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愛珺 陳瑞華
自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新聞輿論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從未缺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凝聚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邏輯縝密的治國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習近平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這是在傳承與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豐富和完善,充分體現(xiàn)習近平新聞思想的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與時代性。本文旨在梳理自建黨以來新聞輿論在治國理政歷史進程中的觀念演變、實踐經驗,研判其在不同階段的歷史定位,以期改進新時期的新聞輿論工作。
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推進源于對近代中國革命失敗的反思。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直在思考中國革命道路、革命對象、革命性質等基本問題,這構成民主革命時期主要任務。
向反革命宣傳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傳。在中國共產黨早期,《新青年》《勞動周刊》和《向導》等刊物非常注重新聞輿論在革命中的影響。其中,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創(chuàng)刊時指出:“繼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教訓,于‘革命’的觀念,得有更切實的了解,知道非勞動階級不能革命,所以《新青年》早已成無產階級的思想機關,不但對于宗法社會的思想進行劇激的爭斗,并且對于資產階級的思想進行同時攻擊。”①1925年創(chuàng)辦《政治周報》時,毛澤東指出新聞工作目的是為了革命,責任就是“向反革命宣傳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傳”②。把新聞用之于革命事業(yè),為革命路線、方針與政策服務,鮮明的體現(xiàn)了新聞輿論作為革命斗爭武器的功用。
我們的報紙是革命的報紙,是階級斗爭的有力武器。隨著革命進程推進,新聞輿論在政權建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如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指導現(xiàn)實工作。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總結農會所做的十四件大事,其中包括以各種新聞形式進行的政治宣傳,“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③。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亦強調了宣傳工作的意義,“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就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由這個宣傳任務之實現(xiàn),才可以實現(xiàn)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政權,消滅反動勢力,促進革命高潮等紅軍的總任務”④。在《普遍地舉辦〈時事簡報〉》一文中,毛澤東提出:“《時事簡報》是蘇維埃區(qū)域中提高群眾斗爭情緒、打破群眾保守觀念的重要武器,在新爭取的區(qū)域對于推動群眾斗爭更有偉大的作用。”⑤首次明確辦報目的是發(fā)動群眾,突顯新聞輿論在革命實踐中的積極作用?!蛾P于我們的報紙》一文中,張聞天亦指出:“我們的報紙是革命的報紙,是工農民主專政的報紙,是階級斗爭的有力的武器”⑥。
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在革命根據(jù)地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與反共宣傳,中國共產黨進行軍事斗爭的同時,與敵人展開新聞輿論戰(zhàn)。毛澤東在1928年10月召開的湘贛邊界各縣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共產黨是要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⑦。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也成為新聞輿論的重點。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提出:“我們的(新聞)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釋現(xiàn)在的形勢,聯(lián)合國民黨及其他一切愛國黨派,為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雹嗝鎸H形勢的發(fā)展,毛澤東1939年9月1日對新華日報記者談話時,批判了反動資產階級的種種陰謀,以及帝國主義“在戰(zhàn)爭中,為了欺騙人民,為了動員輿論,戰(zhàn)爭的雙方都將不顧羞恥地宣稱自己是正義的,而稱對方是非正義的”⑨輿論欺騙行為。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矛盾與執(zhí)政環(huán)境均發(fā)生巨大改變,中國共產黨既要對帝國主義軍事威脅進行反抗,又要在政權、經濟與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穩(wěn)固新政權。毛澤東認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yè)化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⑩。新聞輿論在鞏固政權、恢復經濟與維護社會安定方面,再一次發(fā)揮重要作用。
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面對反革命勢力的瘋狂反撲,新聞工作繼續(xù)堅持了輿論的斗爭性。早在解放戰(zhàn)爭即將勝利之際,針對艾奇遜提出“有見識的、批評性的輿論”,毛澤東在《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中進行反駁,認為“艾奇遜們對于輿論的看法,混淆了反動派的輿論和人民的輿論”,其實就是被美國政府操作下專門說謊和威脅人民的宣傳機關。在學習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小組會上,毛澤東鮮明指出:“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fā)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guī)律?!泵珴蓶|在《駁“輿論一律”》指出,“我們的制度就是不許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論自由,而只許人民內部有這種自由”。1962年9月,在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提及:“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這充分表明政權建立初期的輿論重要性。
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黨報不能批評同級黨委。隨著黨的政權鞏固,新聞工作的重心逐漸由“斗爭利器”逐漸轉變?yōu)殚_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輿論監(jiān)督。
