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橋老街,是高淳所有老街中最古老的一條,離縣城有十幾公里。據(jù)說這里曾是孔子周游列國時開設(shè)杏壇之所,宋代后又成為孔氏族人聚居之地,被視為“江南鄒魯”。與淳溪老街的熱鬧相比,漆橋老街多了一份清幽,1800多年滄桑歲月,褪去了急切與浮躁,多了一份生活的篤實。
孔德潮是漆橋老街上的老住戶,曾做過村小學的校長,擱在以前,要算是漆橋老街孔氏一族的族長。老爺子參與過族譜的修葺,家里有好幾本族譜,比如光緒丙子年(1876年)的《江南高淳漆橋孔氏宗譜》、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的《江南高淳漆橋信四公房正八公支孔氏宗譜》,還有2009年新修的宗譜。
根據(jù)孔老爺子的說法,漆橋老街本不姓孔,而應該姓平。東漢年間,丞相平當為了逃避王莽之亂舉家南下,跑到南陵隱居,建了一座木橋,涂上很重的丹漆,于是這里就被叫做“漆橋”??资献嫦仁撬纬瘯r遷徙至此,老街上有一口水井,井箍上不能看到一行字“大宋南遷闕里孔氏廣源”,闕里就是山東曲阜,孔夫子的家鄉(xiāng)。漆橋是孔子后裔在江南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康熙年間的《高淳縣志》記載:“元,孔文昱,至圣五十四世孫,宋德祐末兵阻建康,兄文昇卜居溧陽福賢鄉(xiāng),昱居溧水游山鄉(xiāng)(今天的高淳)?!睆奈迨氖赖饺缃竦陌耸氖?,孔氏一脈在漆橋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族人計有七十二村、兩萬多人??资响籼梦挥诂F(xiàn)在老街上的小學,20世紀40年代,祠堂在戰(zhàn)爭中被燒毀,據(jù)族譜記載,那是一個“占地6210平方米,分為南北兩部分”的大祠堂。
翻開漆橋老街的歷史,聞到的是市井煙火的味道。如今老街上游客很少,往來的行人基本都是在這兒住了一輩子的老人。街邊的店鋪還做著傳統(tǒng)的營生,走在街上可以聽到打鐵的鏗鏘、磨豆腐的咿呀、劈毛竹的清脆。一大早,聞到一股豆香,沿街的鄰居們就要起床了,然后帶著搪瓷茶杯到豆腐店打上一大杯豆?jié){,再割一籃子“胖豆腐”,回家滾魚頭。
孔老爺子帶我來到一家木匠鋪,店主是他的本家兄弟。店鋪不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工,凳子、椅子、馬桶,還有篾匠編的竹籃。店主正在堂屋干活,做的是一個馬桶。如今這物件不常見了,以前高淳人嫁閨女時,陪嫁中必須有一個木馬桶,漆上一層亮晃晃的桐油,里面還要放一些紅雞蛋和幾根萬年青。做活的間隙,老人攤開手掌,從大拇指開始一個個地數(shù):“老鐵匠去年死了,老篾匠身體也越來越不行了,這些累活年輕人都不愿意做了?!?/p>
年輕人在這條街上扮演了新的角色。最近幾年,漆橋老街加快了旅游開發(fā)的進度,當?shù)卣堰@條老街也納入了“國際慢城”的旅游主題,街上零零星星地有了幾家客棧,還開了一家專做“慢城飲食文化”的小店,年輕人喜歡的茶吧、書吧也多起來,其中有一個叫“老街坊”,是本地文學愛好者的聚集地,周末會舉辦沙龍,分享閱讀體驗,請高淳本土作家開講座。以前搬去鎮(zhèn)上做生意的年輕人正在慢慢回流,把生意又從集鎮(zhèn)上遷回老街,不過歸來都已是人到中年。政府大力推廣文化旅游,除了重建孔氏祠堂,還在老街前頭建了一座城門,應歷史的景,取名“南陵關(guān)”。
“慢城”,是在“慢餐”的基礎(chǔ)上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城市模式,目前全球共有25個國家的145個城市被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的稱號,中國有7個“慢城”,分別是江蘇南京高淳椏溪、廣東梅州雁洋鎮(zhèn)、浙江溫州文成縣玉壺鎮(zhèn)、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福利鎮(zhèn)、安徽宣城市旌德縣旌陽鎮(zhèn)、山東曲阜“九仙山-石門山”片區(qū)和浙江衢州常山縣,其中,高淳椏溪是中國的第一個“慢城”,也是中國“慢城”總部的所在地。
“慢城”的認定有幾個標準,首先是人口不超過5萬,其次,要以直觀形式倡導“慢生活”理念,包括在公共設(shè)施和私人設(shè)施上張貼特有的“蝸?!睒俗R,城市街道上的廣告牌和霓虹燈要盡可能地少,汽車的時速不得超過20公里,同時還必須有一套環(huán)保的城市污水生態(tài)處理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