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晶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諸要素之中,輔導員與大學生處于核心地位,對話語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把控。話語有效性的生成離不開輔導員依據話語目的,設置話語情境,并通過話語內容對話語對象施加認識與實踐兩個方面的影響;也離不開大學生將輔導員的話語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換言之,輔導員與學生是話語有效性發(fā)揮的關鍵。一方面,輔導員只有通過教育對象的認知與實踐活動的反饋,才得以依據教育對象的理論吸收程度調整話語目的、內容和情境。另一方面,教育對象的自我實踐活動是對話語諸要素的內化,是教育對象對輔導員話語外生性向內生性轉化的過程,只有完成這一轉化,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關系構建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功能在于通過話語的傳遞使雙方在語言、情感、思維邏輯等方面溝通順暢,達成共鳴。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力者,話語是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失的元素。教育成效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即輔導員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遵循一定的語言規(guī)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使用的具有說服力并帶有宣傳性、灌輸性、解釋性和評價性特征的語言。
輔導員說什么、怎么說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值,一般而言,我們最直觀和最終的評判標準即話語結果是否有效。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對結果的評判上,最多只能在靜態(tài)軸上享有結果,始終無法在動態(tài)軸上優(yōu)化結果。必須通過話語結果的靜態(tài)軸層面的分析,進一步深入到導致這一結果形成的動態(tài)軸層面上,厘清具體的話語要素與相應結果之間的內在關聯,探討構成話語的多種要素對活動過程的有效展開所客觀存在的制約、影響作用。任何結果,都不是脫離話語過程有效性的前提下得以實現的;任何過程,都不是擺脫話語要素有效性的前提下得以展開的。沒有符合話語過程有效展開所要求的話語要素,就沒有話語過程的有效展開,也就無所謂話語結果。達到話語效果最大值,離不開構成話語要素最大效力的發(fā)揮。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包括輔導員自身、話語對象、話語目的、話語內容、話語情境五個方面的要素。在話語展開的過程中,不同的要素因其各方面特征不一,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但就整體而言,所有要素功能最終都將指向話語目的,并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提高目的實現的可能性。
1.樹立強烈的主體意識,提高話語素質?!耙恢鳌奔摧o導員強烈的主體意識。輔導員長期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第一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謀,同時是參與活動的排頭兵。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諸要素效能的實現離不開主體在自身的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中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以及教育對象的特點發(fā)揮自身的組織、調控功能。換言之,主體意識決定了教育者將在多大程度上把握教育對象,決定了教育者將在何種程度上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進行話語教育目的的制定,話語內容的編制,話語情境的選擇。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否有效,關鍵看輔導員說什么、怎么說。輔導員應當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對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所處的主體地位、主導性作用以及所擔負的具體使命有清晰、明確認識[1]。準確把握自己在對話過程中應該說什么、怎么說。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具體的話語情境,為實現話語目的,采用恰當的話語。一方面,強烈的主體意識有利于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對話中處于更加主動的位置。在對話過程中,可依據不同情境效應,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基調,提高話語說服力。另一方面,強烈的主體意識也是輔導員自覺對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的應然要求,不斷調整話語樣式,提升自身話語實然素質提供著強大動力。
2.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增強話語底蘊?!耙粋洹奔闯浞值闹R儲備。實踐證明,理論的深化和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前提,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證?!皫熣?,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要做好傳道授業(yè)的工作,首先自身要對“道”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輔導員是大學生成長最直接的護航人,是學風建設最有效的掌舵者,是校園管理秩序最突出的建設者,是校園文化發(fā)展最需要的構建者。輔導員如果對文件政策沒有充分的理解,便無法照著說;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功底,便無法接著說;如果沒有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狀問題,沒有根據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更新知識儲備,便無法改著說。