1950年中共中央做出《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提出“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于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該《決定》闡釋了吸引人民群眾對工作展開批評的重要性,要求教育黨員干部、報刊工作者對批評持正確的態(tài)度,同時亦規(guī)定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各項辦法。
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任意批評黨委、損害黨的形象的現(xiàn)象。例如,1953年3月4日中共廣西省宜山地委機關報《宜山農民報》在一篇社論中批評宜山地委,引起激烈的爭論。廣西省委宣傳部就“黨報能否批評同級黨委”向中共中央宣傳部請示。中宣部就此批示,“不經請示不能擅自在報紙上批評黨委會,或利用報紙來進行自己與黨委會的爭論”。
1954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總結了建國后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完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具體方法。《決定》特別強調“各級黨委要經常注意,把報紙是否充分地開展了批評、批評是否正確和干部是否熱烈歡迎并堅決保護勞動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評,作為衡量報紙的黨性、衡量黨內民主生活和黨委領導強弱的尺度”。進一步指出黨委機關報是黨委的工作部門,強調黨管報紙的原則,這是政治任務。
以上兩份文件,奠定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基本導向,形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工作指南,并開創(chuàng)讀者來信等多種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方式方法。
揭露和批評仍然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肯定和強調成績。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成為需要討論的新命題。
新政權鞏固,不僅要關注外部輿論環(huán)境,也要在國家內部創(chuàng)造積極輿論氛圍。1956年,毛澤東作《論十大關系》報告,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反思照搬蘇聯(lián)道路的弊端,提出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9月黨的八大召開,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以來的成就,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指出“報紙在報道各方面的工作時,對工作中的缺點、錯誤進行揭露和批評仍然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肯定和強調成績,防止批評的片面性和副作用”。面對國內形勢、階級關系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毛澤東1957年3月同新聞出版界代表談話中提到,“現(xiàn)在我們要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不像過去搞階級斗爭(當然也夾雜一些階級斗爭),心中無數(shù)是很自然的”。這要求新聞工作在處理團結與批評問題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新問題。隨后,時任中宣部長的陸定一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求,“敵我斗爭,叫做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之。對人民內容矛盾,就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說服教育,才能解決”。
隨著反右斗爭的擴大化,十年動亂,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新聞為政治服務”,媒體成了炮制輿論的旗手。1968年9月1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志以“兩報一刊編輯部”的名義,使陳伯達等人發(fā)表《把新聞戰(zhàn)線的大革命進行到底》的文章強占新聞輿論話語權。從此,新聞媒體被各種勢力所操縱,宣傳個人崇拜,大鳴大放大批判,新聞輿論徹底淪為陰謀家的政治傳聲器與宣傳工具。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成為黨面臨的艱難抉擇。面對各種思潮,鄧小平大膽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在思想多元而混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為安定團結的思想中心。
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wěn)定。改革開放初期,堅持并改善黨的領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本的問題。鄧小平多次提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wěn)定”。
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鄧小平指出,現(xiàn)行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和特權現(xiàn)象,只有對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才有希望。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任務極其艱巨,“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是實現(xiàn)這個任務的關鍵”?!艾F(xiàn)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1979年9月17日和10月2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切實解決上訪問題》和《正確對待上訪問題》兩篇評論員文章,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鄧小平由此強調“單單是報紙的輿論就可以發(fā)生這樣大的影響”,“我們的工作一定要跟上,包括我們的輿論工具也要跟上。每個地方、每個單位遇到任何問題,都應該主動向群眾宣傳和解釋,做好工作”。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文中,鄧小平詳細剖析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新聞輿論要對此進行更多的思想上與理論上的宣傳與解釋,“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
