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征 王玨 黃小英*(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龔廷賢,明代著名旴江醫(yī)家,今江西金溪人。出身醫(yī)學世家,父親龔信曾任職于太醫(yī)院。龔廷賢年少時,先業(yè)儒,后隨父學醫(yī),曾任太醫(yī)院吏目,因治愈魯藩王妃之疾獲賜“醫(yī)林狀元”匾額。一生編述較多,如《萬病回春》《壽世保元》《種杏仙方》《云林神彀》《魯府禁方》等書。所著《壽世保元》是一部綜合性醫(yī)學著作,集中反映其臨床經(jīng)驗和學術思想。全書十卷,含臟腑、經(jīng)絡、診法、治則、藥性、病證(內外婦兒)、方劑、民間單驗方、急救、氣功、食療、養(yǎng)生、雜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內容,其中有的是“內府之珍藏,方外異人之秘傳”,有的是“百投百效”的治療經(jīng)驗?!秹凼辣T窌鉃楸5萌松碇?、元氣,從而都能達到“仁壽之域”。其于飲食養(yǎng)生方面主張顧護脾胃、明飲食之性、強調飲食宜忌、注意飲食對身體的防護,現(xiàn)擇其飲食養(yǎng)生內容概述如下。
龔廷賢承《內經(jīng)》脾胃為后天之本,強調脾胃對生命的支持作用,他認為“人之一元,三焦之氣,五臟六腑之脈,統(tǒng)宗于胃,故人以胃氣為本也。凡善調脾胃者,當惜其氣”[1]27。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相輔相成的,即所謂“運食者,元氣也,生血氣者,飲食也”[1]27。“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yǎng),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全天地交泰之令矣”[1]132。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則會導致臟腑功能衰退,其言脾胃既虛,四臟俱無生氣”[1]132。
龔氏承李杲脾胃學說思想,重視顧護脾胃。他認為形成脾胃內傷有三個方面:一曰飲食勞倦即傷脾,二曰思欲而傷脾,三曰飲食自倍。對于脾胃功能的調理,他提出以“養(yǎng)心健脾疏肝為要”,從調心、健脾、疏肝三個方面著手。對于當時社會上以枳術丸為健脾養(yǎng)胃之藥久服,他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該法不僅不能達到效果,反會因枳實的下氣作用,更會損耗真氣。反映了其注重胃氣的保養(yǎng)思想。
龔廷賢承東垣脾胃學說,認為脾胃元氣充盛,受盛運化水谷,則能食而不受食物所傷,食欲好則體健;反之,脾胃功能虛弱,則食差而體瘦弱,或者飲食少而體虛胖;也有食多卻很消瘦,是因為受胃中有伏火干于氣分。從治療方面來說,龔氏認為食差若是從脾胃治療效果不佳,宜溫補腎中陽氣,因為命門之火旺盛,則能溫煦脾土,脾土溫和,則中焦治和,飲食恢復正常,宜服八味丸。
龔氏總結日常56種食物性味功效。如水產類6種:鯉魚、鯽魚、鱔魚、鰻魚、螃蟹、鱉肉,認為魚類多有祛濕利水之功,鯉魚偏于下氣,鱔魚偏于去風,鯽魚偏于腸胃,鰻魚偏于前后二陰,螃蟹能除胸中煩熱,鱉肉性涼;獸肉類7種:豬肉、牛肉、馬肉、羊肉、驢肉、犬肉、兔肉,肉類均能補虛,豬肉多食易虛肥,牛肉可補脾胃,馬肉強腰腎,羊肉益胃補腎,驢肉安心解煩,犬肉溫燥壯陽、陰虛不宜,兔肉補中益氣。家禽類4種:雄雞、鴨肉、白鵝、白鴿,均有補益之功,雄雞助火,鴨肉利水退熱,白鵝補內臟、但最禁于瘡毒,白鴿能解藥毒。果蔬類26種:解酒清熱的梨、藕;入肺止咳化痰的柿子、萊菔子、白果,入心腎、補精益智的龍眼、胡桃肉、芡實、蓮須;除煩解渴的綠豆、白梅、陳倉米、茶茗,解表散寒的蔥白、川椒、胡椒、胡荽、芥菜、大蒜,補中益氣的大棗、石蜜,入腸的石榴皮、馬齒莧,清胃熱的韭,遺精的石蓮子。釀造加工類8種:潤肺的砂糖、飴糖,善解諸毒的麻油,通血脈的酒,解腫毒的醋,心中懊惱的淡豆豉,濟嬴劣的人乳,涌吐痰涎的食鹽。
對于身體元氣虛弱,老年體衰,龔廷賢多從脾胃入手,用簡易的炮制、行之有效的驗方教導人們如何補益身體,抵抗衰老的進程。如陽春白雪糕:白茯苓(去皮)、山藥、芡實仁、蓮肉(去心皮各四兩共為細末),陳倉米(半升),糯米(半升),白砂糖(一斤半)。將藥、米入甑蒸熟,與白砂糖合拌攪勻,做成餅子。此方有健脾胃、生肌肉、潤肌膚、益血秘精、安神定志、養(yǎng)心神。白術膏:單味白術熬膏,有補脾胃、進飲食、生肌肉、除濕化痰、止泄之功。茯苓膏:以單味茯苓制膏,補虛弱。治痰火殊效。延壽丹:以茯苓和蜂蜜制膏,久服大補,效殊。地黃膏:以地黃、麥冬、蜜制膏,補腎水真陰,填髓固精,生血烏發(fā)。枸杞膏:以單味枸杞熬膏,能生精補元氣,益榮衛(wèi),生血悅顏色,大補諸虛百損,延年益壽。