輔導員要發(fā)揮自身在政治上“導”、學業(yè)上“輔”、綜合素質上“促”的功能,首先就要在政治上、學業(yè)上、綜合素質上有深厚的積累和突出的成績[2]。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鮮明政治特性的教育活動,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施教主體,只有樹立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全局觀念,擁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功底,才能運用具有說服力的學科話語,做好政治上的“導”?,F階段,輔導員與所帶學生的專業(yè)往往不一致,在學生專業(yè)知識學習引導上的話語往往理論性太強、貼合性不夠、實踐性過淺,導致輔導員專業(yè)學習引導話語欠缺說服力。因此,輔導員需要根據時代形勢及時了解學生專業(yè)背景、把握專業(yè)現狀、預測專業(yè)發(fā)展趨勢,與任課教師配合分工,做好“一唱一和”工作,真正發(fā)揮學業(yè)上“輔”的作用。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學習、實踐等方面,輔導員要在學生群體中說話更有分量,必須通過日常的積累,拓展各方面能力,提升自身知識修養(yǎng)并表現出卓越的人格魅力,做好綜合素質上的“促”。
1.適應對象的客主轉換,促進話語接受。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3]。大學生是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象的主群體,是雙重身份的統一體,在輔導員的施教活動中,大學生是觀察和認識的客體;在受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又是接受與實踐的主體。一方面,大學生只有成為客體,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才能有開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學生只有從客體轉化為主體,對話才能順利的展開。大學生只有同時具有主客體兩方面的性質,才能成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展開的對象。
溝通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輔導員在與大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其主客體相統一的身份,避免出現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主體一味說,客體只準聽”模式所導致的話語地位不平等、話語空間占比不均衡現象。一方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接受主體是具有現實需要的大學生,其接受活動是在其有接受需要的前提下展開[4]。因此,輔導員在進行話語溝通前,應當從生活、學習、家庭、人際關系等方面充分了解教育對象內在的道德需求和困難,這也是輔導員觀察和認識客體的需要。另一方面,輔導員與學生進行對話的目的就是為了從意識層面改變學生錯誤的思想,引導正確的行為實踐。而大學生的“客體—主體”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是對教育者及其實踐的認識,其次是對教育內容的認識,最后是對教育內容及自身的認識,這個過程也是大學生自我實踐活動中的自我實現過程,這種突然自我是大學生自我認識深化和自我教育展開中的重要一環(huán),輔導員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隨意批判、不盲目指正。輔導員只有適應學生的這種“客體—主體”轉化,才能洞察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引起的教育對象的意識活動,從而調整自身的教育活動,進行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言簡意賅的話語教育。
2.引領對象的主體意識,推動話語踐行。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最終效果如何,主要看話語對象即大學生的理論接受程度和現實實踐程度如何。馬克思說過,“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5]。大學生只有具有主體意識并接受輔導員所說的話,教育才有可能產生成效。失去了大學生的支持,容易造成“話語主體性”缺失狀況,產生“話語實踐失語”后果。
主體意識包括主體定位意識和主體實踐意愿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須認識到自己是話語活動中除了輔導員以外的另一主體,對輔導員所傳輸的話語,對活動的進行和完成有著完整、準確的把握。當學生由于自身的年齡、經驗等方面不足無法對自身角色產生正確認識之時,輔導員應當從入學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運用課堂、活動、環(huán)境、榜樣等介質對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和適應教育,使學生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榜樣的示范作用中,在課堂和活動的實踐經驗里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學生是與輔導員同時參與在整個話語活動中的主體,其接受意識不單只是從意識領域上接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動,還包括在實踐領域有效配合輔導員進行教育活動并自覺、主動地選擇、評判以及踐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因此,輔導員首先應當時刻把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動態(tài),做好疏導、防范工作,保證學生正確地進行選擇、評判和自我教育,強化其自律意識。其次,應當注重實踐引領,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思想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行為習慣與時代發(fā)展不脫節(jié)。
1.駕馭目的雙向適應性,準確話語定位。話語目的的雙重契合首先表現在社會總體和個體之間的雙向適應性,即一方面與社會總體發(fā)展需要相適應,另一方面與社會個體需求相適應。這種雙向適應性,內在地要求輔導員必須在社會總體發(fā)展需要和學生個體需求的權衡中尋找矛盾的突破口。忽視社會總體發(fā)展趨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將失去社會基礎,無法與社會接軌,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忽視學生個體需求,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的展開將失去教育對象的積極響應,話語活動則無法有效展開,話語目的有效性也將成為無稽之談。
話語目的的雙向適應性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展開確立了基本的方向。輔導員在確立目的前,需要仔細研究話語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資源配置,摸準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中的一致性,消除對立面和負面影響,保證話語目的能夠既滿足社會總體發(fā)展需要又符合學生個體需求。輔導員開展教育活動之前,應當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根據社會發(fā)展需要,從宏觀層面確定有效的話語目的。在學生發(fā)展多樣性需求和社會總體發(fā)展要求發(fā)生矛盾時,輔導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家庭背景、所處具體環(huán)境,在不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