80年代初,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鄧小平指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繼續(xù)鞏固還是遭到破壞,是這次調整成敗的關鍵”。安定團結,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仍然是關鍵。鄧小平在兩次思想戰(zhàn)線問題的談話上強調,只有堅決保證黨的統(tǒng)一和戰(zhàn)斗力,才能有效完成黨的任務。這要求改變新聞工作渙散軟弱的狀態(tài)和對錯誤不敢批評的傾向。重視思想戰(zhàn)線工作,對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培養(yǎng)純樸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過程中,新聞輿論通過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以實現(xiàn)穩(wěn)定團結的局面。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詳細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近期和長遠目標,進一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十三大政治報告指出,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新聞宣傳工具,加強對黨務和政務活動的報道,以強化輿論監(jiān)督的社會功效。相較于建國初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十三大政治報告中的輿論監(jiān)督觀拓寬了監(jiān)督對象,更加明確了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職能。當然,新聞輿論監(jiān)督仍然要以社會穩(wěn)定為大局。鄧小平反復強調,“控制局勢要注意方法。特別要抓緊立法,包括集會結社、游行、示威、新聞、出版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guī)”,“加強控制是為了穩(wěn)定,是為了更好地改革開放,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80年代,國門進一步敞開,西方各種思潮挾其經濟、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勢,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剛剛從十年文革的政治夢魘中掙扎出來的人們,對于西方文化和民主自由有著巨大的渴求,這也給新聞輿論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1980年7月波蘭工人罷工事件發(fā)生后,主管經濟的陳云意識到宣傳工作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性,強調“經濟工作搞不好,宣傳工作搞不好,是會翻船的”。陳云之所以在談經濟的同時反復強調新聞宣傳的問題,一方面是要我們對宣傳工作的成績和缺點做出清醒的估計,另一方面是要我們今后的宣傳工作能夠適應經濟形勢和政治形勢的要求,能夠有助于而不是有礙于經濟工作的順利進行。
面對各種思潮的干擾,鄧小平視察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發(fā)表談話,再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建設以及黨的基本路線做了重要論述。1985年,鄧小平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作為一個政治家,鄧小平深知,經濟體制改革解決的是如何做大蛋糕的問題,而政治體制改革,解決的是如何分配好蛋糕的問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曾有一句著名的話,“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作為政治經驗豐富的改革家與政治家,鄧小平深知政治體制改革百倍艱難于經濟體制改革。這是鄧小平對改革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預判,也是對新聞輿論工作的總要求。他深怕如果缺乏政治體制改革,就會導致經濟改革的成果集中到極少數(shù)人手里,所以提出要在深化的經濟體制改革之前,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現(xiàn)在的問題是,要更多地宣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左’的錯誤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重點是糾正指導思想上‘左’的傾向,但只是這樣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同時也要糾正右的傾向”。對于錯誤的思想和犯錯誤的人,報刊“批評的方法要講究,分寸要適當,不要搞圍攻、搞運動”。
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局勢風云變幻。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中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制度改革與利益調整帶來了許多新矛盾和問題。面對這種形勢,江澤民一再強調新聞工作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喉舌論”再次得到重申與重視,成為這個時期新聞輿論工作的鮮明倡導與工作指南。
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作品鼓舞人。1989年11月,從江澤民擔任總書記伊始,就在全國新聞工作研討班上明確指出:“我們黨歷來非常重視新聞工作?!瓐蠹?、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既說明了新聞工作的性質,又說明了它在黨和國家工作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李瑞環(huán)也指出:“新聞輿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具有迅速、廣泛而深刻的導向作用?!苯瓭擅裾J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關鍵在于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強調要按照“黨和人民的意志、利益進行輿論導向”。
1994年1月,在全國宣傳工作思想會議上,江澤民進一步提出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這高度概括了新聞輿論的主要任務,及其對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后來,在多個場合,江澤民多次強調新聞工作的“喉舌論”,強調要把新聞輿論工作當作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就要求“新聞宣傳在政治上必須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新聞工作者必須同人民群眾保持最廣泛、最深刻的聯(lián)系,從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須在新聞宣傳中旗幟鮮明地堅持不懈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在1994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提到:“正確引導輿論,重要的是正確把握形勢,增強全局觀念,堅持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薄拜浾摫O(jiān)督應著眼于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增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199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若干意見》規(guī)定:“我們黨和國家的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
1996年,江澤民接見《解放軍報》師以上干部時再次指出:“如果(報紙)辦得不好,尤其是政治上出了偏差,那就會像古人所說的‘謬誤出于口,則亂及萬里之外’,不僅容易把人們的思想搞亂,有的還可能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996年視察《人民日報》時,江澤民進一步強調輿論引導的重要性,“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1996年,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提出貫徹落實新聞輿論工作,“一是要激勵人民、二是要服務大局、三是要加強管理”。
