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堯,莊一兵(通訊作者)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89)
紫砂,是宜興特有的一種陶土材料,其收縮率較低,可塑性較強,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至于明朝,以紫砂制壺,此時,品茶方式注重自然化,產品造型也隨之趨向于簡約,而紫砂壺無色無釉,顏色沉穩(wěn)柔和,明末畫家、設計師文震亨認為:“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紫砂制壺為泡茶用具之上選。紫砂壺泡的茶,茶味沒有任何修飾,更為純正,這和人們當時追求自然化的意識形態(tài)相互呼應,于是,紫砂茶具逐漸盛行,成為了品茶用具的不二之選。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紫砂制壺技術逐漸成熟,且工藝日成體系,出現了格式各樣的紫砂器皿,紫砂器物不僅僅是一種生活使用器具,也成為了一種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藝術品。
早在北宋時期,制壺藝人就捏制獸首對壺嘴進行裝飾。至于明朝,宜興著名制壺藝人龔春以銀杏樹的樹瘤為原型,制成了供春壺,廣受人們喜愛。此后,制壺藝人制壺技藝不斷模仿,不停創(chuàng)新。之后,紫砂器具的造型不再受制于工藝水平,技藝精湛的藝人將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形式有機地與茶具的造型相結合,人們在飲茶之時對茶壺的造型進行審美,進而產生出無限的聯(lián)想,隨之誕生了一系列但又非常見的紫砂器具形式——花貨。
紫砂花貨不同于常見的紫砂器具造型,一般會以自然界實物造型為基礎題材進行抽象、提煉、再創(chuàng)作,以浮雕、鏤空、捏塑等各種裝飾手法,對紫砂器具適當的部位進行裝飾?;ㄘ浀脑煨投嘧儯ぜ毭?,形神兼?zhèn)?,且不為傳統(tǒng)的紫砂器具造型所限制,具有極為廣泛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廣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喜愛。
經過了千年的發(fā)展,中國的藝術逐漸成為了一個整體,“復歸于樸”這個思想貫穿了中國的整個藝術進程,紫砂也不例外。在當時的藝術理念和飲茶方式的推動下,大自然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紫砂“花貨”創(chuàng)作的素材庫,從飛禽走獸到花卉樹木,從奇石怪樹到河岳山川,一切存在于自然中的物件都成為了創(chuàng)作花貨的題材。根據花貨裝飾形式和裝飾面積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為整體擬物的花貨,這一類“花貨”最為特色的地方在于大面積擬真的自然形體。藝人多將樹木枝干、飛禽走獸、葉片花朵等自然形式進行模擬、提煉、變形,將其轉換為茶壺的整體形式。
最典型的就是供春壺,制作者以百年銀杏的樹瘤為原型制成供春壺。供春壺整體呈深栗色,頗有滄桑之感,整個壺身融合了樹皮紋樣,看似一塊渾然天成的真實樹瘤,故又名“樹癭壺”。
同供春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梅樁壺,梅樁壺也是整體擬生的花貨形式之一。梅樁壺整體呈栗色,典雅古樸,極具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梅樁壺以梅樁為壺身;殘枝為壺嘴、壺把;斷面為壺蓋;壺身紋理參差,突出梅樁的遒勁。梅樁壺的壺身以有色泥漿雕砌成梅花圖案,按照符合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學的形式堆砌,更有股風霜高潔的意蘊。梅樁壺不但是一件飲茶用具,更是一件富有感染力的雕塑藝術作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另一種為局部裝飾型的花貨,這種花貨在茶具原有的幾何形體上加以提煉出的自然元素,同時變形少量的部件,打破紫砂壺原有的設計形式,給原有的紫砂器具增添了更多的藝術價值。這類花貨有的在器皿表面飾平面的書畫,有的以雕刻技法對某個或多個部位進行裝飾,但是其形體脫離不了仍然是原有的基礎壺型,與整體擬物型的花貨相比,少了一分激進,多了一分穩(wěn)重。
百果壺作為局部裝飾型的花貨作品的典型代表。以錦昌蔣記款的“百果壺”為例,該壺以紫砂五色土燒制,其基準的造型是類似于一粒珠這樣呈圓形的壺型,然后在其壺面進行添加各種果品裝飾。下方幾個底對齊的果實構成壺底,壺身被形形色色的果實環(huán)繞,壺蓋擬化成一個倒扣的蘑菇的造型,且壺把被修飾成一個菱角的形態(tài)。百果壺整體色調統(tǒng)一,造型靈動,透露著一股靈氣,是極為精妙的藝術品。
紫砂器具的“花貨”藝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一個分支,同樣深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取材于自然,卻高于自然,花貨不但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而且承載了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文化。制壺藝人的藝術修養(yǎng)不斷提高,他們創(chuàng)意性地將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融入紫砂器皿的形式之中,在滿足紫砂器皿整體功能、造型、色澤、材質協(xié)調的同時,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作,展現出花貨器具的神韻,抒發(fā)出自己的情感。此時的花貨器具,不僅僅是一把日常使用器具,也是一個精巧的藝術作品,更是設計者匠心獨運的結果。
