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玉峰
說到野菜,印在我腦海深處的是兒時呼朋喚友奔向田野的歡鬧聲,是遍尋野地突然發(fā)現(xiàn)心儀的嫩芽,更是母親蒸煮野菜后散發(fā)出的氤氳清香……
陽春三月,我總會帶著孩子去田野里走走,美其名曰“踏青”,實(shí)則“采青”。“采青”就是挖野菜。中國人和野菜的親近,要追溯到很久遠(yuǎn)的年代了?!对娊?jīng)》的開篇《關(guān)雎》中就講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避舨司褪且环N野菜。曾有人做過粗略統(tǒng)計(jì),在《詩經(jīng)》305篇中提到可食用野菜的竟多達(dá)43篇,野菜種類25種。
白居易三州罷守,并不心灰意冷,“莫愁客到無供給,家醞香濃野菜春”,以野菜待客,心安意得。黃庭堅(jiān)酷愛蕨菜,“竹筍初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試尋野菜炊春飯,便是江南二月天?!?陸游對薺菜更是“情有獨(dú)鐘”,有詩為證:“唯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凌雪霜?!笨梢?,在文人墨客的世界里,野菜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野菜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枸杞芽、灰灰菜、迷迷蒿、婆婆丁……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野菜的食用方法也有所不同,清炒、涼拌,烙餅、做餡……令人眼花繚亂!清明前后,是挖迷迷蒿的最佳時期。據(jù)說,這種野菜“聽”不得雷聲,一“聽”見雷聲就會變苦發(fā)澀。在鄉(xiāng)村廣為流傳的這種說法,真假倒無人去驗(yàn)證,只有那迷人的香味讓人口舌生津。首先將采來的迷迷蒿擇洗干凈,水分瀝至半干,倒入面粉,摻進(jìn)少許玉米面拌勻,然后放到蒸鍋上用旺火蒸十分鐘,放涼后拌上蒜泥、麻油,撒上精鹽,美味的野菜就做好了。一碗下肚,保證讓你長期被葷腥“肆虐”的腸胃倍感舒暢!據(jù)書上記載,迷迷蒿又名抱娘蒿,十字花科植物。明代王西樓在《野菜譜》中形容它:“抱娘蒿,結(jié)根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兒賣客船上,兒抱娘哭手不放?!泵耖g也有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dāng)柴燒?!?/p>
食藥同源,是野菜的一個特點(diǎn)。婆婆丁就是這樣的野菜,它學(xué)名蒲公英,一般生長在向陽的坡地、田埂、溝沿上?!侗静菥V目》有這樣的記載:作菜食,能養(yǎng)血健脾,強(qiáng)筋骨,增氣力;作藥用清熱解毒、利尿散結(jié)。在村里,有人采全株搗碎,敷于患處,用來治療跌打損傷,也有人將其搗爛,曬干為末兒,用來醫(yī)治刀斧等外傷,還有人將其整株陰干泡茶喝。然而,更多的人采集回家將其蒸食,味道十分可口。
說到盡興處,不禁想起楊萬里在南嶺留宿時作的詩:“山村富貴無人享,一路春風(fēng)野菜香?!泵魅沾汉?,讓我們撇開“富貴”,且返自然一回,沐一路春風(fēng),品野菜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