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根親文化”視閾下的“光州固始”移民研究論析
        ——基于閩人與中原之關系的思考

        2018-02-11 13:17:15肖紅兵
        理論月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光州閩臺移民

        □肖紅兵

        (信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歷史時期的中國在國家發(fā)展與演進的過程中,民族之間的分蕖、共生與融合是傳統(tǒng)中國歷史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而中原地區(qū)的士民、家族與文化的南向遷移是這一內(nèi)容的重要部分。地處豫南的“光州固始”由于封閉的地理生態(tài)、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珍貴的歷史遺存成為傳統(tǒng)社會士民南遷的中轉(zhuǎn)點,出現(xiàn)了歷史上四次大的移民浪潮①關于“光州固始”移民史事研究,整體性研究專著尚無,代表性學術論文諸如劉梅生《唐末五代時期光州人的南徙入閩》(《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程有為《“光州固始”在南遷中原漢人中的地位》(《尋根》2009年第1期)、程有為等《“光州固始”與中原漢人的南遷入閩》(《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羅?;荨豆糯幽纤拇握涡酝膺w移民及其影響》(《中州學刊》2009年第5期)、尹全?!豆淌家泼衽c兩岸三地尋根資源之整合》(《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羅福惠等《古代河南四次政治性外遷移民及其影響》(《中州學刊》2009年第5期)等。,形成了“閩祖光州固始”的特殊文化現(xiàn)象和移民記憶。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光州固始”士民的南遷入閩活動,逐漸從歷史事實層面轉(zhuǎn)向民間傳說層面②關于“光州固始”移民傳說研究,成果大多分散在相關議題的研究中,不僅缺乏整體性研究成果,專題性成果也不是很多,而且集中在對固始移民傳說的證偽層面,代表性論文有楊際平、謝重光《陳元光“光州固始說”證偽——以相關陳氏族譜世系造假為據(jù)》(《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顏立水《“閩祖光州,相傳之謬”——讀洪受〈光州固始辨〉》(《中州古今》2001年第5期)等。,進而成為閩人述祖記憶和尋根文化溯源的獨特符號,閩人“尋根認祖”的社會活動成為聯(lián)系豫、閩、臺兩岸三地的重要文化紐帶,不斷牽引和推動著中原與閩臺關系的利好發(fā)展。當下豫地學界和政界人士對“閩祖光州固始”移民歷史的認同基本趨于一致,并積極地努力從“根親文化”的視閾對豫、閩、臺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與文化淵源進行客觀深入的探討。與之稍有不同的是,閩地學、政、民三界人士對“光州固始”移民問題的認識頗有分歧甚或矛盾,尤其是目前閩人對“光州固始”的記憶與闡釋還未真正達到文化認同的層次。有鑒于上述之差異,客觀地多維度探討“光州固始”入閩遷臺的歷史、傳說與記憶,厘清“光州固始”移民歷史的真?zhèn)我约啊肮庵莨淌肌弊娓氐臍v史生成問題,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學術文化事業(yè)。近30年來歐潭生、陳榕三、李喬、張新斌、陳支平、尹全海等學者,主要從文獻考證和文化闡釋的視角,對“光州固始”的歷史生成和文化內(nèi)涵問題進行了專題或個案探討①代表性成果有歐潭生、侯美松《〈龍湖集〉真?zhèn)闻c陳元光祖籍——與謝重光同志商榷》(《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1年第1期)、陳榕三《“光州固始”與閩臺的歷史淵源關系》(《臺灣研究》2013年第1期)、李喬《“閩祖光州”現(xiàn)象形成原因探析》(《中州學刊》2009第2期)、張新斌《“光州固始”的歷史文化解讀》(《尋根》2009年第1期)、陳支平《從歷史向文化的演進——閩臺家族溯源與中原意識》(《河北學刊》2012年第1期)以及尹全?!丁皩永鄣卦斐伞钡闹性c閩臺淵源關系》(《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八姓入閩”考釋》(《中州學刊》2015年第6期)、《閩人對“光州固始”的記憶與詮釋》(《中州學刊》2017年第1期)等。。綜合來看,上述學者的研究多是一種從靜態(tài)的文獻疏證到動態(tài)的文化闡釋的研究范式,表現(xiàn)為中原地區(qū)學政人士刻意從文獻考證上強調(diào)“光州固始”的閩祖認同和祖根地位,而閩地學政人士則趨于述祖記憶層面的文化闡釋。學界雖然已有移民史視閾下的專題性關照和研究,但是還缺乏從閩人自身的視角探討“光州固始”的人類學內(nèi)涵和政治學寓意,也未能形成整體史研究的有效范式。筆者正是基于上述認識和學術現(xiàn)實,從當下學政積極倡導的“根親文化”現(xiàn)象切入,選擇閩人對“光州固始”的移民記憶與文化闡釋為視角,沿著尹全海從族譜變遷視角探討閩人有關“光州固始”的記憶與闡釋之思路,繼續(xù)選擇以五代以來的閩人文集、閩人族譜和豫閩方志所記載的“光州固始”移民文獻為中心,以問題與策略的方式溯源式地從移民文化現(xiàn)象反觀移民歷史現(xiàn)象的生成、傳播與變遷,意在較為客觀全面地梳理“根親文化”視閾下的“光州固始”研究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借此從開發(fā)和保護鄉(xiāng)賢文化資源的視角提出發(fā)展“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產(chǎn)業(yè)的前瞻性建議,冀望為“光州固始”移民歷史與文化記憶的學術研究提供有意義的新思考,從而為中原與閩臺關系的利好發(fā)展以及豫、閩、臺兩岸三地的文化中的“根親文化”的學術交流和資源開發(fā)提供有益之參考。

