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羿
(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0)
建筑結構是房屋建筑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建筑結構課程對于建筑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是培養(yǎng)其專業(yè)素質的主要課程。建筑結構課程是受力體系、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基礎工程、抗震學、砌體結構等多個方面結合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結構是房屋的骨架,是保證建筑物穩(wěn)定耐用的基礎。建筑結構的設計就是根據結構和材料運用中所應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因勢利導地對視覺空間進行藝術加工與藝術處理,已完成當代審美對于現代化建筑要求的一種最為本質、也是更加經濟的創(chuàng)作手段。為了適應社會對于土建類人才的需求,高校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不斷加大,建筑結構課程作為土建類學生學習的重點,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優(yōu)化刻不容緩。
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yè)的開設宗旨是培養(yǎng)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和現代管理學理論知識的綜合性人才,只有幫助學生掌握結構施工圖、熟悉不同建筑結構的施工要求和特點,才能為其未來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建筑結構課程的開設目標是為建筑施工企業(y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和施工單位培養(yǎng)專業(yè)型技術人才,而改革課程的最終教學目標則是保證學生熟知建筑結構體系、具備工程實踐分析和判斷能力。
建筑結構課程涉及到的內容十分廣泛,相關理論知識的綜合性很強。因此,高校在開展該類課程之前,需要為學生開設一些基礎性學科作為該門課程的鋪墊。例如,高校應當為學生開設房屋構造學、建筑制圖學、建筑材料學、建筑工程力學等課程,使其具備扎實的相關基礎知識,從而為后期的建筑結構課程學習做好準備。另外,建筑結構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要求也相對嚴格,簡單地理論課程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來吸收和理解,通過工程實踐和親身動手設計相融合,才能使的學生對于工程結構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入,知識掌握更加牢固。
由于部分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建筑結構的相關知識,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費力。而當前專門的建筑結構類書籍又相對較少,大多書籍都是鋼結構、混凝土結構、抗震等內容的結合,因此,對于建筑結構課程的突出和優(yōu)化十分重要。通過對理論計算的弱化,突出構造措施的具體做法,鞏固和加強“平法”識圖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例如,可以通過反復指導學生認識施工圖紙,幫助其掌握對于工程結構施工圖的讀圖能力。識圖是工程施工中必經的一環(huán),也是建筑結構課程中最難的一部分,由于學生沒有參加過實際施工工作,對于建筑結構的構造了解不夠全面和形象,讀圖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晦澀的部分,強硬的記憶很難保證學生將所學靈活運用到實踐,只有在課程設計中強調工程結構、構造部分的講解,才能夠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會工程結構,對于施工圖紙的理解也會更加輕松。
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是高校建筑結構課程教學的主要特色,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就業(yè)競爭力的關鍵教學宗旨。對于教學“職業(yè)性”需求的忽視,以及對理論教學目標的忽略都將影響到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因此,共同突出高校教學的“高等性”和“職業(yè)性”將是高校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工程。
教學方法的豐富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基本概念、構造要求、設計方法和相關計算步驟的講解環(huán)節(jié),高校教師可以靈活運用PPT模式和網絡資源,以形象的動態(tài)圖形和音頻的形式,幫助學生通過三維立體圖形等方式輕松的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這種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加深學生對于關鍵知識點的掌握。另外,涉及到房屋構造、結構荷載傳遞以及結構破壞本質和破壞過程的內容時,多媒體動態(tài)圖形的使用能夠更加形象的描繪實際過程,配合現場參觀、實驗課程操作等,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會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樓梯、屋蓋的構造和組成需要配合實物或者現場觀摩的形式進行講解。這種“走出去”的教學方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板書式教學更加形象具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及時記憶,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都會更加輕松。
模型活動教學法在目前的高校教學中比較常見。所謂模型活動教學就是通過制作課程相關模型,提高學生理解效果和認知水平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模式能夠順應高校對于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要求。模型活動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過程為:教師首先介紹該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工程案例,通過分析建筑物的構造、相關參數的計量辦法,指導學生制作建筑模型。該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在制造模型的過程中理解建筑構造,不斷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了鞏固,也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應有的鍛煉。實踐動手能力是對高校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一項關鍵內容,以模型的方式將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改善。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簡述為核心,然而對于建筑結構這類實踐操作型很強的技術類課程而言,傳統(tǒng)教學方法顯然效果不佳。由于不能接觸到工程實踐,學生對于所學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在實踐工程中的運用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有顯著不足。因此,加強高校建筑結構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對于高校而言迫在眉睫。通過帶領學生進工地,為學生安排封閉期實習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了解工程項目、認識工程結構的機會,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能夠使學生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實踐教學能夠讓理論與實踐更好的融合,從而使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成整體記憶,在學生的知識庫中形成網絡,從而強化吸收效果。
對于以上課程優(yōu)化和改革的辦法,需要一定的考核標準和舉措加以約束執(zhí)行。從建筑結構課程的實際來看,該門課程的公式、內容數量繁多,想要完全記憶對于學生的要求過于苛刻,傳統(tǒng)考核方式只能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學校效果和實踐作用并不明顯。因此,在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對于考核辦法也將有新的思路。例如,對于建筑結構課程的考核中,筆試和實踐按比例分配。平時作業(yè)占整體成績的20%;讀圖作圖能力占總成績的20%;期末考試成績占整體的40%;結構模型制作情況占考試成績的20%。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夠有效地改善“應試教育”的弊端,讓學生脫離為考而學、為應試而學的錯誤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效果的改善、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幫助。
建筑結構是一門綜合類學科,是以培養(yǎng)實踐性人才、技術性建筑人才而設立的一門課程。高校未來的相關教學中應當機密結合該門課程的開設宗旨,以更加新穎、實際的授課方式,為學生提供生動、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和課堂氛圍。只有保證知識的與時俱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才能夠為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社會實用型人才貢獻出一份力量。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完善,使教學內容更合理,教學模式多元化,真正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要,寬口徑、厚基礎、上手快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yè)人才。
[1]姚立娟.高職院校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課程教學改革探討[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