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qū)農林畜牧局,宜賓 644002)
腫瘤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以前是一個很稀疏少見的病種,突然間就變得流行了起來,而且發(fā)病率之高,死亡人數之多,幾乎每一個大家族里都有因患癌去世或深受癌癥困擾的成員。很多家庭因治療癌癥,傾家蕩產。這對當下提出的扶貧攻堅工作帶來了艱巨的挑戰(zhàn)。
由于畜禽腫瘤和人類的惡性腫瘤密切相關,關于腫瘤成因,在此借鑒幾種人類癌癥成因說法。有說癌癥是壓力、緊張和精神抑郁造成的,這的確也是許多人現(xiàn)代的生活特點;也有說是營養(yǎng)和肉食攝入過多,血液負擔過重,造成酸性體質而產生的;也有說癌癥是運動量過少造成的;中醫(yī)說癌癥是人體內陽氣弱,不能夠運化和排解毒素造成的;當然時下最多的說法是因為環(huán)境的破壞而造成的,身邊環(huán)境里有太多的毒素;最有意思的一種說法是,癌細胞是人體內自私細胞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因為癌細胞會瘋狂擴張自己,然后掠奪人體內的營養(yǎng),占領正常機體組織,摧毀其他健康細胞。
其實這些說法之間講述了一個共同點:當體內擁有過多的毒素,由于人體自身陽氣弱,運化能力太差,這些毒素無法代謝完全,經過日積月累,終于在某一天(病倒下了)爆發(fā)出來,正所謂“病來如山倒”。其實在這之前,癌細胞就通過不停侵蝕正常組織,排擠機體正常細胞,通過一點點自身復制、增殖,就已經表現(xiàn)出來了,只是癥狀未集中顯現(xiàn)而已。所幸的是現(xiàn)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能對部分癌細胞早期的出現(xiàn)通過標志物檢測出來[1]。
現(xiàn)在經濟社會環(huán)境下,效益成本分析成了現(xiàn)今商業(yè)社會的行為準則。一個持續(xù)性的大規(guī)模資金、資源投入,必定是以產生效益為目的。畢竟就養(yǎng)殖戶而言,各種社會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養(yǎng)殖行為必須產生一定的效益。就單個飼養(yǎng)對象比如1只兔、1頭豬所能貢獻的經濟價值非常有限,只有通過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大批量生產才能提高總體經濟價值,在當今社會下“飼養(yǎng)”這一行為才能具有存在的意義,否則就變?yōu)檗r戶家庭單只飼養(yǎng),不為變現(xiàn),只為自己食用。這就使得以往的粗放飼養(yǎng),變?yōu)楝F(xiàn)在的約束型飼養(yǎng);家庭耕地殘余剩料飼養(yǎng),變?yōu)楣I(yè)化飼料集中飼養(yǎng);單只、數個等少量飼養(yǎng),變?yōu)槭^、百只、萬羽等專業(yè)戶大規(guī)模飼養(yǎng)。
飼養(yǎng)條件的改變,各種應激源的產生,除不可控的因素外,比如化學致癌因素中的多環(huán)芳香烴類,這類致癌物以苯并芘為代表,廣泛存在于汽車廢氣中;物理致癌因素,尤以離子輻射易引起各種癌癥等原因外,飼養(yǎng)條件中的自由采食最易導致畜體營養(yǎng)過剩,體內廢物堆積。尤以現(xiàn)代預混合飼料中常伴有微量催眠、嗜睡成分,使得畜體多余營養(yǎng)吸收不了,全部會轉化為毒素。因為畜體不需要的營養(yǎng),需要去代解的都是毒素,正如河流里富養(yǎng)物質多了,是要發(fā)臭的。
中獸醫(yī)是沒有“腫瘤”這個針對性的稱謂的,歸入“臟結”一類。它的含義就是身體陷入了陰證,又有一個“痞結”[2]。
現(xiàn)今我們的研究,說腫瘤是怕熱的。機體溫度一升高,腫瘤細胞就會迅速消失。也就是中獸醫(yī)說的,畜體陽氣一足,痞結就會消散?,F(xiàn)在很多人治療癌癥,一味的寒涼解毒,使用各種清熱散結化瘀的藥。雖說可能確實起到一點解毒、消除腫瘤細胞的作用,但它損傷了畜體的陽氣,畜體自身消除毒素的能力受到了損傷,這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沒有任何藥物的力量大得過畜體自身的免疫能力,藥物永遠只是輔助。
