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模式?!皢栴}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教學出發(fā)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fā)現(xiàn)去激發(fā)其智慧的潛能,培養(yǎng)其強有力的內在學習的動機,即把作為人的本質創(chuàng)造精神引發(fā)出來。
運用好“問題教學法”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突破口?!皢栴}教學法”使學生依據(jù)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研究,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與新課程改革主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從而提高學習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問題教學法的創(chuàng)始人是杜威。杜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基本步驟是:第一,學生必須感覺到困難,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參與的活動中受挫,這樣,如何使活動繼續(xù)下去的問題就產(chǎn)生了;第二,一旦感覺到了問題,學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確定問題;第三,在徹底調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學生就要搜集資料,以明確怎樣使自己開始時的活動得以繼續(xù)下去,或者將其改造成一個更合適的形式;第四,學生根據(jù)假設,從自己的資料中推出它的含義;第五,學生把看來最能達到他的目的的假設付諸實踐,并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可以看出,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xiàn)了他所主張的“做中學”的活動原則。杜威認為,兒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達到某一目的的過程中了解這一事物的。“問題教學法”看重的是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并認為只有把教學和學生天生的活動傾向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會有內在的興趣。
前蘇聯(lián)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對“問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作過詳細的論述:“問題教學是發(fā)展性教學的高級類型,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對話設計和認識性作業(yè),這些對話設計和認識性作業(yè)需要由教師系統(tǒng)地創(chuàng)建一些問題情境,并組織學生為解決教學問題而進行活動,同時也將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與掌握正確的科學結論最優(yōu)地結合起來。”馬赫穆托夫還為“問題教學”規(guī)定了兩條原則,第一是“教師要使學生了解在科學歷史中概念發(fā)展的邏輯,再現(xiàn)形成關于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過程和事物的概念中科學思維的進程”;第二是“通過教學問題,即通過解決‘矛盾、提示作為對立面的統(tǒng)一體的新概念的實質’來只能給我所研究的概念。”這些科學的理論不僅符合教育學的基本理論,而且也反映了認識的辯證法原則。
當我們明確了“問題教學法”的含義之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當中,問題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國外教育家有一種說法: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水平,問題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們從語文基本能力遷移的角度來看,從學生一輩子受益的角度來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
例如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在理順了文章的思路,簡析了詩的悲劇內涵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個突發(fā)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一出現(xiàn),立刻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高潮。一方認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是忠貞不渝的,他們既然有“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錚錚誓言,而且為之不惜以死抗爭。雖然在同母親的第一次交鋒中,焦仲卿無奈地接受了母親的安排而遣蘭芝歸家,表現(xiàn)出了他作為一個深受封建禮教和家長制毒害的文弱書生的懦弱性格,但從原詩中最后“自掛東南枝”更能看出他為了愛,也敢于背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訓,他們真摯的愛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蘭芝能夠回來的保證。而另一方同學則認為:婆婆自然也決不會容許一個有著人性自尊的媳婦生活在自己身邊。而從蘭芝這一個角度講,她作為一個弱者和被壓迫者,身上卻始終閃耀著個性自尊和自強的鋒芒,蘭芝不會在婆婆的統(tǒng)治下忍辱負重,逆來順受。
適時轉到以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比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認為:兩顆星相距的確很遠,無法相見,但是兩顆誠摯忠貞的愛心卻始終相依相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們看來,這河漢也就“清且淺”了。而另外的同學卻認為: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墒悄歉糁拥呐@煽椗?,卻不能騎著牛兒來往。咫尺之間,卻無法傾訴衷腸,只能無言凝望,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團圓。
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當學生問及我們暫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時,不必強加解決,否則就容易使問題解決簡單化。此時可以存疑,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與反思,然后再回過頭來解決,可能會有意外的驚喜。比如在講《詩經(jīng)·秦風·無衣》中的“與子同裳”一句,此句與上兩句“與子同袍、同澤”的內在關聯(lián)是什么?學生當時未能解決,書上也只是一般化的翻譯,課堂上學生存疑。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上看到兵馬俑的服飾,突發(fā)靈感,“裳”不就是下衣么,士兵上戰(zhàn)場都是著的這種短裝,同袍是宣誓性的,同澤是訓練性的,同裳則是戰(zhàn)斗性的,前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過程。課堂上我講給學生聽,學生茅塞頓開。同時,我也感謝我的學生能追根尋源,問出這樣令老師快樂而又頭疼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yǎng)起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自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最基本的能力,不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即從語文學科的學習遷移到其他一切學科的學習中去,而且在學生走向社會之后,能遷移到一切情景中去。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質疑的興趣和能力,養(yǎng)成好思好問的良好習慣,從而為學好語文乃至各門學科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