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青島市棗山小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受教育就是要學到一輩子能夠堅持的自學本領。”然而今天的語文教學,仍在演繹滿堂字、詞、句、段、篇的講解,引導學生自己去質疑問題、自學自悟、獨立求索的則操之甚少。為了克服陳舊的教學弊端,把學生引到“自讀、自想、自悟”的自學軌道上來,我摸索出了“自定目標——獨立求索——集體研討——感悟自得”四個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語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學生的基本技能、認知水平和求知補償是千差萬別的,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差異,科學地指導學生結合單元自學“導讀”、課文“預習”和課后“思考練習”,聯系自身的學習實際,自擬自學目標。如在教學《長城》一文時,我結合課件的展示引導:“這篇課文要學習的是什么?”“應該掌握的是什么?”“難以理解的是什么?”學生很快就擬出了:“需要學習由遠及近,由概貌到細處,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庇械膶W生則擬定為:“學習作者在記敘的同時,合理地展開聯想的表達方式……”這樣導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充分參與課堂教學,還能夠體現出參與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獨立探索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尋求的機會。我在教學《桂林山水》和《一夜的工作》等課文時,積極引導學生沿著“讀、比、想、練”的思路,一步步地展開獨立鉆研。
1.仔細讀。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邊讀,邊點,邊圈,邊劃,在“點、圈、劃”的進行中,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桂林水的靜、清、綠。通過“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這些句子,讀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喜悅和陶醉之情。
2.認真比。孩子們去過廣西桂林的并不多,自然就不知道桂林山水的獨特奧秘和具體形態(tài)。但可以引導學生與自己熟知的河流山川比一比:比形狀、比走向、比樣兒、比高矮,讓他們在看得見、聽得到的氛圍中,去體驗遙遠的名山大川的神奇與美麗。
3.反復想?!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如我在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周總理辦公室“一張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簡單的陳設說明了什么?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循著這樣的思路深入細致地思考,不僅知道了周總理的生活簡樸,而且更加深刻理解到了周總理那種嚴于律己、與人民同甘共苦的偉大風范。
4.分層練。學生對課文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因人而異地設計幾組不同層次的聯系,讓學生把“讀、比、想”有機地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完《一夜的工作》一文后,我設計了:(1)《我最了解的一個人》,(2)讀《一夜的工作》有感,但也可以讓學生自擬題目,練片段。形式不拘一格,只求學生受到鍛煉。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點、疑點,這時,教師應當組織學生研究討論,這是發(fā)掘教學民主、積累廣益的好機會,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最佳選擇。如我在教學《早發(fā)自帝城》一詩時,有學生提出:“我在電視里聽到猿猴的叫聲怪難聽的,不知李自這樣寫是為了表達什么意思?”我覺得學生的質疑是一個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于是,我組織大家根據以下問題去查閱資料并展開討論:(l)李自當時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這首詩7;(2)詩人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經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和一番討論,大體概括出:因為當時李自剛被皇帝赦免,心情特別高興。一路上,他無論是看見天空的彩云,兩岸的高山,還是聽到猿猴的叫聲,都覺得異常新鮮美麗。他這樣寫則襯托出了自己被赦免之后特別高興的心情。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善于因勢利導,就能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他們的個性和共性同時發(fā)展。
感悟是學習語文的歸宿,學生有所感悟,才能體現自學的真實效果。如我在組織學生自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學生經過自擬目標的牽引,獨立探索,集體研討,在交流學習體會時,有的學生從修辭上說:“我進一步學會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有的學生從文章的主題上說:“我為祖國有如此美麗神奇的壯麗河山而自豪。”接著,我順勢引導,讓學生把各自的體會進行交流,取眾家之長,補己之短,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推動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做好科學引導的大文章,教會學生獨立自學的本領,以求達到不教自通的最高學習境界。
[1]黃玉平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才智,2017,(15).
[2]劉金合.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