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碰撞日趨激烈,我國的文化建設工作也在不斷的開展,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開展的不斷深入,對昆曲等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昆曲有“百戲之祖”的稱號,很多傳統(tǒng)的戲曲都是在昆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和弘揚昆曲,對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時代背景之下,筆者對昆曲中著名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翁杜麗娘的角色進行分析和感悟,從演奏技巧和角色刻畫等方面,加強對我國昆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
【關鍵詞】青春版《牡丹亭》;杜麗娘;角色感悟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1-0020-02
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重新制作的符合現(xiàn)代審美要求的曲目,這也體現(xiàn)了昆曲與時俱進的包容性,參演杜麗娘的青年演員劉煜,是被稱為“旦角祭酒”張繼青的弟子,曾主演《牡丹亭》《玉簪記》《白蛇傳》《水滸記》等。在青春版的《牡丹亭》中,杜麗娘對自然、自由、愛的強烈的精神渴望,與掙扎在重重圍墻內,無以解脫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即柔而不順,決不妥協(xié)的個性逐漸蘇醒,使她在眾多女性形象中煥發(fā)出了迷人的光彩。她的身上既集中了當時女性的集體特征,溫柔、純凈、美麗、恬淡,又帶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執(zhí)著、堅定、勇敢,這也是杜麗娘這一角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杜麗娘的性格特點分析
從杜麗娘的生活環(huán)境來看,杜麗娘自幼出生在官宦世家,是太守的掌上明珠,安穩(wěn)的深閨生活塑造了杜麗娘閑適和溫柔的性格特點,與此同時,從小父母疼愛和受人服侍的生活,使杜麗娘和崔鶯鶯在性格特點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比如自尊和優(yōu)渥。在封建禮教之下的杜麗娘由于出身官宦的書香門第,在她的身上有著明顯的傳統(tǒng)古代名媛的教養(yǎng)和習慣。再者,處在青春時期的杜麗娘還有著一般姑娘該有的天真與善良,長久的深閨生活使杜麗娘也渴望這自由和愛情。然而在封建社會的禮教下,杜麗娘在世人的嚴重雖然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大家閨秀,但是精神世界的匱乏也使其有憂郁的一面。[1]
杜麗娘這一人物性格的豐滿,是《牡丹亭》的精髓和靈魂所在,這也是對湯顯祖文學功底的肯定,使其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家,其實,杜麗娘人物性格中的美好與天真是其人物刻畫的精髓,她的心靈以及感情是支撐性格特點的關鍵,《牡丹亭》中最傳神的筆觸無外乎是對杜麗娘情感生活的描述?!昂〞沉芾?,性靈流露”,湯顯祖以柔情的筆調來刻畫杜麗娘這一深情的人物形象,通過不斷的內心描寫,刻畫出一個細膩又善良的心靈和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當然,這其中的情感變化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都需要演員細膩精湛的表演來呈現(xiàn)給觀眾。
二、杜麗娘的情感分析
身處在封建禮教下的杜麗娘,縱然是出身優(yōu)渥,也很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戀愛的機會,因此只能在夢中。杜麗娘與柳夢梅雖然有姻緣的緣分,但是苦于二人“素昧平生,也不知姓名”,像這樣的故事背景,本身就是成功的,在夢中的愛戀與情感,自然是能引人入勝。湯顯祖對杜麗娘情感的描寫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在杜麗娘入夢之前,湯顯祖對其內心世界進行了豐富的描寫。杜麗娘對鏡貼花黃,為游園做著準備,但是這時杜麗娘的內心世界卻是“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這一描寫中“悶”是關鍵,既能合理的解釋杜麗娘游園的初衷,也為后續(xù)的杜麗娘情感的發(fā)展作了鋪墊。正如《步步嬌》曲文中所描繪的“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币驗椤皭灍o端”,所以杜麗娘才會感嘆時光,才會看到游絲被春風吹落時內心翻動,感慨不已。同時,湯顯祖也沒有忽略杜麗娘的年齡特點,此時的杜麗娘正是少女情懷,在梳妝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容顏,免不了嬌羞,慌忙將眉眼轉至旁的地方,這里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杜麗娘情感的描述可謂是既有傷春之感,也有自憐之情。[2]
