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臣 鄭萬超 卞曉慧 王桂艷 武知榮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上肢手術麻醉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常見麻醉方式。以往使用的解剖定位需要多次穿刺,患者阻滯不全,并發(fā)癥幾率高[1]。目前臨床中廣泛使用超聲引導定位,定位準確[2]。此次就我院接收的部分患者開展分析研究,對兩種定位方式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上肢手術治療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有42例患者。觀察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為18~66歲,平均(34.8±16.8)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34.2±15.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半小時使用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鈉0.1 g進行肌注給藥,術前1天叮囑患者術前8小時要求禁食、禁飲。觀察組:采用GE公司生產的LOGLQ e型超聲儀定位,掃描探頭(線陣高頻超聲探頭的頻率為6~13 MHz)置于患側鎖骨上方約2 cm處,為獲取臂叢神經橫切與縱切的清晰圖像,尋找臂叢神經叢和大血管,使用超聲引導穿刺,到達鞘內后,對位置進行調整,將麻藥注入臂叢神經周圍,對麻藥擴散情況給予觀察,患者完全麻醉后可以調整為平臥。
對照組:穿刺點一般選擇在靠肩胛舌骨肌處,穿刺針需要垂直刺入3~4 cm的深度,再略向腳端推進,推進到出現異感或觸及橫突,回抽沒有血液和腦脊液則可以進行麻藥注射。
兩組患者使用的局麻藥為一種混合液,這種混合液由2%利多卡因與0.75%羅哌卡因等容量混合而成,藥物劑量為0.4 mg/kg。
分別記錄兩組患者麻醉起效至完成時間,進行麻醉效果評估,針刺疼痛評分法分為3個等級:(1)0分,無痛,完全阻滯;(2)1分,可忍受輕度疼痛,阻滯不全;(3)2分,劇烈疼痛,缺乏阻滯。觀察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3]。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平均的麻醉完成時間(3.2±2.1)min、起效時間(3.5±2.4)min、阻滯效果(2.8±0.5)分;對照組分別為(5.8±1.4)min、(4.9±3.2)min、(3.6±0.6)分,兩組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76%,對照組為19.05%,兩組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受到局麻藥物的擴散影響,傳統(tǒng)解剖定位需要依賴麻醉師的經驗和操作,患者個體解剖差異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盲目性比較大,住院醫(yī)師需要上級醫(yī)師的指導才可以順利的完成[3]。超聲引導定位可以對臂叢神經和血管分布清楚掌握,動態(tài)監(jiān)測進針和藥物擴散情況,麻醉更加直觀準確[4]。該方式不會對肥胖以及解剖變異產生較大影響,使用超聲定位的麻醉可以實現100%成功[5]。對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藥物濃度、劑量、容量等,使用超聲掃描根據臂叢神經的粗細來進行給藥,可以提升阻滯效果[3]。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平均的麻醉完成時間(3.2±2.1)min、起效時間(3.5±2.4)min、阻滯效果(2.8±0.5)分;對照組分別為(5.8±1.4)min、(4.9±3.2)min、(3.6±0.6)分,兩組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76%,對照組為19.05%,兩組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卜祥梅等人[4]的研究中,患者的平均麻醉完成時間(3.1±2.2)min,起效時間為(3.6±2.7)min,阻滯效果為(2.9±0.6)分,和此次研究相符合[7-9]。
綜上所述,臨床中使用超聲引導定位是比較簡單的方式,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可以規(guī)避血管和重要組織,給臂叢神經阻滯提供關鍵信息[10-12],可以有效的提升臂叢神經阻滯的安全性,提高成功率,降低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