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固城湖邊的淳溪老街,是高淳最熱鬧的地方,有濃郁的徽派風情。當地出了一位美學家高爾泰,很多人讀過他的文集《尋找家園》,里面就寫到了這條老街。
老街如今修復了大約一公里多點,從頭走到尾,快則一根煙的功夫,慢則一上午光景,光是沿街的那些木雕、磚雕和石雕就能叫人賞玩不盡。街上以青石板縱向鋪路,橫向輔以胭脂石砌面,石板早已被歲月打磨拋光,若是潑上一瓢水,水流會像珠鏈般滑過,溜進方孔的下水渠道,只在地面留下一層濡潤。沿街而立的店鋪大多是兩層,三四進的縱深,外間熙熙攘攘,算盤嘈嘈,內里庭院深深,書聲朗朗。
袁高亮是土生土長的高淳人,現在是淳溪老街的攝影師,外號“三叔”,常年扛著相機“掃街”。三叔一身的行頭都與老街緊密相關,比如腳上穿的“梅家布鞋”,就來自老街上的一家百年老店,這鞋踩在青石板上軟綿綿的,有一種輕盈之感。
三叔自小就與“梅家布鞋”的創(chuàng)始人梅位炳相識,他稱呼梅老爺子為“大爺”,幾十年來一直穿他做的純手工布鞋,梅老爺子也成了三叔鏡頭下的主角之一。梅位炳12歲就跑到高淳圩區(qū)跟舅父學習做鞋的手藝,之后一做就是70多年,如今年近9旬,仍每天坐在鋪子里納鞋底。
梅老爺子做的布鞋,光鞋底就要納上整整兩天,千層底要一針一針地頂扣,納好的底子再用長針和鞋幫縫合在一起。高淳的小孩子時興穿虎頭鞋,除了“虎頭虎腦”的含義之外,老虎也是辟邪除害的象征,能保佑孩子健康長大。虎頭鞋的工藝更加繁瑣,除了納千層底,還要打袼褙、縫布料,鞋面上的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是手工縫制而成,為此,梅老爺子還學會了刺繡、撥花、打籽等手藝。
三叔每次去梅家鞋鋪,都要和老爺子打趣:“您現在可是個‘壟斷者啦?!毙轮袊⒊跗陂_展公私合營,政府組建了一大批手工藝合作社,匯聚了很多手工藝人,實行學徒制,徒弟遞上一條煙、一條糕,就算拜了師父,學成之后也可以自己帶徒弟。那時三教九流都算是有了自己的組織,拉板車的、打鐵的、箍木桶的都有合作組。20世紀80年代,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有手藝的大多開始單干,老街上一下子冒出十幾家鞋鋪,但幾十年過去,就只剩下了梅家老店。梅老爺子做的鞋性價比高,口碑好,不愁銷路。高淳有個習俗,閨女出閣,娘家人要為婆家置辦一家人的布鞋,于是梅家老店就成了高淳至少兩代人的共同回憶。
除了布鞋,老街上羽毛扇的生意也很紅火,夏天四處彌漫著一股鴨毛味。做羽毛扇的店鋪不止一家,高淳有一批小販專門在農村收鴨毛、鵝毛,然后賣給老街上做羽毛扇的店。羽毛扇都是在店后的作坊里做好,然后整齊地擺放在店里,店鋪門口會掛一個牌子——“自產自銷”。高淳的羽毛扇很出名,民國初年選送至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時得過獎,后來還曾專門送到北京,作為禮物送給毛主席。
如今,布鞋和羽毛扇大多成了紀念品,手藝更多是作為“國際慢城”的一項文化元素,手藝人們也不在意成為老街上的一個幕景。如今老藝人大多把店鋪交給下一輩打理,但自己也閑不下來,一邊坐在街口的胭脂石階上聊天擺龍門,一邊手里總想做點什么,那就還做老本行唄,納鞋底,扎羽毛扇,或是做糕點。
梅老爺子的鋪面也交給了女兒女婿,但將來孫子孫女還愿不愿意留在老街上干這行,老人心里打鼓。他有一個“保底”的愿望——有生之年趕緊把自己這輩子做鞋的經驗整理出來,萬一以后鞋鋪倒閉了,也沒人再做鞋了,這門手藝至少還能留存在紙上。
“慢城”,是在“慢餐”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城市模式,目前全球共有25個國家的145個城市被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的稱號,中國有7個“慢城”,分別是江蘇南京高淳椏溪、廣東梅州雁洋鎮(zhèn)、浙江溫州文成縣玉壺鎮(zhèn)、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福利鎮(zhèn)、安徽宣城市旌德縣旌陽鎮(zhèn)、山東曲阜“九仙山-石門山”片區(qū)和浙江衢州常山縣,其中,高淳椏溪是中國的第一個“慢城”,也是中國“慢城”總部的所在地。
“慢城”的認定有幾個標準,首先是人口不超過5萬,其次,要以直觀形式倡導“慢生活”理念,包括在公共設施和私人設施上張貼特有的“蝸牛”標識,城市街道上的廣告牌和霓虹燈要盡可能地少,汽車的時速不得超過20公里,同時還必須有一套環(huán)保的城市污水生態(tài)處理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