嚴格意義上來說,機體本無病,只有排病反應。
當畜體內積蓄了過多的垃圾廢物的時候,就勢必要為這些垃圾找一個“垃圾筐”,比如豬鼻咽癌、雞食管癌,都集中表現(xiàn)在畜體某一個部位,病理解剖可見“菜花狀”組織,并占據畜體正常器官體積的大部分。其實腫瘤病變組織就是這個“垃圾筐”,不能說“垃圾筐”是病。為什么將病變組織切除了之后,腫瘤細胞更容易擴散?其實,意思就是把“垃圾筐”扔掉,垃圾就會到處亂跑。
人類現(xiàn)在是可以用放化療來殺死腫瘤細胞,以應對轉移擴散的問題。可只是殺死現(xiàn)有的腫瘤細胞,就好比在潮濕的衛(wèi)生間里放有一塊木板,如果只是殺霉菌,不解決潮濕的問題,霉菌能殺完么?在醫(yī)學界也并沒有權威數據表明接受放化療的病人3年存活率要比不接受的高。而且放化療自身就是高傷害的資料方法,屬于“以毒攻毒”,有相當一部分數量的病人不是死于癌癥,而是死于放化療所引起的器官衰竭。
真正的大病是一場災難,對于災后重建也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工程。這個工程里面,藥物的作用只是一部分,影響治療的因素很多,只有找準病根,用“病去如抽絲”的方法一步一步調整飼養(yǎng)條件,才能將發(fā)病率(總有個體差異)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畜體本身是有自我排病能力的。從出生,體內就帶有一定數量的癌細胞。終其一生,每個畜體都在無時無刻與癌細胞作斗爭。也就是說,通過畜體自身的免疫力、功能運化是能夠解決腫瘤的。只有當制造腫瘤細胞的速度超過降解速度的時候,才有可能發(fā)生癌癥。也就是說,只要能解決垃圾的來源,哪怕不放化療、不開刀動手術,也能很快消滅現(xiàn)有腫瘤。
在國外,有養(yǎng)殖場通過給雞播放貝多芬交響曲的方式來提高蛋雞的產蛋率;更有甚者,為了解決成片大規(guī)模養(yǎng)殖雞的飼養(yǎng)密度問題,實驗性的給雞戴上了VR虛擬眼鏡,讓雞誤以為在一個寬廣的空間里生存,通過運動量的提升,間接的提升雞肉品質。
國內的餐桌文化也有一種觀點,就是敞放的肉豬比圈養(yǎng)的肉豬好、苞谷豬比飼料豬好等,這也就是飼養(yǎng)條件的改變導致畜體肉質品質的提升。去除富營養(yǎng)化、提高粗纖維在飼糧中的占比、拓寬飼養(yǎng)場地、降低飼養(yǎng)密度、遠離各種污染源,自然而然各種畜產品品質會有大幅提升,腫瘤發(fā)病率也會大幅下降,甚至“不藥而愈”。
畜體內垃圾是腫瘤細胞來源,那治療就要解決機體內陽氣和運化能力不足的問題。當人類用藥物去化解腫瘤,那就要去攻!但病畜機體陽氣偏弱(呈現(xiàn)一種寒熱夾雜,以陰寒為本,標熱為輔的局面為多見)。這種局面若攻的話,會損傷陽氣和能量,不攻的話又解決不了[3]。其實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早就為這種病人的局面提出了解決方法。用扶陽藥和攻下藥同時使用,比如附子干姜和大黃芒硝同時使用。這個方法是非常高明的,正因為腫瘤怕熱,機體溫度一升高,腫瘤細胞就會迅速消亡,也就是中醫(yī)說的,一陽生九血。
《傷寒雜病論》指出以保護陽氣為前提,攻和守兼用,氣血虛時,守為主,攻為輔;不虛時,可以增加攻的力量。若有實熱,復氣血就需解熱。因為機體講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運化正常。
以放化療的手段或手術施行切除術來治療腫瘤,往往是機體在手術之后,慌亂中再次尋找一個“垃圾筐”。而這一次尋找的“垃圾筐”往往選擇的位置比前一次更加危險。所以能看到當豬鼻咽癌切除后,繼續(xù)飼喂一段時間,卻轉移成豬肺癌或淋巴癌這樣更可怕的全身性癌癥。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檢測方法和技術也在不斷革新。分子生物學等許多新興醫(yī)療檢測法以其快速、靈敏、特異性使得人類在對抗腫瘤這一世界難題上,掌握了先機,能夠較早的發(fā)現(xiàn)和診斷相應部位腫瘤標志物的產生,從而辨證施治、對癥治療。即便不清除機體內所有腫瘤細胞,也能在正確、健康、生態(tài)、平和的狀態(tài)下與腫瘤細胞和平共處,達到“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