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夏淑媛
目前,我國部分保險產品存在賠付率過低、費用率過高的情況,這些用“資源浪費”的方式生產的“不道德”的產品終將被淘汰。
保險姓保,監(jiān)管姓監(jiān),2017年監(jiān)管環(huán)境陡然生變,行業(yè)發(fā)力轉型。都說要“回歸”,到底應該回歸到哪里?哪里才是保險的本源?
第一性原理思維
所謂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埃隆·馬斯克對其的解釋,就是把一個事物做解構,回歸它的本源,從這一本源出發(fā)再去做重構。借用兩個“零整比”的概念來闡述這個意思。
一是消費者使用階段的零整比,例如汽車零整比。根據中保協(xié)幾年前發(fā)布的首批汽車零整比數據,最高達1273%。也就是說,如果買一輛車花費100元,但后期修這個車的所有零部件費用加在一起要花1273元。
二是生產商制造階段的零整比,例如火箭零整比。美國的SpaceX公司想造火箭,但市場上火箭造價非常高,他們就把火箭的每一個部件進行分解,再去市場上采購這些零部件。經過這樣化整為零的操作后,這些材料所需要的花費大概是這枚火箭市場售價的2%。
一個是1273%,另一個是2%。我們這里講的第一性原理思維,當然是指后者,先解構回歸本源,然后再從本源出發(fā),進行重構。
保險供求關系:一般性與特殊性
保險作為市場上的一種產品,和其他所有產品一樣,遵循一般供求關系的規(guī)律,比如供求會影響價格,價格反過來會影響供給和需求。但同時,保險也具有一些特殊性。
一般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的決定因素是相互分離的。例如,手機的需求由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和偏好決定,而手機的供給由其成本決定,再進一步,成本又主要由其生產技術決定。我生產了一個手機,無論這個手機賣給張三還是李四,手機的生產成本都是一樣的。在這一點上,保險不太一樣。保險產品需求側會影響供給側,這是很多研究保險的學者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同樣一款保險產品,賣給張三和李四的成本是不一樣的,例如,同樣的車險,賣給出險率低的張三和賣給出險率高的李四,成本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壽險產品,賣給預期壽命長的張三和賣給預期壽命短的李四,成本也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保險市場更特殊的還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逆向選擇問題,風險越高購買的意愿越強。
(2)道德風險問題,沒有保險的時候人們謹慎行事,有了保險后,由于成本轉嫁給保險公司,消費者行為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可能變得不再那么謹慎。
保險供給的質量:保障與投資
固然,保障和投資都很重要,但在保險特別是人身險當中,保障和投資的關系,或者說保險中風險保障的“含量”有多少,無論在理論上或者實踐上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保險和金融到底是什么關系?保險具有金融的一些屬性,但它又不是純粹的金融。
金融強調的是資源跨期配置、資金融通?,F在我有錢,我不需要,我明天需要,我先借給你用,你明天再還給我。
保險強調的是一個跨狀態(tài)的配置。我花20元買一個60萬元保額的航意險,出了險獲得60萬元賠償,沒有出險就損失20元。
保險是在發(fā)生事故與否的不同狀態(tài)下,來決定資源的配置。所以它的本質不是跨期配置,而是跨狀態(tài)配置,它強調的是風險保障。
保險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保險之所以稱之為保險,不是因為它具有儲蓄投資功能,而是因為它具有風險保障的功能。在整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大格局中,如果保險業(yè)把自己的定位或重點放在資金融通上面,那么這個大格局當中,有沒有保險就無所謂了,因為銀行、證券都具備資金融通的功能。但是,如果保險的定位是在風險保障,這就是其他行業(yè)無法替代的。
做大做強保險業(yè),在我理解不是和銀行、證券去拼資金融通的規(guī)模,而是要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保險的儲蓄和投資功能呢?儲蓄和投資功能,在我看來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在定位上是一個衍生功能。只有去圍繞保險的核心功能做衍生,這樣的衍生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否則就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和政策的影響而大起大落。
保險供給的效率:賠付率與費用率
在保險供給的效率方面涉及一對關系:賠付率和費用率。這兩者之間合理的結構,應該是賠付率占大頭,費用率占小頭,即用相對低的費用率撬動起保險的保障功能。
但現實情況相反,比如有些公司的意外險產品,賠付率只有20%甚至更低,費用率卻達80%以上。我認為賠付率過低的產品是“不道德”的產品,費用率過高的產品是“資源浪費”的產品。如果用資源浪費的方式生產一種不道德的產品,那么這種產品不可能長期存在,遲早要被歷史淘汰。
保險監(jiān)管的理念
2017年被稱為金融業(yè)嚴監(jiān)管年,這種嚴監(jiān)管并不僅僅是局限于保險業(yè)。保險業(yè)有“1+4”系列文件,銀行業(yè)也有“三三四”文件,證券業(yè)和期貨業(yè)都有各自的政策,主題都是嚴監(jiān)管。