與造型嚴謹對稱的筋紋器不同,制壺藝人在制作花貨時并沒有將所選題材完全地抽象到某個幾何元素,而是將靈動而富有生機的元素、圖案恰到好處地融合、轉換在花貨器具的適當部位,滿足制壺藝人個性的裝飾要求和情感表達。
一把好的紫砂花貨更像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在人們使用、把玩的同時,充分地展現出花貨與眾不同的美學價值,散發(fā)出獨特的美學意蘊,滿足人們心中的審美理想。
作為我國傳統(tǒng)裝飾藝術的一個分支,紫砂花貨同樣有著深厚的藝術底蘊,其造型雅致和平,含蓄委婉,富有文化內涵,藝術和功能在其中皆有體現。當今造型設計追求形式和功能的相互統(tǒng)一,以儒家的美學標準來評判,需要“美”和“善”相“和”,這類“和”的思想在紫砂花貨中盡有體現。
“和”的創(chuàng)作思想體現,其本質是自然社會不同事物的矛盾統(tǒng)一,包含了調節(jié)、淡化藝術作品矛盾的功能,也是藝術辯證法中適宜度量的最高境界?!肚f子 天道》中認為“與人之和,謂之人樂;與天之和,謂之天樂”,人和、天和促使人樂、天樂,這就要求手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形式要順應自然,功能滿足人們使用上的需要,而花貨創(chuàng)作正是取材于自然,應用于生活,在形式上與人相樂,在功能上與人相和,同審美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給使用者帶來功能上的完善。
花貨不同于其它器型,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其獨特的藝術裝飾形式?;ㄘ浽诔R姷淖仙捌餍突A上借鑒、吸收、融合了我國多種經典藝術形式,形成豐富多樣的藝術造型?!爱嬂D之事,雜五色”,在繪畫中,不同的顏色相互組合、映襯以構成具有美感的畫面,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同理,紫砂泥作為制壺藝人的藝術媒介,在制壺藝人的創(chuàng)作中扮演著顏料和線條的角色。作為視覺藝術的一種,花貨也遵循著一般視覺藝術的規(guī)律。正因為對紫砂的特性了如指掌,制壺藝人通常能夠將不同顏色、不同特性、不同濕度的紫砂泥巧妙地“和”在一起。如同畫家手中的顏料,只有這些顏料之間的相互影響、配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審美價值的畫面。而制壺藝人綜合運用捏、抹、刮、削等手法,以泥為色,以手為筆,最終創(chuàng)作、雕琢出美麗多彩的花貨茶壺,這便是用泥之“和”。
除了用泥之“和”,組成花貨的各個元素的形式之間統(tǒng)一也是形式之“和”的要素之一?;ㄘ浱掌髦械娜我庖粋€元素都會對整體的美學效果產生影響。一般人們在觀賞花貨器物時,首先會判斷花貨整體的協(xié)調程度,此時會忽略局部形體,只有確定了該器物整體符合審美的需要,然后才欣賞局部的細節(jié)。所以各個局部需要服從整體的美學效果,在整體協(xié)調的范圍內,變化局部形式。
花貨相對于其他的器型,其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的矛盾更為突出。作為裝飾性陶器的一種,同光貨和筋紋器相比,花貨的裝飾紋理多有精工細描,為了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甚至縮減了部分使用功能,故其質地更為嬌弱,不利于泡茶,清潔難度較高,把玩門檻也更高,但是其藝術價值與眾不同,雖然使用功能略有下降,但是其審美功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花貨的審美功能在品茶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紫砂器具同茶藝一起發(fā)展。一般的品茶步驟為審茶、泡茶、觀茶、品茶,其中的“觀茶”這一部分不僅注重茶葉的質量,也對茶具的審美功能有著較高的要求。一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花貨茶具會成為茶葉的陪襯,與清澈的茶湯相互配合,襯托出舒展的茶葉,提高了“賞茶”的藝術價值,更好地迎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紫砂花貨器具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藝術載體,不僅擁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而且處處彰顯出“和”的思想,具備相當可觀的文化傳承價值,是我國社會理想的濃縮、具象的表現,這也紫砂花貨日益昌盛的原因之一。
我國順應著“和”文化發(fā)展了千年,如今,新的時代賦予了“和”新的內涵,紫砂花貨也會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豐富藝術形式,增添新的文化意蘊,繁榮我國的紫砂藝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