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澌
(長沙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長沙 410100)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是指在辦學權與所有權相分離的基礎上,關于高職院校內部的組織結構設置、權力配置以及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權責關系的制度安排。[1]高職院校內部治理主要強調高職院校內部權力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與調解,而學生是高職院校權力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從單純的數量擴張轉變至注重內涵提高,高職院校需積極改革傳統(tǒng)的過于集權的管理模式,注重發(fā)揮學生在高職院校內部治理中的作用,廣泛運用合作參與治理思想,使學生從治理對象逐漸轉變?yōu)橹卫砗诵牧α?,從而推進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的現代化。
在高職院校治理實踐中,學生受自身認知水平的局限,很多學生并不了解自己具有參與學校內部治理的權利,對參與內部治理的認識比較模糊和淺顯。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只是來學校接受教育的,認為學校的很多事務和自己并沒有關系,缺乏主人翁意識,或者是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學生將自己定義為單純的被管理者,對自己也是學校治理主體之一的身份毫無意識。
在高職院校學生參與內部治理的實踐中,學生在參與內容、參與途徑、參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性,參與深度不足,缺乏制度保障。在參與內容方面,學生參與課程教育管理、學生相關事務管理等事項較多,很少參與到行政事務管理、后勤事務管理中來,對于宏觀管理、戰(zhàn)略決策的參與就更加少之又少了。在參與途徑上,一般是通過校園網、學生會等渠道,參與學校內部治理的途徑較窄。在參與形式上,大部分的參與只是對學校工作信息的了解,僅僅是知情參與,很少涉及決策等有關事務。同時,高職院校很少在制度層面對學生參與學校內部治理的范圍、內容、方式等進行保障。
高職院校對學生參與治理的反饋較為匱乏,大部分學生認為其提出的意見極少被學校管理層所接受,學校對有關意見和疑問并沒有進行相關說明與解釋。學校讓學生參與進來的事務中走形式的成分較多,流于表面,打擊學生參與熱情,降低學生參與效度。對于學生參與意見不予反饋也不予解釋容易造成學生參與內部治理效果差強人意,久而久之,學生參與變得松散、隨機和效度較差。
高職院校管理者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觀念,樹立服務意識,摒棄主人觀念,高職院校管理者理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內部治理中學生參與可達到的程度。學生應是學校的主人翁,學生主體觀的樹立并不是完全擯棄傳統(tǒng)師道尊嚴,而是在繼承尊師重教等優(yōu)良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一種互動性、民主性與開放性的發(fā)展。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主體性,尊重學生個性,將學生視為有需求、思想、感情與意志的個體,加快形成學生同其他核心主體之間平等的關系。高職院校教育者應樹立并增強平等意識,轉變主體間不平等的觀念,這是維護學生主體性必須逾越的心理關。[2]高職院校管理者應樹立服務學生主體的理念,充分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熱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內部治理中,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融入章程和制度建設中,是保障學生參與權的根本。在學校內部治理中,應將學生參與內部治理明確到高職院校章程中,賦予學生主體權利,同時在章程建設過程中聽取學生的建議,甚至吸納學生參與到章程的建設過程中來。高職院校章程應突顯學生在學校內部治理中的主體參與地位,對傳統(tǒng)立法上學生參與權原則性規(guī)定進行補充,使法律對學生的賦權可操作化、具體化。在章程和制度中,對學生參與范圍進行明晰,對學生參與運行內容、形式和程序進行明確,特別是與學生自身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事項要保障學生的參與,以章程和制度保證學生對學校相關內部事務的參與層次和參與效度,暢通學生表達與反饋渠道。
一是,進一步完善學生自治組織與參與機構。高職院校應對學生聽證制度、學生參議制度、學生評估機制、學生自治組織運行制度、學生自我服務委員會制度及學生申訴委員會制度進行完善,安排常設機構對學生參與平臺進行全方位維護。[3]二是,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學生代表參與模式,賦予學生代表更深層次的參與權,促使其能夠真正代表整體學生的重大利益。在制定或修訂學生利益有關的重大事項中,例如發(fā)展規(guī)劃的修訂、學生政策的調整、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等過程中,不只是要聽取學生建議與意見,更應該參考學生代表會議的決定和審議,促使學校內部治理充分體現學生群體利益。三是,拓展學生個體參與學校內部治理的渠道。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內部治理工作中,創(chuàng)造更多學生平等參與內部治理決策的機會,另一方面,應基于學生群體的差異制定不同的參與制度,分類科學指導,促使不同學生充分發(fā)揮其才能,同時在一些學校管理方面授權學生自我服務與管理,學校僅需要對其提供咨詢與指導。例如,可以開通校長信箱、校長接待日、開展學生校長助理活動、打造教育陽光服務實體和線上平臺、召開學生懇談會等,通過以上措施拓寬學生參與內部治理途徑,雖然依然存在
局限性,然而可以為學生參與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機制注入新的活力與提供有益的探索。
高校內部治理的核心就是權力資源在多元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分配與有效流動,實現各自合理的、有效的民主參與,因此學生作為學校重要利益相關者深入參與學校內部治理將成為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的方向和趨勢。高職院校要實現內涵發(fā)展,必須努力推進內部治理中的學生參與,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
[1]董仁忠.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7):36.
[2]羅藝.從“學生管理”到“學生治理”:高校學生工作模式革新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11):86—89.
[3]朱麗麗,韓靜.基于現代大學治理的學生參與動機研究——以天津市二十二所高校學生調研為例[J].高教學刊,2015,(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