脾胃疾病因飲食而發(fā),龔廷賢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過度饑餓,飲食過飽,疾病后期脾胃失常,傷于熱性飲食(膏粱厚味),傷于寒性飲食(瓜果生冷)。既明其因,龔廷賢認為就應提前預防,注意飲食方面的禁忌。
4.1 五臟飲食禁忌 龔氏因循《內經(jīng)》,認為飲食宜根據(jù)臟腑虛實而有所禁忌[1]3-5。如:病在肝,“禁當風”,此時風氣主令,風氣通于肝,故禁當風。因此能令人動風的食物,此時應在禁食之列,如雞肉等。病在心,“禁溫食熱衣”,這是因為熱則擾動心神,故禁之。病在脾,“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飽食則耗脾氣,增其負擔;濕地濡衣,礙脾氣升發(fā),故禁之。病在肺,“禁寒飲食寒衣”,寒則阻礙肺衛(wèi)運行,《靈樞》:“形寒寒飲則傷肺”[2]。病在腎,“禁犯焠(火矣)熱食溫炙衣”,此因腎性惡燥,不欲溫燥。
4.2 季節(jié)飲食禁忌 天人相應,四季各有不同的主氣,六氣作用于人體會產生不同的生理病理變化,于飲食方面須注意對六淫的致病的影響。如“一論暑者,天地炎熱之氣,中之多成吐瀉,身熱頭痛煩渴,甚則昏迷不知人事。如遇是病,切不可飲以冷水,令臥濕地,當以熱湯灌之,俟其蘇醒,投之以藥可也”[1]119。卷二中暑條下,暑天,“其有過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吞泉噙水,及愛食涼湯生蔬,此傷暑于腸胃或為霍亂等癥。遺于秋病發(fā),曰痢疾脾寒等癥”[1]118。
4.3 食飲不宜過度 飲食雖是氣血化生之源,但個體的飲食攝入是有限的,過度的飲食對脾胃功能有損傷,甚至發(fā)生嚴重的機體傷害。龔氏認為:“夫飲食可以養(yǎng)生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疾而傷身者”[1]261。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賴以運化。如卷二中風條下,飲食過量,可致暈厥,此為“食厥”,過食可傷脾氣,中焦運化無力,胃氣閉塞,氣機上逆,所以會暈厥。卷二中濕,多食生冷濕面,酒后多飲冷水,類能致之,不自覺耳。蓋濕能傷脾,脾土一虧百病由是生焉。若飲酒過多,或啖炙,爆熱食,發(fā)為鼻衄。飲食若過飽,也容易引發(fā)痔疾。
4.4 情志外傷禁忌 人體或因外感六淫發(fā)病,或因情志內傷發(fā)病,或受疫氣蟲毒所傷,陰陽失衡,氣血偏聚,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飲食對氣血的影響。如:“消癭湯……忌甘草、蝦、魚、豬肉、五辛、諸毒等物”[1]457。癭為情志失于調攝,氣血凝結于皮肉之中,蝦甘溫助熱,魚粘膩生濕,五辛助熱,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又如“夫癰疽瘡癤者,皆由氣血不和,喜怒不時,飲食不節(jié),寒暑不調,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郁于內,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fā)也……夫此疾多生于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安坐不勞,嗜欲無節(jié)”[1]645。癰疽發(fā)作多因為肥甘厚膩而發(fā),因此病發(fā)后宜引以為戒,勿恣于口食,以使病延,并再次發(fā)作。
龔廷賢承李杲脾胃學說注重脾胃病的預防,注意脾胃和命門之火的關聯(lián),明飲食性味以調身體,系統(tǒng)闡釋了臟腑之病的飲食宜忌,為臨床的飲食調節(jié)提供了借鑒。察季節(jié)的六氣變化,認為人體飲食須和氣候相適宜,注意飲食的控制;對于飲食的量,他也反復強調過量飲食的危害;于情志外傷等疾疾患,龔氏認為也要根據(jù)病情采取相應的飲食調整,促進身體的康復。而于老年人,龔氏創(chuàng)制了多種健脾胃、養(yǎng)精血的延壽保健方劑??傊?,龔氏重脾胃、惜胃氣,注意飲食和臟腑、季節(jié)、疾病等聯(lián)系,為當代飲食提供了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