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鋒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滄州 061001)
落枕為臨床常見的急性頸部軟組織損傷,古稱“失頸”,又稱“失枕”,主要是由于睡眠時姿勢不正或當風露臥后,使局部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導致肌肉痙攣疼痛、轉側不能、功能障礙等而發(fā)病[1]。由于疼痛常導致活動受限,形成“痛則不松,不松則痛;因痛增痙,因痙增痛”的惡性循環(huán)[2]。落枕輕者3~5 d可自愈,重者頸部肌肉嚴重痙攣疼痛并可向上肢放射,數周不愈[3]。手背部二、三掌骨間穴有“落枕穴”“阿是穴”“外勞宮”“頸肩痛穴”等,由于其有特定的治療落枕作用,臨床多以“落枕穴”稱之,以下也以“落枕穴”代指手背部二、三掌骨間穴位。落枕穴為經外奇穴,臨床以緩解頸部肌肉攣急、止痛治療落枕而著稱,應用指針按壓遠端阿是穴有緩解頸項部經絡拘急,使氣血運行通暢而迅速止痛之功用[4]。中醫(yī)認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同一穴位因治療方式的不同,得氣與否,臨床療效也不盡相同?,F(xiàn)將“落枕穴”治療落枕的臨床應用情況綜述如下。
1.1指針治療 手指點遠端阿是穴,可緩解頸項部經絡拘急,使氣血運行通暢而迅速止痛,受限的運動功能在15~20 min內恢復正常。馬培鋒等[5]應用指針按壓遠端阿是穴治療27例落枕患者,在手背部二、三掌骨間找到最痛點既是遠端阿是穴,用指腹點穴,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點穴3~5 min,囑患者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活動頭部,尤其是活動受限側,治療時間最長10 min,結果27例均經1次治療痊愈。王飛等[6]應用指針手背落枕穴(該穴位于掌背二、三掌骨間,指間紋頭后0.5寸處與二、三掌骨頭構成等邊三角形)治療落枕30例,同時配合雙手點按雙側天宗穴(該穴位于岡下窩中,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中1/3交點處),治療1次,總有效率96.7%。
1.2針刺治療
1.2.1單純針刺治療 劉炫斯等[7]將72例落枕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分別采用針刺患側外勞宮穴與局部電針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4.4%,對照組有效率為97.2%,2組患者療效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孟慶軍等[8]應用外勞宮治療落枕,選用28號1.5寸不銹鋼毫針,常規(guī)消毒,直刺0.6寸,施捻轉提插復式瀉法,施術1 min,同時囑咐患者自由活動頸部,如患處仍覺不適,采用雀啄瀉法,針感沿臂上傳,同時令患者向不適處活動頸部,1次治療有效率100%。黃炎洪[9]單刺外勞宮,應用平補平瀉手法同時囑患者轉搖活動頭頸部治療落枕103例,治療3次,痊愈82例占79.6%,好轉16例占15.15%,總有效率95.1%。
1.2.2針刺配合走罐治療 走罐療法可使寒氣從肌膚經脈而出,走罐后皮膚潮紅、紫暗、出痧是寒氣外出的表現(xiàn)。李鳳[10]將59例落枕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采用走罐配合針刺落枕穴治療,對照組29例采取芬必得、TDP (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神燈)照射的方法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葉兵[11]應用局部走罐后點按落枕穴配合頸部活動治療落枕60例,經1次治療后痊愈56例,2次治療后60例均痊愈。
1.2.3針刺配合灸法的治療 灸法可以彌補針藥之不足,用艾條直接灸疼痛部位,通過溫熱效應,使血氣流通,“通則不痛”,經絡暢通,氣血運行無阻,疼痛可緩解。鄭兆儉[12]以針刺落枕穴位治療1組,針刺列缺穴為治療2組,2組均在留針期間,用艾條在患側頸部行懸起灸法,以溫和灸與回旋灸為主,要求患側肌膚有灼熱感,對照組服用諾福丁,同時外用傷濕止痛膏貼敷,結果兩治療組在治療后6 h、24 h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而72 h后則無明顯差異,但治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1.2.4與后溪穴合用的治療 后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又為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落枕病變部位為督脈及小腸經循行所過,依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思想及“輸主體重節(jié)痛”的治療特性,選用后溪穴治療落枕的效果良好。陶勝國[13]設實驗組40例實施針刺后溪穴和落枕穴治療,進針10~30 mm,使局部得氣,行捻轉瀉法,使針感上傳,留針30 min,期間每10 min 行針1次,當針刺得氣后配合頸部運動;對照組40例口服元胡止痛片加外敷傷濕止痛膏治療。2組治療1次后實驗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黃錫婷等[14]治療72例落枕患者,針刺落枕、后溪穴,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痊愈60例,總有效率 100%。侯文豪等[15]將64例落枕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針刺患側后溪、落枕、大椎及阿是穴配合局部拔罐治療,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治療組在治療后12 h、24 h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針灸治療疼痛類疾病,選用遠端的阿是穴或循經選穴,應用強刺激或放血治療,臨床止痛效果,明顯優(yōu)于作用于疼痛局部的治療方法。落枕穴位于手背部二、三掌骨間,落枕時此處常有明顯的壓痛,點按此處,可緩解頸部肌肉攣急及疼痛于頃刻,臨床治療落枕療效卓著,后世在研究某種方法治療落枕的療效時,多以落枕穴為對照組。
2.1針刺治療 邱伊白等[16]治療落枕,均選取遠端穴位,治療組選用后溪穴,對照組選用落枕穴,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有效率為80.00%,2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沈愛明[17]為了尋找治療落枕的最佳遠端穴位,將222例患者分為束骨穴組(55例)、后溪穴組(56例)、落枕穴組(56例)、列缺穴組(55例),結果4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4.5%,96.4%,78.6%,63.6%,認為治療“落枕”遠端選穴以后溪、束骨為佳(P<0.01)。劉陽等[18]將60例落枕患者隨機分為針刺手三里穴(治療組),針刺落枕穴(對照組),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3.33%,對照組為8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