        一、從文獻整理的視角研究“光州固始”與閩人之關系

        從學術史現(xiàn)狀來看,當下有關“光州固始”與閩人關系的研究之代表學者為尹全海教授,其給予這一獨特文化現(xiàn)象和學術議題以極高重視,利用“中原與閩臺關系研究中心”搜集整理了1981—2011年間近30年來兩岸學者具有代表性研究論文凡40篇,大致以“尋根”“記憶”和“認同”等三個文化主題編集成書,宋效忠指出該書之意義在于“揭示學術研究背后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兩岸關系的變遷”“從一個側(cè)面反映或折射出30年兩岸關系的基本走向:從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到國家認同,成為基本趨勢和發(fā)展方向”,認為是“30年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見證”[1](p2)。從該書搜集整理的研究論文來看,學界目前已有研究尚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相關文獻零散,未形成梳理全面的文獻資料匯編,核心資料分散在閩地方志、族譜、家譜之中,需要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第二,已有研究不夠全面,觀點分歧頗多,既未能形成具有規(guī)模和傳承性的學術團隊,也沒有出現(xiàn)整體史視閾研究成果;第三,文化資源平臺雖有所創(chuàng)建,但偏重于對臺灣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而關于“光州固始”的中原與閩臺關系則關注偏少,相關歷史文化資源的發(fā)掘與研究不夠深入,大多還止于形式,理論建設和實踐活動偏少;第四,以“光州固始”為核心的根親文化在內(nèi)涵闡釋與資源建設層面都不夠深入,學、政、商三界互動不夠積極,學術成果較少。因此,從文獻整理的視角對閩人與“光州固始”關系進行全面審視,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梳理和思考“閩祖光州固始”的歷史生成、記憶變遷和文化闡釋問題,是解決當下“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發(fā)展滯緩以及學術研究中呈現(xiàn)出各類問題的先決條件。