金融為什么要嚴監(jiān)管,不監(jiān)管行不行?難道那些投資設立金融機構的股東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成為百年老店嗎?之所以各國對金融行業(yè)的監(jiān)管都比非金融行業(yè)更嚴格,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金融機構“高杠桿+有限公司”的特點。
高杠桿可能賺取很高的收益,同時又有潛在的高風險:如果利用杠桿成功,股東可以賺取高額利潤回報;如果利用杠桿失敗,因為它是有限公司,損失是有限的,其他的損失就要由社會來承擔。所以如果金融機構經營失敗,那么對于整個社會有風險外溢,或者說會產生負的外部性。監(jiān)管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把這種可能外溢的風險內化,讓這些金融機構來承擔。談到保險監(jiān)管,有幾個基本原則:
風險導向
高風險,高資本要求。如果你愿意冒高風險,就需要對你提出高資本的要求。一旦提高資本要求,意味著公司的成本提高了。
穿透
透過現象看本質,監(jiān)管主要包含市場行為的監(jiān)管、公司治理的監(jiān)管、償付能力的監(jiān)管3個方面。
市場行為監(jiān)管。產品監(jiān)管非常重要。需要穿透層層包裝,看產品的內核研判產品的動機。
公司治理監(jiān)管。公司的股權管理很重要。一家公司的股權結構就是這家公司的DNA,如果這家公司的股東在開始進入保險行業(yè)時,就只是將其視作一個融資平臺和提款機,而沒有想做百年老店的話,這家公司想要經營好基本是不可能的。
償付能力監(jiān)管。既要基于財務和精算,又要超越財務和精算,要穿透式地看它的資產端和負債端,特別是資產端。償二代2016年1月1日開始執(zhí)行,時隔不到兩年的時間,2017年下半年保監(jiān)會啟動償二代二期工程建設,這說明這個市場變化太快,必須不斷地打補丁、做修正。
公平原則
避免監(jiān)管套利。這兩年萬能險在網上成為高頻詞,一些證券業(yè)的專家跟我說,看你們保險業(yè)做的萬能險,似乎業(yè)外一提到萬能險就感覺這是特別不好的險種。
萬能險不是新事物,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有,2000年中國就有,搞了十幾年怎么悄無聲息,到了最近這兩年開始被眾人指責呢?
其實很多萬能險的問題,并不是 “萬能險”本身造成的。那些“萬能險”,穿著保險產品的外衣,實際是中短存續(xù)期的理財產品,但又不需要受到理財產品監(jiān)管規(guī)則的監(jiān)管,于是就出現了監(jiān)管套利。
所以從公平的角度出發(fā),就要避免這類監(jiān)管套利。對于同類產品,不管是保險公司、銀行,或是證券公司銷售的,要統(tǒng)一監(jiān)管標準。這也是2017年11月“一行三會一局”一起發(fā)布大資管監(jiān)管意見的重要背景。
保險與經濟的關系
保費收入與國民經濟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通常,保險深度(保費/GDP)隨人均GDP增加而增加。但在人均GDP的不同階段,保險深度的增速不同,在人均GDP較低的階段,保險深度增速較慢,而后逐漸加快,到了一定階段之后,增速又逐漸放慢,呈現“S”型特點。
這意味隨著人均GDP增加,保費將以超越GDP增長的速度增長,其超越幅度在人均GDP較低階段較小,而后逐漸加大,到了一定階段之后,其超越幅度又逐漸變小。換言之,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保費的收入彈性會發(fā)生變化。任何一國的保險業(yè)增長依其動力來源都可以用“三分法”。
第一,常規(guī)性增長。即經濟增長引致的常規(guī)性的增長,它度量的是,在保險深度不變的前提下,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保險業(yè)將增長多少。
第二,深化性增長。即經濟增長推動保險深度提高而帶來的深化性的增長,它度量的是,如果依照世界保險業(yè)增長的內在規(guī)律(即保險深度會隨人均GDP增長而提高),那么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保險業(yè)將實現多大的超越增長。
第三,制度性增長。指的是扣除經濟要素的作用之后,余下的制度要素所帶來的保險業(yè)增長。
其中,常規(guī)性和深化性增長均由經濟增長所驅動,因此,這兩種增長要素之和稱為經濟性增長,與制度性增長形成對應。
總體而言,發(fā)達國家的保險業(yè)增長主要依靠經濟要素的拉動,而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的保險業(yè)增長則主要依靠制度要素的推動。隨著一國經濟的發(fā)展,制度要素對保險業(yè)增長的貢獻度將逐漸降低,保險業(yè)增長將更多地依靠經濟要素的拉動。對于中國等新興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保險業(yè)起飛之后,保險業(yè)的增長將逐漸地由依靠“制度推動和經濟拉動”轉向主要依靠“經濟拉動”。
小結
保險不復雜。再復雜的產品也不過是保障和投資、賠付率和費用率通過不同方式做組合。
保險也挺復雜。因為保險的需求側會影響供給側,這是一般產品不會面臨的困擾。它還有逆向選擇的問題和道德風險的問題。
想要冒險,就要付出代價。監(jiān)管需要根據風險導向、穿透、公平等原則,把金融業(yè)高杠桿可能帶來的外溢風險內化,讓金融保險機構來承擔。
我國保險業(yè)未來潛力巨大。未來的主要增長動力由制度要素轉變?yōu)榻洕兀虼吮kU業(yè)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第一性原理思維是從解構入手,再去重構,今天我嘗試討論的是第一步即解構,至于之后怎么重構,是擺在大家面前非常重要的問題。雖然重構路徑各異,但不論如何重構,本源都是相同的,都應當以消費者為中心。我們要敬畏市場的力量,任何不尊重消費者、不尊重市場規(guī)律的企業(yè)最后都會被無情地淘汰。
本文根據鄭偉在慧保天下舉辦的2018保險大會上的發(fā)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