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再一次明確要求“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必須堅持正確導向,互聯(lián)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江澤民看來,“新聞輿論,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都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xiàn)在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fā)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造成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惡化、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等社會問題。這種形勢下,以胡錦濤為中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并反復強調,輿論引導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
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翱茖W發(fā)展觀”是黨中央重新思考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平衡市場利益與社會利益所提出的治國新思路、新理念。在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胡錦濤指出:“增長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發(fā)展,如果單純擴大數(shù)量,單純追求速度,而不重視質量和效益,不重視經濟、政治、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會出現(xiàn)增長失調、從而最終制約發(fā)展的局面”。十六屆四中全會再次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強調發(fā)展要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性目標,統(tǒng)籌與協(xié)調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使發(fā)展呈現(xiàn)出可持續(xù)性狀態(tài),提升經濟發(fā)展、健全民主制度與繁榮文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2002年,胡錦濤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反復強調新聞輿論對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影響,“現(xiàn)代社會,輿論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做好統(tǒng)一思想的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fā)揮輿論引導的作用。我們的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200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胡錦濤進一步強調新聞輿論要及時關注國內外形勢,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huán)境。他指出:“堅持把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作為宣傳思想戰(zhàn)線的一項戰(zhàn)略性任務”,緊扣國家的工作大局,形成與我國實際地位相當?shù)妮浾摿α?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針對互聯(lián)網興起,胡錦濤認為“互聯(lián)網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成為意識形態(tài)較量的一個重要戰(zhàn)場”,要求新聞工作要主動引導網上輿論。2008年6月,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時再次重申:“輿論引導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胡錦濤執(zhí)政期間還經常與網民互動,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200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要求新聞報道注重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2008年1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強調:“要善于把握新聞傳播規(guī)律,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各種受眾群體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主動設置議題,從群眾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入手,把我們所倡導的和群眾所需要的緊密結合起來,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機、節(jié)奏、力度,在報道新聞事實中體現(xiàn)正確導向?!毙侣勢浾摴ぷ饕芭Π研麄鼽h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增強宣傳輿論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這個時期的新聞輿論工作更加注重現(xiàn)實語境,并且尊重多元話語主體,以人為本,關注受眾,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講究輿論引導過程中的藝術性、策略性,關注輿論效果,強調“和諧社會”視閾下的系統(tǒng)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圍繞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攻堅克難、強基固本,走進了治國理政的新時代,開創(chuàng)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衷心擁護,在國際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習近平強調,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做好新時期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yè),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習近平做了重要講話。2014年12月25日,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對新時期辦好軍報發(fā)表了重要講話。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上午視察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下午召開了全國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在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后來,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第二屆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在網信領導小組的講話、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等,反復強調新聞輿論事關黨和國家的安危。這些論述結合習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和中央工作期間公開發(fā)表的重要講話、談話和報刊評論文章,共同構成了豐富的、鮮活的、有時代感的習近平新聞思想。他所提出的“48個字方針”,更是對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的高度提煉和概括。