        從傳世文獻記載的零星資料來看,“正史”類文獻使用“光州固始”之名稱,最初是從州縣行政區(qū)劃的角度進行表述,即光州固始縣。在官方文獻記載中,較早使用“光州固始”一詞,見于后世學人用于疏解司馬遷《史記》所載“英六”“期思”“寢丘”等相關地名,這些地域所屬即后世稱之的“光州固始縣”①參見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妒酚洝は谋炯o第二》中“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條下注:“《括地志》云‘光州固始縣,本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后也’”;《史記·黥布傳》中“封賁赫為期思侯”條下注:“《正義》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縣界”;《史記·優(yōu)孟傳》中“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條下注:“《集解》徐廣曰‘在固始’?!墩x》‘今光州固始縣,本寢邱邑也’”。此外,范曄《后漢書·藏宮傳》中“七年更封期思侯”條下注:“期思,縣名,屬汝南郡,故城在今光州固始縣”;《后漢書·郭丹傳》中注:“寑丘,縣名,后漢改為固始,今光州固始縣也,有孫叔敖祠焉”;等等。,此類稱謂顯然是后世學人記憶層面的私人注解。而“光州固始人”入閩的最早記載始見于唐末五代時期馬總的《通紀》,其書卷四《王審知傳》簡略記載了“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兄弟“盡有閩嶺五州之地”和開閩封王諸事[2](p128-129)。至北宋中期已頗有閩籍人士稱祖“光州固始”,例如北宋名宦福建之莆田人蔡襄“字君謨,其先自光州固始入閩,家仙游,又遷莆田,遂為莆田人”[3](p330)。侯官人王回“本河南王氏,其后自光州之固始遷福州至侯官,為侯官人者三世”[4(p574)。另一侯官人陳襄“字述古,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時王氏入閩因家焉,今為福州侯官縣古靈人”[5](p175)。概括來看,北宋時期一部分閩人古籍或述祖光州固始,應是出于對唐末五代士民跟隨王審知南遷入閩歷史的一種客觀記憶。但是迨至南宋時期閩籍士林中稱“祖”光州固始的情況開始增多,例如福州人曾噩“福州閩縣人,其先自光州固始入閩,散處泉漳二郡,子孫多為名公巨卿”[6](p296),又如莆田人方縝“始祖諱廷范,光州固始人,唐末仕閩,歷長樂、古田、尤溪宰,晚居莆田,歿葬靈隱寺山下。世相傳為吉兆,子孫繁昌,衣冠偉人,磊落相望”[7](p298)。類似上述這種古籍或祖述“光州固始”的記載,在南宋以后私人編撰文集、撰修族譜、協(xié)修方志中較為盛行,表現(xiàn)為閩籍士人在記憶人物姓氏與移民淵源問題上,多有直言其先“光州固始”或“自光州固始入閩”之說,較為典型者如福州潘植“九世祖諱□,事王氏為銀青光祿大夫,自光州固始入閩,家于福州懷安縣之水南,世業(yè)儒。至君之考諱滋,始貢名禮部。紹興初習淳質(zhì),中原衣冠多南徙,吾鄉(xiāng)之儒學彬彬焉”[8](p321)。綜合來看,南宋時期閩人古籍“光州固始”現(xiàn)象的驟然增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靖康之變后宋金和戰(zhàn)不定,金兵幾度南下導致大量中原士民被迫輾轉(zhuǎn)南遷入閩,尤以宋高宗紹興時期最為頻繁,這種情況在福建方志文獻和族譜資料中頗有反映。此外,兩宋之際入閩的一部分士人中,為了與當?shù)亻}人和早期入閩中原士民和諧相處,采取冒籍的方式將述祖記憶追溯至五代王氏入閩的歷史時代,以至于引起了鄭樵、陳振孫等人的極力駁斥。元明時期閩人的述祖記憶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唐末五代、兩宋之際和宋元之際三個歷史時段的中原移民記憶,其中古籍“光州固始”是元明閩籍士人述祖記憶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元明時期的述祖記憶十分零散且錯訛較多,有關閩人對“光州固始”記憶與闡釋的官方資料更少,存世文獻主要分為私人文集、家譜族譜、閩地方志三類,具體存在形式則表現(xiàn)為私人行狀、墓志文字、家譜序言三種,其中以墓志資料為主。這種資料分布具有鮮明的地方文獻和民間記憶的特征,緣此整理閩人述祖記憶中的“光州固始”文獻應從以下幾個專題進行:

        第一,“光州固始”士民移閩的學術與資源。整理有關“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研究的學術史和科研平臺資源,厘清當下有關“光州固始”研究現(xiàn)狀②近年有關“光州固始”與閩臺關系研究的綜合性成果主要有:尹全海、崔振儉編《固始移民與閩臺文化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尹全海、余紀珍、喬清忠《中原與閩臺淵源關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尹全海、崔振儉等主編:《固始移民與兩岸文化認同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尹全海、孫煒編:《根在中原:閩臺大姓氏探源》(上、下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等。,中原地區(qū)應以“光州固始”文化資源為平臺創(chuàng)建“地方文獻與民間記憶”資料研究中心,思考發(fā)展中原與閩臺關系的新路徑與新方案,為推動豫、閩、臺兩岸三地文化互動與學術交流提出良性發(fā)展建議。

        第二,“光州固始”士人移閩的歷史與傳說。在學、政、商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以聘用研究員的方式組建合理有效的學術團隊,從史料文獻整理視角對“光州固始”移民的史事與傳說進行思考,提出梳理與厘清“光州固始”姓氏入閩遷臺之歷史、傳說與記憶文獻的方案與對策。

        第三,“光州固始”士人移閩的人物與姓氏。在學術界現(xiàn)有的有關閩臺大姓氏探源的基礎上,全面梳理“光州固始”入閩人物與姓氏的文獻資料,提出編撰“光州固始”人物與姓氏的傳記資料、家譜資料和地方文獻的長期設想。

        第四,“光州固始”士人移閩的文化與信俗。從文化闡釋和信俗體系構建的多維度視角對“光州固始”士民南遷閩地的文化內(nèi)涵和限時意義進行思考,提出開發(fā)和保護固始和閩地相關文化資源和信俗遺存的路徑和策略,恢復和發(fā)揚“光州固始”移民歷史與述祖記憶中的根親文化。

        第五,“光州固始”移閩資源的開發(fā)與再造?!肮庵莨淌肌北灰暈殚}人臺人的祖根之地,光州(今天潢川縣)、固始和閩地都有豐富的“光州固始”士民南遷入閩的傳說、記憶和信俗等遺存資源,思考合理開發(fā)保護這一獨特文化資源的路徑與策略,為恢復、弘揚和創(chuàng)新“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內(nèi)涵提供參照。

        通過以上文獻整理活動,能夠較為全面地搜集、匯編、保存與“光州固始”移民歷史與文化相關的文獻資料,尤其是搜集輯錄近百年出土的墓石資料和傳世的譜牒資料,能夠方便學人梳理歷代閩人關于“光州固始”常見史料的生成過程、相互關系和真?zhèn)渭捌洳町愒?,思考“光州固始”士民南遷入閩的歷史事實、演變階段、傳說內(nèi)容以及記憶真?zhèn)蔚葍?nèi)容,在文本層面為“光州固始”移民入閩研究提供便利和學術依據(jù)。

        二、從學術史整理的視角研究“光州固始”與閩人之關系

        目前有關“光州固始”的研究集中在閩臺同中原淵源與關系層面,突出了對“光州固始”士人移民閩地的史事綜述、姓氏探源和文化闡釋等,但是相關著作和專題論文則對“光州固始”入閩人物及其歷史的認識分歧很大,相關交流平臺構建效果不佳,文化資源亦未得到應有保護,開發(fā)方式欠佳,學、政、商三界參與度并不是很高。綜合來看,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大略有以下幾點:

        第一,城市缺乏歷史文化?!肮庵莨淌肌蔽挥诮粗g,地處豫、鄂、晥三省交界,境內(nèi)多山川河流,歷史時期交通不暢,封閉的自然形態(tài)導致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并不十分顯揚,雖有不少歷史文化遺存資源,但未能形成輻射型的地域文化,故僅能號稱深受“豫風楚韻”之熏陶。歷史時期光州治域內(nèi)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不多,這使得光州境內(nèi)的歷史文化遺存較為“珍貴”,甚至表現(xiàn)為士民的記憶與傳說,南宋名士陳振孫曾指出“嘗怪閩之士族推本家世,輒言出自固始。光在唐為下州,固始又其一縣,當時不聞顯人,安得衣冠望族如許?”[9](p500)。由于光州和固始兩城之歷史和文化遺存較少,民間傳說的記憶又日益模糊,這種現(xiàn)實景況影響了閩人對“光州固始”文化的接納和認同。

        第二,傳世文獻單一分散。前文述及閩籍士人有關“光州固始”的述祖記憶在五代末期和北宋中前期就已經(jīng)開始零星出現(xiàn)于個別閩籍仕宦文集之中,集中以閩人的家譜、家狀、行狀和墓刻追述籍貫之表述文本為主。但是到了北宋晚期趨于從史實記載層面轉(zhuǎn)向傳說記憶層面,并且開始受到鄭樵、陳振孫等有識之士的質(zhì)疑和批判,反映出南宋時期人們對“閩祖光州固始”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呈現(xiàn)出巨大變化,其實質(zhì)應是閩籍士人從個案載述性的古籍“光州固始”逐漸轉(zhuǎn)向群體記憶性的“閩祖光州固始”。加之南宋以降私人編撰或保存的文獻在歲月長河中漸趨亡佚、損毀、失傳,以及后人的傳抄錯訛、記憶模糊等問題,使得閩祖“光州固始”在文獻累積層面上轉(zhuǎn)成民間記憶的單一范式,這種單一性的傳世文獻主要分散在私人文集、個人墓刻和地方文獻中,資料零散、簡短、錯訛導致學術層面的研究難以全面深入。

        第三,述祖記憶發(fā)生變遷。“光州固始”士民的南遷入閩活動從客觀的歷史事實不斷地演變成豐富的移民傳說,這種文化方向的轉(zhuǎn)變有其獨特的歷史生成的過程和原因,在移民文化和述祖記憶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從“先世光州固始人”“祖籍光州固始”“閩籍光州固始”到“閩祖光州固始”的文化內(nèi)涵的變遷,自南宋開始閩人對于這種變遷結(jié)果在文化認同上就已存有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光州固始”士民群體性的遷閩現(xiàn)象自南宋時期就開始被誤解甚或否定,后世學者的研究也因此出現(xiàn)較多的分歧。

        第四,文化遺存缺乏保護。在近一百年里,“光州固始”移民閩地的文化資源和信俗遺存不斷遭受破壞,在實體文化資源方面,移民集散中心之所在閩地雖有部分祠堂、廟宇和墓葬遺存,但有關“光州固始”的記憶僅僅殘存在閩人的家譜族譜之中,而移民發(fā)祥地光州固始境域卻少有相關實體文化遺存,相關單位和人士保護意識淡薄,不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或無保護,或被虛假開發(fā),文化遺存則表現(xiàn)為民間人士的記憶、想象與傳說。

        第五,學政商互動交流少。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兩岸學術的互動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臺人入閩尋根問祖活動得以開展,逐漸形成了豫、閩、臺三地的血緣根親文化范式,民眾、學人、政府和商人都逐漸參與其中,但是學政商參與的熱情顯然不如民間士人積極。

        第六,平臺建設過于單一。以信陽師范學院中原與閩臺關系研究中心為依托的科研平臺未能很好地發(fā)揮學術引領的功能,固始根親博物館的建立、河南省臺灣研究會的創(chuàng)設,都沒有真正將“閩祖光州固始”文化資源開發(fā)好、保護好、研究好。雖然自2009年開始信陽市和固始每年都籌劃舉辦根親文化論壇,邀請了學政商三界重要人士參與交流和互動,但是平臺開放形式較為單一,未能很好地發(fā)揮學術引領和文化帶動的功能。

