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慧
摘? 要:世界范圍內中國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是一個國內外多元共生的完整生態(tài)鏈,但在這其中,中國形象的自我塑造與傳播顯然是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回望當代中國形象的塑造與傳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面對21世紀世界全球化發(fā)展的新挑戰(zhàn),我們只有從根本上提升與拓展文學中中國形象的自塑與傳播,才有可能在世界范西內樹立多色調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跨文化;多色調;中國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01
一、中國形象內涵
形象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學科,它屬于比較文學的范疇,主要研究的內容是文學作品中的“異國形象”,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研究文學作品來了解不同民族之間是如何理解、描述對方的。形象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并不在意所研究內容與實際情況的差異,而是主要探究一種形象是如何產生,又如何不斷發(fā)展變化。
中國形象實際上就是中國國家的形象,是一種“國家形象”?!皣倚蜗蟆边@一詞匯在中國的普及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 ,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等領域都引起了人民極大的關注,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始終沒有一個準確固定的定義產生。國家形象就是對一個國家的認識,這種認識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tài)、經濟發(fā)展狀況、文化形態(tài)等等,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被改變、重塑的。所以,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不存在標準答案,它可以是經過詳細地調查后形成的較為客觀的認識,也可以是一位旅者數(shù)十天的游玩之后產生的直觀感受,這些不同的認識不論正面還是負面,不管全面還是片面,都是對一個國家的一種理解,擁有其存在的合理意義。中國的國家形象就是一種包含了國家和民族各方面狀態(tài)的文學想象和審美認知,它一定是富有主觀情緒和本土化色彩的,但是同時它又是具有普世價值的,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
二、王蒙、莫言、余華筆下的中國形象
1、王蒙:走向中國化的政治中國巧象
王蒙的創(chuàng)作歷來包含政治元素,這一特點始終貫穿于他的各個作品中,色彩鮮明但是又不唯一。在王蒙的文學世界中,有許多可以反映中國政治現(xiàn)實的部分,讓讀者閱之即明,除了這些鮮明的紅色文字,王蒙也著力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中國政治不同色彩的內容,使他的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歸于主流又復雜開放,讀來耐人尋味。
(1)中國主流話語的感知與建立。
王蒙的創(chuàng)作時期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年代,所以他的文學作品里必然滿是改革途中的熱情與血淚。王蒙的作品富有時代氣息,與當時的理想主義氛圍十分貼合,但他并不沉迷于此,反而始終保持冷靜,在火熱之余總是看到那些世俗的細節(jié),使他所描寫的中國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進步且不失煙火氣息的姿態(tài)。
(2)堅硬與變形的形象變奏。
王蒙作品中的中國,與現(xiàn)實世界里的中國始終保持同軌,一起發(fā)展著。在時代巨變的背景下,王蒙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記錄著這個國家的變化、轉性和成熟,他準確地抓住了中國成長歷程中的核心脈絡,但他的描寫又不是完全的客觀準確,始終有屬于他個人的思考和批判。王蒙作品里的中國形象是主流的,符合時代發(fā)展的,但是又是帶有知識分子色彩的。
2、莫言:重塑東方化的中國民間形象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的作品必然有其獨特的一面。作為一位本土化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家,莫言的作品中充滿了富有個性的語言、人物和故事,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民間中國的發(fā)現(xiàn)與認知。
莫言生于鄉(xiāng)村,長于鄉(xiāng)村,可以說,他和中國的農村大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這也決定了他的作品主要以農村題材為主,在此基礎上展現(xiàn)出一個不一樣的中國。莫言小說的一個特征就是經常性地描寫一個農村中發(fā)生的故事,以小見大,體現(xiàn)出他的個人思考,這樣的認識和思考必然不同于魯迅先生帶有啟蒙思想的文字,也絕不會和沈從文先生心中夢幻美妙的鄉(xiāng)土世界有相似之處。
(2)生態(tài)民間的形象與精神建構。
莫言生于高密東北鄉(xiāng),這也是他眾多文學作品中農村形象的原型,他以高密的發(fā)展變遷為基礎,加以個人的想象和從小聽到的農村故事,創(chuàng)造出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和故事,比如《生死疲勞》中喧囂的西口屯,比如《豐乳肥臀》中守舊的大欄鎮(zhèn)。莫言力圖在他的作品中向世人展現(xiàn)一幅中國農村的大景象,這一景象紛亂復雜,又真實透徹,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
3、余華:建構主體化的中國國民形象
余華是中國當代先鋒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主體意識強烈,其中的反思與批評深刻而又尖銳,時常觸碰到歷史的痛點。所以,余華作品風格的轉變,其實就是他個人主體意識不斷成熟的過程。余華作品中的人物有很濃的本土化色彩,但是他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又帶有深刻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考,這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之一。
(1)人性感悟與形象發(fā)現(xiàn)。
余華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最初的摸索階段,到先鋒、后先鋒派風格,不斷發(fā)展,不變的是他筆下文字中厚重的思考和批評。構建一個怎么樣的中國形象從來都不是余華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他所追求的是用寫中國人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出對人類最根本的生命意義的思考,從而塑造出許多看似虛構卻又真實可見的中國人形象。
(2)從生存走向活著。
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轉型,中國人形象的塑造應是復雜多元的。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下,余華的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意義。他的創(chuàng)作緊跟時代發(fā)展而變化,從現(xiàn)代的人的“物化”,到后現(xiàn)代的人的“人化”,余華在世界文學的引領之下,在對中國現(xiàn)實鏡像的構建之中,塑造出了中國國民的生動形象,展現(xiàn)出了他們從被動的生存走向自在地活著 的艱難歷程,并由此延伸出一定的普世性人類學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暢.淺析跨文化傳播語境下中國形象的建構[J].新聞研究導刊,2018.
[3]單波,王媛.跨文化互動與西方傳教士的中國形象認知[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
[4]梁曉波.中國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構與傳播[J].武漢大學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