1.高舉旗幟、引領導向
“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新聞輿論工作要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以來,國際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世界媒體格局和傳媒生態(tài)也面臨著重大調整和變革,黨中央的各種方針政策在貫徹中也遭遇到利益集團的軟硬抵抗,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進一步明確新聞輿論工作的使命和責任,充分認識維護國家文化信息安全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效發(fā)揮意識形態(tài)工作凝心聚力的導向作用,在多元多樣多變的輿論情勢下,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皥猿贮h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主流意識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早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時,習近平就指出:“新聞的黨性原則,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根本原則,是我們黨代表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本質要求?!?013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绷暯教岢鳇h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思想,高屋建瓴,彰顯黨性,體現(xiàn)人民性,不僅針砭時弊地指出了新形勢下堅持新聞輿論工作黨性原則的根本體現(xiàn)和必然要求,也強化了新聞輿論工作者“黨媒姓黨”的信仰,闡明了“黨媒姓黨”根本邏輯?!包h媒姓黨”,進一步堅定了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也是每一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思想自覺,深化了人們對新聞輿論引導的認知,為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動方向。
2.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古人語,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大局意識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寶貴的治國經驗。早在遵義會議期間,糾正“左”傾錯誤路線,“號召全黨同志像一個人一樣團結在中央的周圍”,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對大局意識的深刻闡述。習近平多次強調“大局意識”,2007年,調研中央駐滬新聞單位和上海各大媒體時就指出:“黨的新聞工作者要綜觀全局,講全局、講大局,有國際視野、全球眼光,堅持政治家辦報原則,準確把握新聞宣傳規(guī)律,確保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強調大局意識。比如,“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必須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自覺從大局看問題,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擺布”。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016年2月19日,在新聞輿論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新聞輿論“必須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fā)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準有力”。
大局意識作為新聞輿論的重要指導原則,要求媒體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下認識和把握社會的局勢,善于用長遠、全局的戰(zhàn)略目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自覺在大局形勢中做好新聞工作,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靶侣勑麄鞴ぷ黝櫞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發(fā)展的主流,以此來確定宣傳的重點,解決好‘邊界’問題”。新聞報道要有利于維護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這個大局,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多宣傳什么、少宣傳什么,都要從大局出發(fā),體現(xiàn)大局要求。要多做一些有利于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維護穩(wěn)定的工作,而不是有損社會和諧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提供咨詢、反映訴求、排憂解難的工作,而不是添亂幫倒忙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凝聚人心、提升士氣、鼓舞干勁的工作,而不是挫傷積極性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因勢利導、釋疑解惑、理順情緒的工作,而不是混淆視聽的事情。這些“邊界”問題解決好了,就能夠有效地凝聚起社會的力量,就能夠有力地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fā)展。是否做到這一點,是衡量新聞輿論工作是否顧全大局的重要標志。
3.團結人民、鼓舞士氣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新聞媒體要代表人民積極發(fā)言,代表人民輿論監(jiān)督,媒體的公信力也來自人民。習近平認為,“要通過輿論引導,堅定人們對改革的信心,認清改革的光明前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當前,特別要激勵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積極投身治、整、改工作,維護黨和政府的權威,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輿論引導就是通過新聞報道,弘揚社會正氣。以正面宣傳為主,就是要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耙磺泄奈韬蛦⒌先藗?yōu)閲业母粡?、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而奮斗的新聞輿論,都是我們所說的正面,都應當努力加以報道”。“正面宣傳”,就能夠帶來一種“團結”“鼓勁”“正能量”的效應,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穩(wěn)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當然,正面宣傳不是一味唱贊歌,不是不要輿論監(jiān)督,而是要從整體上報道主流、報道正能量,不夸大、渲染黑暗的、灰色的方面。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xiàn)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負面的東西不是社會的主流,如果集中、連續(xù)渲染報道,只會夸大社會的黑暗面,影響人們對社會的正確判斷和信心。“我們的批評報道,不是為批評而批評,不是為了展示和渲染落后現(xiàn)象,而是為了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增強人們前進的信心?!?/p>