2.剖析目的現實理想性,增添話語色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的直接決定著話語的現實性和實效性。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的的接受程度,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的與人們在廣泛的物質生活中的所具有的現實需要的契合程度。只有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充分洞察之后,建立起與目前的需要相吻合卻又高于目前需要并與未來需要相契合的話語目的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有效的話語目的具有現實性和理想性的雙重特征。
話語目的的雙重契合還表現在現實性和理想性的雙重特征中。一方面,話語目的的現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的基礎。話語目的的現實性并不是與現實完全一致,而是以現實為基礎,達成進步。話語的表達、傳輸、理解與接受都受制于客觀現實,引領著話語表達、傳輸、理解和接受的話語目的若與客觀現實脫節(jié),這便失去了植根于話語表達、傳輸、理解與接受之上的話語真實性,話語的表達、傳輸與理解和接受就會失去說服力。也就是說,輔導員只有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話語目的,話語才能有植根于現實的說服力。另一方面,話語目的是話語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在主體頭腦中的反映,也就是說話語目的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未來趨勢的理想預測。輔導員要通過對話沖洗學生腦中不正確的、落后的思想觀念,從而裝進正確的、先進的思想觀念,話語目的就須要高于現實,與社會前進方向相一致,體現前瞻性和引領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的只有緊跟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才能有效滿足現代化發(fā)展的實際需要[6]。只有保持話語目的的現實性,話語才有說服力;只有保持話語目的的理想性,話語才會有感召力。輔導員在確立話語目的時首先必須植根于現實,以鮮活的現實性為底色,用從生活實踐中汲取、提煉而提升的理想性潤色,確立來自現實又高于現實的話語目的。
1.熟知內容的實踐延展,把握話語承與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始終是在實踐中進行的,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在實踐中進行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教育活動,每一次的內容更新都是對前一次內容的繼承與發(fā)展,這就是話語內容的實踐延展性。實踐延展性是話語內容變動不居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有效的話語內容首先具有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實現其引導教育效能,其用于實現該效能的話語內容就應當是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的且已經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實現的、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真理性的內容。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利用立足于社會實踐的現實經驗滋養(yǎng)思政話語,拓展思政話語的內涵,并在實踐中校準話語內容,使思政話語植根于實踐。另一方面,有效的話語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因此也具有承前啟后的性質。
2.明了內容的高度涵容,發(fā)揮話語效力。話語內容的變動不居還來自于其對話語目的、話語情境的高度涵容性。實現目的是話語活動開展的根本原因,話語者和話語對象之間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話語情境中,以話語內容為中介,為了實現話語目的而展開的。一方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的的實現依賴于輔導員通過話語內容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教育對象的引導和感染。輔導員只有將話語目的分解為目標一致的具體目的,通過調節(jié)和控制話語內容使其高度涵容具體目的,才能在教育過程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話語,逐步實現話語目的。另一方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的的實現需要輔導員在理想的話語情境中采取適合的話語內容。話語情境是為話語活動的順利展開而創(chuàng)設的,是作為話語要素而對話語活動發(fā)生作用的精神氛圍與物質條件的統一體。[1]95因此輔導員所采取的話語內容需要高度涵容一般話語情境。在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活動中,話語情境只有滲透在話語活動的目的、內容中,才能為話語活動的展開提供具體的、合適的場合和氛圍。換句話說,話語內容只有對一般話語情境高度涵容,才能確立基本適用話語,才能因人、因時、因地選擇適合的話語,才能在不同的場合充分發(fā)揮不同的作用。
輔導員、大學生、話語目的、話語內容、話語情境作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不可缺失的要素,只有當輔導員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組織、調控和確立雙向適應性、現實性和理想性皆備的話語目的,實施實踐延展性和高度涵容性的話語,使大學生將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身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充分以主體身份掌握和踐行,話語才能真正具有成效。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64.
[2]楊建義.高校輔導員身份定位與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83-84.
[3]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M].南京:海河大學出版社,2004:113.
[4]楊振斌,馮剛.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126.
[6]李超民,茹奕蓓.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學術論壇,2017,40(05):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