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蕓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昆明650000)
信息圖形設計的過程可分為:信息收集→信息提取→信息結構→單位設定→視覺轉化。
前期:我閱讀了《中國茶密碼》、《茶之書》兩本書,《中國茶密碼》涵蓋的茶知識范圍很廣、內容很豐富,《茶之書》主要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深層精髓。
中期:看書過程中,把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和感興趣的部分記錄下來,發(fā)覺自己對《中國茶密碼》這本書很感興趣,于是把信息圖表的主題設定為“茶葉史”。
后期:開始梳理使我感興趣的那部分知識的脈絡。并從知網上下載了很多和茶相關的論文,從網上找了很多與之相關的圖片。
首先,設定設計目標,突出中心概念。圍繞茶知識大分類進行展開思考。
其次,要對已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獲取更高價值的信息。將茶知識分為戰(zhàn)爭史、發(fā)明史、消費史、文化史,把其他無關緊要和毫無關聯(lián)的信息去掉。
最后,要反復核實與檢驗已收集的信息的可信度,將誤差縮小到最低程度。就像做網頁一樣,我們把整理出來的分類也可分為一級標題、二級標題……“茶葉史”是一級標題,“戰(zhàn)爭史、發(fā)明史、消費史、文化史”是二級標題。這一步要把三級標題整理出來,若理不出來,二級標題甚至一級標題可能都需要調整,把層次整理的越清楚,核實和核實的可信度就越高,誤差也會越低。
按照信息生產過程和加工程度可以分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這三種類型。一次信息是未編輯過的原始信息;二次信息是對信息進行提取以獲取更高價值的信息;現(xiàn)在我們要再進行加工、總結、重組、概括等,所形成的信息就是三次信息。
信息圖表與傳統(tǒng)資料的區(qū)別就在于圖形與文字多少。信息圖表是以圖形為主,視覺化效果更強烈,讀者對作者的內容一目了然;傳統(tǒng)資料主要是文字抒寫,需要讀者耐心的閱讀。
這個階段我主要是克服了“舍不得”,這些信息好像不能丟,那些信息好像也有關聯(lián)。這個“舍不得”會阻礙三次信息的生成,信息泛濫、信息污染是信息圖表的禁忌。將龐雜的信息不經處理地呈現(xiàn)給讀者是不負責任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上面提到我已經整理出了圖表的三級標題,現(xiàn)在我們得整理出各三級標題的具體內容、每部分內容所對應的圖片、每個分類的線索及呈現(xiàn)的大概流線。將整理出來的三次信息用簡單的思維導圖成列出來,以免加重圖表設計的負擔和混淆信息。
單位設定就像是地圖的圖示,要在圖表的角落注明圖上一厘米等于實際多少千米。有些圖表中的圖形是抽象的、并不是表示實際物體的大小,就不需要這一步。茶葉信息圖表因為都不是實際的物體對比,所以不需要設定單位。
承載所有文字信息和所對應圖形的思維導圖出來后,我開始思考圖表陳列的形式,大體的形狀以什么為主,各部分內容用什么銜接,圖標、引導符號、色彩該怎么設計。
因為我把茶葉史分為了戰(zhàn)爭史、發(fā)明史、消費史、文化史四大類,我就想到了四分之一的扇形,圓與四分之一扇形與其一樣,都是包含與被包含、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整個的信息線索是茶,所以圓中心應該是能代表茶葉史的古茶樹形象,戰(zhàn)爭史、發(fā)明史、消費史、文化史四大類別就是古茶樹散發(fā)出的樹枝,三級標題的圖標就以茶葉的形象代替,主要內容的圖標就以基本圖形又與外形相呼應的圓點代替。
戰(zhàn)爭史分為國際戰(zhàn)爭與國內戰(zhàn)爭,以時間為線索,呼應圓的外形來呈現(xiàn);文化史分為茶功效、茶功能、茶分類,內容對應標題,其中有些交叉的信息用虛線連接;發(fā)明史分為陸羽說、達摩說、神農說,因為這部分內容較少,將人物圖形的視覺方式一致向外,有擴張感;消費史分為文明形態(tài)、少數(shù)民族、歐洲人民,這部分內容最多也最雜,我用直線將這個扇形劃分為三個部分,視覺上都以圓外形為視覺流線,小范圍的規(guī)范能使繁雜的信息有致的排列。整體顏色我選了黑色,整個背景都是黑色,四個大分類以不同程度的黑白灰來區(qū)分,使畫面有個高低、前后的視覺效果。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盡量用圖形代替文字,吸引觀眾的眼球。
信息圖表能幫助設計師快速分析并清晰有趣地傳達有效信息,尤其是在這個“快餐文化”時代。如何使收集的素材信息在整理后具有邏輯性和關聯(lián)性,并保證完成的信息圖表對觀者具有易讀性、可理解性,是信息圖表設計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