        除了上述所分析的六點原因之外,文化實體資源和信俗遺存未能有效開發(fā)、交通與居住條件單一、根親文化祖地“光州固始”人文資源相對稀少、根親文化產(chǎn)業(yè)未能真正形成品牌效應、資金鏈短缺和投資偏少、政府政策傾斜不夠等,也是阻礙“閩祖光州固始”文化資源開發(fā)與保護、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針對以上制約“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為了更好地探究“光州固始”同閩臺歷史與文化的關系,學界應該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編撰“光州固始”的史學研究目錄。在尹全海教授主持開展的“中原與閩臺關系研究叢書”的基礎上,利用網(wǎng)絡和調(diào)研相互結(jié)合的方式,全面搜集梳理有關“光州固始”的學術研究成果,按年代順序加以編排,繼續(xù)編纂“光州固始”史學研究目錄,探究近30年來有關“光州固始”問題的研究概況,推動中原與閩臺關系研究更為豐富地開展,為未來繼續(xù)研究“光州固始”提供學術方向。

        第二,整理“光州固始”的歷史文獻資料。依據(jù)“光州固始”的歷史、傳說與記憶三個層面,分人物、事件、姓氏、家族和信俗等專題,編寫“光州固始”士人入閩歷史資料匯編。學界雖然已經(jīng)在尹全海教授主持下出版了《固始移民與閩臺文化研究》《固始移民與兩岸文化認同研究》《根在中原:閩臺大姓氏探源》等學術著作,但這些成果并非是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光州固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

        第三,繪制“光州固始”的歷史文化地圖。統(tǒng)合地方文獻記載和民間記憶資料,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光州固始”姓氏入閩的數(shù)量、分布、路線和信俗遺存概況,較為全面客觀地繪制“光州固始”姓氏入閩大致路線、分布、數(shù)量等歷史文化地圖。

        第四,創(chuàng)新“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內(nèi)涵。通過考訂閩人有關“光州固始”的記憶真?zhèn)魏驮忈屩械姆制?,借此分析記憶真?zhèn)魏驮忈尫制绲脑蚺c影響,厘清“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的內(nèi)涵,借此保護、修繕和再造“光州固始”根親文化遺存,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根親文化交流平臺,切實推動豫、閩、臺根親文化資源的融合與共生。

        除了上述學術活動外,筆者建議學政商聯(lián)合以項目資助的形式,在中原入閩姓氏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編撰《“光州固始”與閩人關系研究資料叢刊》,由相關科研平臺和部分專家學者承擔,有計劃分批次地編著“光州固始”移民的歷史與傳說、“光州固始”入閩始祖人物目錄與傳記資料、“光州固始”入閩姓氏家譜目錄與家族傳記、“光州固始”閩地方志目錄與資料匯編等,將閩人對“光州固始”的記憶與闡釋轉(zhuǎn)化為實體文化資源。

        三、從文化建設的視角研究“光州固始”與閩人之關系

        根親文化視閾下的“光州固始”文化是當下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和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開展豫、閩、臺三地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文化載體,是中華文化分蕖、融合、共生的歷史生成的獨特范式。從文化建設的視角來看,將閩人對“光州固始”的記憶與闡釋的文獻虛體資源,轉(zhuǎn)化為可以視聽、觸碰和欣賞的文化實體資源,推動地域文化利好發(fā)展,是當下“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內(nèi)容。根據(jù)閩人對“光州固始”記憶與闡釋的文化特征,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文化建設:

        第一,拍攝歷史文化影劇。結(jié)合中央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工程的意見和政策,積極認真且有效地開展“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建設工作。一是以田野調(diào)研和文化宣傳的形式,依據(jù)“光州固始”南遷入閩路線、史事和傳說,以移民進程所涉及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山水、人物、信俗遺存等為主題,拍攝“光州固始”移民入閩的歷史文化紀錄片,以影音的形式介紹和宣傳“光州固始”根親文化視閾下的豫、閩、臺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二是根據(jù)學界有關“光州固始”歷史與人物的研究成果,結(jié)合豫、閩、臺三地的根親文化遺存,拍攝“光州固始”移民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故事傳說等影視。三是以影視紀錄片的形式,介紹學界專家有關“光州固始”研究的成果和觀點,以及相關科研平臺、學術會議等文化資源,切實加深學、政、商、民各界對“閩祖光州固始”的理解和認識。