杜麗娘與柳夢梅夢境之中的相會雖然只是杜麗娘的幻想,但是其在夢境中的種種表現(xiàn)無一不體現(xiàn)著這一人物的性格,將少女時期的嬌羞天真和大家閨秀的知書達理表現(xiàn)的盡善盡美。夢中相會之后,盡管得到了母親的訓斥,但是愛情的種子已經(jīng)在杜麗娘的心里生根發(fā)芽,情感已經(jīng)成為她生活的住在。在與柳夢梅夢中相會的第二天一早,杜麗娘便去尋夢中的情景,這在封建禮教中是多么勇敢和大膽的行為,深閨中的少女勇敢沖破封建教條的束縛,懷揣著對愛情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向往入園尋找夢中的理想愛人?!八鞭伦プ∪光O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如處牽。”以“荼蘼”暗喻“夢中情人”,也是對杜麗娘深刻情感的一種揭示,杜麗娘一個人對著象征愛情的梅樹陷入深深的回憶之中,發(fā)出了“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凄凄楚楚無人怨”的呼聲。但是這也僅僅限于夢中,這是封建教條下杜麗娘一個人的秘密和心愿,當一切回歸到顯示生活中時,她未曾與人吐露半分,即便是與自己關系最為親近的春香,杜麗娘也沒有告訴。這也從側面揭示了封建教條的嚴苛,當杜麗娘再度回歸到花園之中,那份痛苦與期待著實讓人揪心,這正是理想與現(xiàn)實、真情與封建教條之間激烈的矛盾碰撞。[3]
杜麗娘尋夢不得,便終日自憂自愁,憔悴消瘦。整日“嬌啼隱忍,笑瞻迷斯,睡眼懵瞪。”杜麗娘至情至性、純真善良,因夢成愛,也因愛憔悴,這其中的情感變化實則為大喜大悲、大歡大傷的真實寫照,是全局的點睛之處。
三、杜麗娘人物的傳承與發(fā)展
《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尋夢”等折子戲是傳統(tǒng)昆曲的經(jīng)典劇目,傳統(tǒng)昆劇演員一般都會學習這些經(jīng)典曲目,在演出的過程中對昆曲演員的基本功和專業(yè)技能要求比較高。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傳統(tǒng)昆曲的精髓的基礎上,也進行了適當?shù)膭?chuàng)新,使傳統(tǒng)昆曲曲目能夠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審美,演出的順利進行,使很多人對傳統(tǒng)昆曲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從長遠來看,這既是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昆曲曲目的傳承,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昆曲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戲曲的程式是一定的,每一個行當都有明確的安排和分工,并且都具有嚴格的成規(guī)。但是戲曲表演的程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的演出過程中,演員可以根據(jù)自身對所演人物性格的理解,在演出的過程中對人物角色進行創(chuàng)新塑造。正常情況下,演員對戲曲程式的理解程度,決定了演員所能帶給觀眾的人物形象,但是舞臺是千變萬化的,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下,程式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演員對戲曲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另外,不同時代對戲曲人物或者角色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青春版的《牡丹亭》中,演員在對自身個性和人物個性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以及對戲曲程式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創(chuàng)新,這就是對傳統(tǒng)戲曲程式的創(chuàng)新和繼承。
從杜麗娘這一角色出發(fā),縱觀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曲目,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任何的戲曲表演都是一種傳統(tǒng)藝術,戲曲表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戲曲表演形式經(jīng)過時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變遷之后,更加的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對傳統(tǒng)戲曲藝術進行再演繹,是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戲曲的一種重要方式。[4]
四、結語
昆曲是我國傳統(tǒng)曲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春版的《牡丹亭》既是對傳統(tǒng)昆曲節(jié)目的傳承,也是對傳統(tǒng)曲藝的創(chuàng)新,對青春版《牡丹亭》的演繹也是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杜麗娘這一角色能夠深入人心,除了編劇對其賦予了時代意義之外,也是杜麗娘自身的人物性格具有較高的魅力,兩者的互相結合,才成就了這一角色的成功和無可替代。
參考文獻:
[1]楊旸.奇到極處的情感秘密—《牡丹亭》的精神分析[J].戲劇文學,2016,(12):76-82.
[2]盛志梅.論湯顯祖唯情文學觀的復古傾向—以《牡丹亭》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17,37(05):43-51.
[3]蘇梓齡.虛實之間,情愛所在—《牡丹亭》的空間敘事藝術賞析[J].名作欣賞,2015,(36):131-133.
[4]曹南山.海外中國戲劇研究之?;蟆獏瘟⑼ぁ度宋?、角色與心靈:〈牡丹亭〉與〈桃花扇〉中的身份認同》批判[J].文藝研究,2016,(07):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