4.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就是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凝聚人心?!爸袊鴫簟笔橇暯教岢龅膱?zhí)政理念之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輿論工作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根本上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而核心價值觀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這就要求“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心聚力、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5.澄清謬誤、明辨是非
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就是要幫助人民群眾提高對信息的分辨能力。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中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也比較突出,社會心理壓力增大,突發(fā)性事件時有發(fā)生,不和諧的聲音經常出現(xiàn)。在西方輿論的強勢圍剿下,中國形象經常被歪曲、妖魔化,國內外輿論紛爭不斷。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輿論場更加復雜、多元與對峙,謬誤不斷、是非不明。輿論場成為沒有國界、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引導力被削弱,黨和政府的話語權受到威脅。所以,習近平強調:“如果我們黨過不了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zhí)政這一關。”
面對輿論生態(tài)的新變化,作為黨和人民的新聞媒體,要有強烈的陣地意識,守土有責。占領不了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就站不穩(wěn)新聞輿論工作的新高地,就掌握不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證明,新聞輿論陣地沒有真空地帶,正確的思想輿論若不去占領,就必然被各種錯誤的思想輿論占領。黨和人民如果不能掌握新聞輿論陣地,就可能犯顛覆性錯誤。
6.連接中外、溝通世界
誰在國際輿論中掌握話語權,誰在國際事務中就占有主動權和優(yōu)勢。西方三大通訊社(美聯(lián)社、路透社、法新社)、五大電視網(ABC、NBC、CBS、CNN、FOX)和六大新聞報刊(《時代》《新聞周刊》《經濟學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是國際新聞的主要供應商,它們控制著全球的國際輿論,在國際傳播中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個別西方國家憑借信息技術優(yōu)勢,以及對國際互聯(lián)網核心基礎設施及其資源分配的權力,壟斷著議程設置權、規(guī)則制定權、國際話語權等。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輿論中一直是在被動應對和辯解,而且這種聲音非常微弱。西方為了遏制中國,不斷制造輿論攻擊中國,“中國威脅論”成為一個此起彼伏的長期主調。
要爭奪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就必須加強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習近平在“2·19”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yōu)化戰(zhàn)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這從傳播觀念、策略與路徑三個方面闡述了對外傳播框架:在傳播觀念上,新聞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進而為全面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良好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在傳播策略上,新聞媒體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尤其借助“一帶一路”等對外交流契機,新聞輿論應積極介入其中,搭建起國際互動的平臺,這也是建構新型大國關系、積極參與多邊事務的內在要求;傳播路徑上,積極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在全球網絡化趨勢下打造有影響力的新型媒體。
“文章者,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文者,貫道之器也?!睆拿裰鞲锩缴鐣髁x新時代,新聞輿論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習近平的新聞思想,緊扣時代需求,對有效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是新時期新聞輿論和宣傳工作的總綱。同時,習近平新聞思想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具有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時代性,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發(fā)展,它也會根據(jù)中國的國情、社情、民情的變化,不斷地豐富、發(fā)展和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新聞工作者應該牢記使命,為黨和國家在歷史性變革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輿論支持。黨的十九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更好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注釋:
① 《〈新青年〉之新宣言》初刊于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新青年》改為季刊出版,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瞿秋白:《瞿秋白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②④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頁。
③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頁。
⑤ 新華通訊社編:《毛澤東論新聞宣傳》,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⑥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卷,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181頁。
⑦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9頁。
⑧⑨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5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