2.2針刺配合手法治療 通過手法治療可以改善局部循環(huán),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并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tǒng)輸入到病變部位,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胡敏[19]將失枕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102例獨刺落枕穴,治療組247例結合手法(拿、揉患者頸部肌肉;點按風池、風府、肩井、大椎、大杼、風門、天柱、合谷、阿是等穴;滾揉肩背部;撥、理胸鎖乳突肌,頸部豎脊肌;搖、扳頭頸;拔伸頸椎),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1次治療痊愈率分別為74.5%,31.4%,2次治療痊愈率分別為99.2%,79.0%,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療程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曾金強[20]選取單純性落枕患者171例隨機分2組,觀察組86例,在手法治療基礎上,結合針灸,先刺落枕穴,對于瘀滯型患者再針刺近部諸穴如肩井、后溪、合谷等穴,風寒型患者則針刺大椎、風門、懸鐘等穴;對照組85例單純手法治療,結果觀察組痊愈82例占 95.3%,總有效率為 100%;對照組痊愈68例占 80.0%,總有效率為88.2%,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孫鵬[21]將20位落枕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針刺落枕穴療法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療法基礎上結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結果2組頸部疼痛和關節(jié)活動度都得到顯著改善(P<0.05),且實驗組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針刺配合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可使緊張攣急的肌肉得到舒張,而且血液循環(huán)加速,乳酸能夠更快地進入血液,局部無乳酸堆積,疼痛緩解,可加強針刺的治療效果[22]。邵清華等[23]為了研究分經針刺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落枕的療效,以針刺落枕穴作為對照組,分經針刺依據疼痛的不同部位,選用經脈所過的手三陽經遠端穴位:后溪、手三里、中渚,治療組配以運動療法,結果治療后2組VAS評分和頸椎不知動度評分均顯著改善(P均<0.01),且治療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
3.1針刺落枕穴配合頸椎持續(xù)牽引治療 持續(xù)的頸椎牽[24]引可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從而解除組織充血、水腫及肌痙攣現(xiàn)象,可緩解頸部肌肉的持續(xù)痙攣,緩解疼痛癥狀。鐘偉泉等[25]將73例落枕患者隨機分為針刺加頸牽組24例、針刺組27例、頸牽組22例并給予相應治療3次后頸牽組與針刺組與針刺加頸牽組療效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中針刺加頸牽組療效最佳。
3.2針刺配合藥物離子導入 中藥離子導入是近年來運用較多的一種理療方法,它是將現(xiàn)代醫(yī)學電離子導入的原理和中醫(yī)外治結合起來,將中藥中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止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大量陽離子定向導入病變部位,與常有陰離子的黏多糖結合,起到利水消炎的作用。陳碧霞[26]應用針刺外勞宮結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落枕,治療2天后有效率為94%,治愈率78%,均顯著優(yōu)于單純針刺外勞宮(P均<0.05)。
3.3針刺配合拔罐療法 拔罐可通過負壓及溫熱作用,通暢血脈,疏散風寒,緩解疼痛。趙華等[27]應用外勞宮治療落枕,在得氣后施瀉法,囑患者做搖頭動作,同時配合疼痛局部拔罐療法,結果96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87例占90.6%,2次治愈6例占6.3%,3次治愈3例占3.1%。
3.4針刺配合手法治療 陳建國等[28]應用落枕穴透刺勞宮穴同時配合頸背部指撥法治療落枕,如患者在透刺落枕穴后仍不能前俯后仰,則加刺足部束骨,如不能左右顧盼,則加刺后溪,邊行針邊囑患者活動頸部,結果1次治愈50例,2次治愈5例,治愈率98.2%,總有效率100%。
落枕為臨床常見、多發(fā)癥狀,輕者不用治療可自愈,重者疼痛嚴重、頸部活動受限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手背部二、三掌骨間穴位為治療落枕的經驗要穴,因為治療落枕療效可靠,又被稱為“落枕穴”,然而此處不僅治療落枕有效,在頸肩部疼痛[4]、頸椎病[29]的治療中可在短時間內松弛頸部緊張的肌肉、緩解頸部肌肉攣急疼痛癥狀,又有“頸肩痛穴”之稱,其部位與位于手掌面的勞宮穴相對,又有“外勞宮”之稱,在落枕患者中,與患側同側手背部二、三掌骨間會出現(xiàn)局部明顯的壓痛或局部肌肉隆起等陽性反應,用手指按壓點穴的方法治療后,頸痛及活動受限可迅速治愈,隨著頸痛的消失,手背部局部壓痛亦隨之消失,故而又有“阿是穴”之稱。通過上訴文獻系統(tǒng)回顧學習、結合臨床經驗,發(fā)現(xiàn)“落枕穴”治療落枕臨床療效可靠,以致很多研究落枕的治療方法都以選取“落枕穴”作為對照。且在選取“落枕穴”作為對照組的臨床試驗中,結果均提示療效優(yōu)于“落枕穴”組,但由于選用的治療方法不同,療效會有明顯不同,手指點穴治療效果優(yōu)于針灸強刺激治療,針刺強刺激療法優(yōu)于普通針刺治療?!奥湔硌ā敝委熉湔韺徑馓弁醇笆芟薜念i部運動功能多在1~2 min后即可有明顯療效。建議今后在進行落枕穴療效的臨床試驗中,采用有較好療效的治療方法,在時間與療效的相關性方面多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