豬眼觀疹塊型較多,但通過組織病原檢測,疹塊組織的含菌量并不是最高的。這對丹毒病料的采集工作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F場病料的采集工作是否規(guī)范,直接影響獸醫(yī)實驗室的檢測結果,所以采樣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有針對性地進行病料的采集。采集發(fā)生典型的癥狀部位。第二,注意采集病料的時間。最好在生豬屠宰或死亡后的6h之內采集。第三。采樣必須無菌操作,避免外源性污染及樣品的交叉污染[2]。第四,病料采集后做好標記并立即放置在冷凍冰箱或冷藏后送往獸醫(yī)實驗室保存,以防腐敗變質。
對于養(yǎng)殖戶,第一,養(yǎng)殖戶應建立規(guī)范的豬丹毒弱毒疫苗的免疫程序。豬丹毒活疫苗或含豬丹毒的二聯、三聯疫苗,免疫程序為:8周齡首免,2~4周后2免[3],免疫期可持續(xù)6個月。第二,若出現豬丹毒的急性爆發(fā),應盡早使用青霉素進行治療,也可聯合使用其他抗生素或抗血清,都確有療效。第三,豬舍及用具要保持干燥、潔凈,定期消毒。加強對生豬的觀察,發(fā)現病豬應立即隔離觀察。
對于商販,第一,到正規(guī)養(yǎng)殖場購買生豬,與養(yǎng)殖戶建立良好長效溝通機制,從源頭把好生豬質量關。第二,了解生豬進入定點屠宰場所需的證件,加強自身法律法規(guī)意識。
對于檢疫人員,第一,掌握對豬丹毒臨床癥狀的鑒別診斷,探究近年來豬丹毒的新型流行趨勢,切斷該病流入市場的傳播途徑。第二,深入病豬原產地的調查研究,加強與原產地檢疫相關部門的良性溝通,共同維持生豬購買良好秩序。
對于當地政府部門,第一,做好豬丹毒疫情輿論工作,切實加強動物疫情防控部署工作,維穩(wěn)當地治安管理秩序。第二,大力普及豬丹毒相關疫情的知識,宣傳主管部門頒布的有關動物疫病的法律法規(guī)。
[1]吳清明主編.獸醫(yī)傳染病[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1.370-373.
[2]張姣榮,管艷平.動物病料采集和送檢要點[J].養(yǎng)殖與飼料,2013,(0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