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邱冬梅,楊樹冰,謝惠曉
子宮內翻是指子宮底部向宮腔內陷入,甚至自宮頸翻出的病變,是分娩期嚴重而罕見的并發(fā)癥,多數(shù)發(fā)生在第三產程,如處理不及時,往往因失血、疼痛性休克導致產婦在3~4h內死亡[1]。筆者報告1例產后急性子宮內翻經陰道手法復位后球囊子宮支架固定成功案例,探討該病的診斷及處理原則,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患者,女,32歲,因“停經37+1周,下腹陣痛4h”于2018年1月13日5:50am入院。患者最后一次月經2017年4月28日,預產期2018年2月5日,孕期無定期產檢,無特殊不適。于2018年1月13日1:00am開始下腹陣痛伴見紅急診入院?;颊呒韧w健,乙肝病毒攜帶者,月經規(guī)律,孕2產0,早孕人工流產1次。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wěn);??茩z查:宮高31cm,腹圍90cm,胎方位:LOA,胎心率:140次/min,節(jié)律齊整,規(guī)律宮縮,先露S-2,宮口開大3cm,未破膜,骨盆外測量:25.0cm-27.0cm-20.0cm-9.0cm。輔助檢查:2018年1月12日產科超聲:孕周符合36周+,胎盤Ⅱ度,羊水指數(shù)125ml。入院診斷:①孕2產0宮內妊娠37+1周左枕前單活胎臨產;②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
患者入院后在產房待產過程中,宮縮欠佳,8:45am行人工破膜加強宮縮,破膜時羊水清。破膜后產程進展順利,12:00am時宮口開全,胎心正常,指導產婦用力。12:57pm產婦在會陰側切保護下順娩一活男嬰,羊水清。Apgar評分:10分-10分-10分,無臍帶繞頸,臍帶長50cm,體重2840g。第一產程時間11h,第二產程時間57min,第三產程時間8min。胎兒娩出后予以靜脈滴注縮宮素注射液20U促進子宮收縮,13:05pm時胎盤胎膜自然完整娩出,臍帶長50cm,此時患者訴疼痛難忍,面色蒼白,血壓下降,陰道流血增多,約500ml。急行陰道檢查見子宮底翻出子宮頸呈球形。即刻通知孕產婦搶救小組,通知麻醉科醫(yī)生行氣管插管全麻深靜脈穿刺監(jiān)測生命體征和中心靜脈壓。同時急查血常規(guī):Hb 97g/L,行交叉配血。行子宮內翻回納術,回納成功后,術者宮腔內用手固定,同時交代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μg加強宮縮,肛門塞3粒米索前列醇,另一助手在腹部固定宮底,同時準備好球囊子宮支架,宮縮好轉后,術者宮腔內手緩慢取出,放置宮腔球囊壓迫止血,主球囊注入生理鹽水500ml,副球囊注入生理鹽水200ml后陰道填塞大紗塊固定球囊壓迫止血??偝鲅考s2500ml,術中輸血6U去白細胞懸液紅細胞,冰凍血漿600ml,術后予以抗感染對癥治療,注意宮底和球囊引流袋的出血情況,引流出血不多,后轉入ICU觀察,轉入ICU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精神疲乏,口唇蒼白,貧血貌。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22.44×109/L,血紅蛋白濃度85g/L,血細胞壓積0.26,中性粒細胞比例29.9%。繼續(xù)輸血4U去白細胞懸液紅細胞,冰凍血漿400ml,繼續(xù)抗感染、護胃、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等對癥治療。密切觀察宮底、陰道流血、引流等情況。1月14日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8.59×109/L,血紅蛋白98g/L,中性粒細胞比例80%。患者無特殊不適,引流出血量少。1月14日轉入普通病房,術后48h取出陰道內塞的紗布和球囊,拔出球囊后患者無不適,陰道流血少,子宮收縮好,復查血常規(guī)正常,產后第5天病情平穩(wěn)出院。產后2周、1個月、4個月隨訪未訴異常。