        第二,編撰歷史文化書籍。近30年來學界人士已經(jīng)就“光州固始”南遷入閩問題有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成果是學術性很強的文獻考證和文化闡釋的學術論著,成果不利于向民眾普及。建議分學術性和通俗性編撰“光州固始”根親文化書籍,一是從學術層面將已有的研究成果分類編寫《“光州固始”移民的歷史與文化研究》,二是組織專家學者根據(jù)閩人記憶中的“光州固始”的歷史、人物、傳說與信俗編寫新的學術性書籍,三是組織相關人員參與編寫通俗性的《“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叢書》,分歷史、人物、傳說和信俗等專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講述和宣揚“光州固始”移民閩地的歷史和文化,這是“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三,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文化交流不僅能夠加深地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也能加深地域之間的經(jīng)濟合作。河南省、信陽市和固始縣三級政府應以“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為紐帶,以學習訪學、田野調(diào)查、尋親探祖、旅游訪古、圖書展覽、學術會議等文化形式,積極開展豫、閩、臺三地的文化交流活動,加深兩岸三地學人和民間對彼此文化的了解、互信和認同,這是“光州固始”根親文化創(chuàng)新建設的又一途徑。

        第四,再造信俗遺存資源。有關“光州固始”士人南遷入閩的信俗遺存,主要存在于移民的集散地福建地區(qū),這些信俗遺存以“開漳圣王”和“閩王”信仰為主,兼及部分入閩人物被有意神化后的褒忠神、靈尊神、威惠神、青山王等信仰?!肮庵莨淌肌比腴}人物成為閩人信仰的特殊載體,并以族廟和祠廟的形式分布于閩地的漳州、泉州、廈門等地,成為閩人對“閩祖光州固始”記憶的重要文化實體。由于這些信俗遺存具有鮮明的不可遷移的地域性特征,應該將之納入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的文化建設工作中,并對中原入閩探親士人進行文化資源開放。