子宮內翻是產科產時極為罕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臨床以疼痛、出血、感染、休克、局部壓迫為主要表現(xiàn)[1],死亡發(fā)生率高達15%[2]。我們以本例產后子宮內翻成功救治的經驗,結合相關文獻,探討其合理的診斷和處理,為臨床更有效的救治提供參考。
子宮內翻發(fā)生率較低,為(0.5~1)/10 000[1-2],因此,如何早發(fā)現(xiàn)和診斷對子宮內翻的復位起關鍵性作用,對保全患者的生育功能,減輕患者子宮的創(chuàng)傷,促進患者產后的康復均有重要意義。本例出現(xiàn)典型的子宮內翻癥狀:難以忍受的疼痛,大量陰道流血和休克癥狀,急行陰道檢查可見子宮底翻出子宮頸呈球形。部分病例報道無典型的上訴癥狀[3-4],產后的陰道檢查也可及時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子宮內翻后,應及時復位。子宮內翻患者疼痛一般比較明顯,而一次性復位成功需要患者很好地配合,因此,處理時應在抗休克的同時給予麻醉鎮(zhèn)靜止痛治療。本例首先通知孕產婦搶救小組行手法復位,同時麻醉科醫(yī)師行氣管插管全麻,深靜脈穿刺監(jiān)測生命體征和中心靜脈壓。行手法復位時注意:最后翻出的部分應最先復位,切勿先上推翻出的宮底中部,以免將宮底推成陷窩而阻礙復位;一手托住翻出的宮底,手指分開擴張宮頸環(huán),沿產道軸,手徐徐上推,先還納接近宮頸部分的宮體,然后還納子宮底;另一手在恥骨聯(lián)合上配合復位。如胎盤尚未剝離,原則上應先還納后再剝離胎盤;如復位困難或胎盤部分剝離而導致大出血,應先剝離胎盤后再復位。復位后宮腔內的手不能立刻取出,防止再次脫出,應等待宮縮加強,子宮收縮好轉后方可取出。本例患者在復位后用球囊子宮支架固定,主球囊注入生理鹽水500ml,副球囊注入生理鹽水200ml,陰道填塞大紗塊固定球囊壓迫止血,術后給予抗感染,保護胃黏膜,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5-6],密切觀察宮底、陰道流血、引流等情況。48h后拔出陰道填塞的紗布和球囊支架。拔出球囊后患者無不適,陰道流血少,子宮收縮好,復查血常規(guī)正常,產后第5天病情平穩(wěn)出院。產后訪視無特殊不適。本例患者選用子宮支架球囊固定復位子宮,其優(yōu)點是:子宮支架球囊有彈性,止血效果好,禁忌證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可有效降低患者子宮再次脫垂,一般放置12~24h后再取出[7]。除采用球囊子宮支架固定外,也可在宮腔填塞紗條,但由于觀察不便,并發(fā)癥多,已很少使用。也有文獻報道了一些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如Ogueh和Ayida提出的經陰道內置入硅膠拔罐杯靜壓置換技術[8],Moran[9]提出的經腹腔鏡下糾正子宮內翻的方法等,均值得借鑒。但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非手術治療成功,一旦非手術治療失敗,必須果斷地采取手術治療[9]。
手術復位方式有兩種:經腹復位,即Huntington術、Haultain術和Dobin術;經陰道復位術,即Spinelli術、Kustner術和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及經腹子宮切除術[4]。Huntington術相對Haultain術損傷小,一般采用較多,經陰道的手術一般臨床較少使用,容易損傷膀胱或其他組織[10]。除了子宮切除,對于手術后是否會再次發(fā)生子宮內翻,尚未見足夠的病例和文獻證實,此外,采用手術復位后配合放置子宮支架球囊固定子宮是否更有效,需要不斷的病例證實。
綜上所述,子宮內翻是產科的少見危急重癥,合理處理產程,早發(fā)現(xiàn)且即時合理的治療,嚴格掌握陰道助產指征,避免暴力助產,對巨大兒、雙胎、羊水過多等子宮過度膨脹者[11],胎兒娩出后應注射宮縮劑,既可預防產后出血,也可預防子宮內翻[12]。此外,在人工剝離胎盤時,應避免牽拉臍帶而使子宮壁發(fā)生內陷。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需要不斷總結,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救治,減少該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