        四、結(jié)語

        歷史時期的光州之稱謂始自唐朝,并且在清代被委為直隸州,固始是光州治域下的一個縣,故文獻合稱“光州固始”。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被降格為潢川縣,與歷史上的固始同為縣級行政區(qū)劃。因此,“光州固始”是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歷史名稱,指的是唐宋元明清時期行政區(qū)劃意義上的一個地域概念,由于唐末五代北方戰(zhàn)事頻仍導致中原士民大量南遷,以王審知家族與部將為主體的“光州固始”人成為這次移民入閩的重要力量。其后,隨著王氏家族統(tǒng)治五嶺之地和封稱“閩王”的豐功偉績的影響日著,王氏與部分開閩將領逐漸被神圣化,閩人在閩地廣建祠廟繪像進行祭祀。唐末五代“光州固始”士民的南遷入閩活動,與此前的永嘉八姓入閩、陳元光之眾開漳等移民行為,逐漸從歷史層面走向了記憶傳說與民間信俗的層面,最終在北宋晚期至明朝前期發(fā)展成為一種特殊的移民現(xiàn)象和文化記憶,甚至形成了后世所謂的“閩祖光州固始”之說。閩人祖籍“光州固始”現(xiàn)象出現(xiàn)于五代末期,北宋中期部分名士名宦的述祖文字中開始使用“其先自光州固始入閩”等說,并逐漸增入從王氏入閩的內(nèi)容,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光州固始”籍的閩人并非隨王氏入閩。到南宋時期這種祖籍“光州固始”現(xiàn)象逐漸增多,成為閩人述祖記憶的重要內(nèi)容,進而演繹成“閩祖光州固始”的群體性的移民文化和述祖記憶,于是受到了時人鄭樵、陳振孫、方大琮等人的質(zhì)疑。其中莆田人方大琮的說辭影響最大,他在“囊見鄉(xiāng)人諸姓墓志者,僉曰自光州固始,則從王氏入閩似矣”的基礎上,結(jié)合莆田鄉(xiāng)聞提出了“則曰固始之來有二”“非獨莆也,凡閩人之說亦然”“長官因官莆,遂家于莆,猶在唐世”等看法[10](p302)。迨至元明時期閩地士人述祖記憶中托籍“光州固始”的情況有增無減,并將遷閩始祖追認至南宋紹興時期的重要宦閩士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鄭、蔡、黃、陳等閩地族裔在追述先祖出身時,直接承自兩宋時期頗有士名宦聲的鄭、蔡、陳等姓,這些姓氏中的鄭俠、蔡襄和陳述古等人本身就頗有名望,他們的形狀、墓志等文字資料又多為當世名士名宦所寫,其中祖籍“光州固始”之說即出自兩宋名士之筆下。從移民的具體原因來看,明清時期閩籍士人述祖記憶直追宋代,除了唐末五代之亂和靖康之變的軍事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中原士人宦居閩地而因以為家,現(xiàn)存閩臺族譜文獻所載“光州固始人”因往閩地為官而移為閩籍者頗有不少。事實上唐宋之際、兩宋之際、宋元之際的三次中原士民南遷活動中,宋代跨越的歷史時空最為漫長,而“光州固始”都曾起過重要的中轉(zhuǎn)之作用,這兩點也應是元明時期閩人述祖記憶直追兩宋的一種特殊文化內(nèi)涵。

        綜合來看,無論是歷史時期還是當下社會閩人對“光州固始”的記憶與闡釋都是“光州固始”根親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第一,光州固始士民入閩之后,逐漸發(fā)展成為新的閩人,他們及其族裔對閩地的開發(fā)與治理做出了杰出貢獻,以至于閩地出現(xiàn)了“閩王”“圣王”等民間信仰,這是對“光州固始”移民歷史和祖根文化的記憶、詮釋與認同。第二,“光州固始”姓氏或人物入閩活動,涉及中原姓氏與家族遷閩入臺的歷史、傳說與記憶問題,在閩地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家族群體,從而產(chǎn)生了當下閩人的中原尋根舉動,以及中原人的入閩探親等文化現(xiàn)象,形成了以“臺灣—福建—中原”為模式的文化融合共生式的家族構建模式。第三,諸多中原姓氏及裔籍閩人在進行尋根探親與祭祖活動的同時,也一定程度地了解了以“光州固始”為代表的中原的歷史文化,豐富了閩人對“光州固始”的新的記憶與認同,密切了中原與閩臺的聯(lián)系和交往,從而達到吸引閩臺士人前來投資、旅游和居住,深化了華夏一家的血緣文化意識。

        猜你喜歡
        光州閩臺移民
        年味兒
        學禮儀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閩臺巾幗館武夷“茶博會”驚艷亮相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2
        木柵鐵觀音 百年閩臺緣
        海峽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12
        光州街頭雕塑見聞
        雕塑(2019年2期)2019-07-14 12:58:08
        陳秀容 牽手姐妹 馨潤閩臺
        海峽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9
        簽證移民
        僑園(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Immigration移民
        留學(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
        色欲网天天无码av|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k| 亚洲女同性恋第二区av|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在线网址|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 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老熟妇嗷嗷叫91九色|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亚洲第一av导航av尤物|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天堂av一区一区一区| 少妇人妻字幕精品毛片专区|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国产福利97精品一区二区| av在线不卡免费中文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欧美巨大xxxx做受l|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国产一区| 日韩精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成人爱| 日本h片中文字幕在线|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 99国产精品视频无码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亚洲碰碰人人av熟女天堂| 中文字幕色视频在线播放|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欧洲日韩视频二区在线|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天天爽天天爽天天爽|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