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新春走基層”是中宣部2011年1月發(fā)起的全國性基層采訪活動,一直以來,河北廊坊日報社高度重視該活動,每年都組織政治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較強、工作作風扎實的記者組成采訪小組,深入農戶、社區(qū)、建筑工地、工廠等,宣傳節(jié)日期間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基層干部群眾奮發(fā)有為、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連續(xù)三年,筆者都有幸成為“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的一員,并先后推出多篇優(yōu)質稿件。2018年春節(jié)期間,筆者更是在新春期間深入一線,寫出了《菜農惠珍——忙在大棚 喜在心里》《“明珠”春來早》《牛駝鎮(zhèn)霍辛莊村:大戲唱到家門口》等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新聞稿件,真實呈現(xiàn)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基層群眾更加昂揚向上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筆者也因此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新春走基層先進個人”。
筆者認為,記者新春期間走基層,與平時走基層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因為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記者及被采訪對象在心理上、工作狀態(tài)上都與平時不同。通過實踐我感受到,做好“新春走基層”采訪,展現(xiàn)黨媒記者的責任與擔當,必須緊密結合“新春走基層”總體要求,圍繞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讓新春期間的新聞稿件更鮮活,更有人情味,讓節(jié)日期間的黨報更顯溫暖,與群眾的關系更密切,從而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春期間,人們都在忙,如果記者不到現(xiàn)場,而是通過電話或微信溝通,被采訪對象就會認為,你作為黨媒記者,新春期間并不情愿工作,而是在“敷衍”,那么他(她)就會“敷衍”記者,懶得提供有效信息。所以,三篇稿件的采訪,無一例外都深入到現(xiàn)場。2018年2月19日刊發(fā)的《菜農惠珍——忙在大棚喜在心里》和《“明珠”春來早》分別在2月17日(大年初二)和2月18日(大年初三)采訪。采訪惠珍,恰是筆者該回老家探望父母的日子,筆者就采訪任務與父母溝通,取得了二老的理解與支持,當天駕車前往距家百里以外的惠珍家。到達時,她已經(jīng)忙碌在暖棚里。筆者一邊和她聊種大棚的酸甜苦辣,一邊按照她的指點給黃瓜繞蔓。在此過程中,筆者找到了采寫重點。采寫《“明珠”春來早》,筆者細化了三個采訪地點,一是廊坊最受市民認可的“明珠”超市,二是在本地比較有代表性的社區(qū)“康樂社區(qū)”,三是周邊某城中村,并選擇其中幾位失地農民作為主要采訪對象。筆者以三個典型場景中的人與事作為新聞素材,從不同側面反映廊坊不同群體面對即將到來的春天,是怎樣的豪情滿懷。采訪中,收集到大量素材,之后對素材的取舍進行準確把握,這才使《“明珠”春來早》這篇稿件既有點又有面,且準確反映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這一現(xiàn)實?!杜q勬?zhèn)霍辛莊村:大戲唱到家門口》是反映基層文化建設內容的稿件。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新春期間,百姓尤其是農村群眾對傳統(tǒng)文藝形式更加渴望;二是文化建設是“四個自信”中的重要部分,是反映百姓生活、引起相關部門加大文化建設力度的重要選題。筆者提前與霍辛莊村“兩委”相關人員取得聯(lián)系,并在2月20日(大年初五)及2月23日(大年初八)兩次來到該村,既與群眾一起看戲,又與他們聊文化生活對他們的積極影響,還與組織這場文化活動的企業(yè)家進行近距離溝通,了解該企業(yè)家做這件事的初衷、過程和結果。之后,筆者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將相關內容有邏輯地呈現(xiàn)出來,得到了讀者好評,也使相關部門對基層文化建設有了更多思考。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深刻認識到,“新春走基層”不僅僅是“人到現(xiàn)場”,更要抓住新春期間基層充滿喜悅氣氛的有利時機,真正融入百姓,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得到他們的認可與理解,才能熟悉他們的語言、思維方式,也才能使他們成為新聞的主角。在采寫《菜農惠珍——忙在大棚喜在心里》時,筆者和惠珍在大棚里相處近五個小時,汗水濕透了衣背,但沒有半點抱怨。這種工作態(tài)度自然得到惠珍的認可,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她才把自己與丈夫怎樣起步、怎樣一步步奮斗的歷程娓娓道來。正因為這樣,這篇不長的通訊才脫離了“官腔”與“套路”,變得“有血有肉”,生動感人,賺足眼球。采寫《“明珠”春來早》時,因為筆者深入了每一個地點,通過與采訪對象“打成一片”,獲取了很多信息,看到了很多細節(jié)。所以,這篇稿件不是“應景”之作,而是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充滿感情與趣味?!杜q勬?zhèn)霍辛莊村:大戲唱到家門口》一稿,更是因為筆者與村民共同看大戲、品大戲,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 ,通篇才充滿老百姓的語言,最后談到未來的計劃,更是百姓情感的真實流露。
新春期間,記者舍棄休息時間投入工作,被采訪對象會覺得“不落忍”,會特意準備禮物或客飯。此期間,我們更要提醒自己:黨媒記者,做好“黨的喉舌”,正確引導輿論,是份內之事,不可以有半點越矩。違反了職業(yè)道德,受影響的不僅是自己,還有整個媒體的形象,甚至黨的形象。三篇稿件的采訪,筆者都是自行前往,沒有麻煩采訪對象及單位接送;采訪完畢,筆者沒有接受對方任何饋贈,這樣,既減輕了被采訪對象的負擔,又樹立了黨媒人的良好形象。與惠珍告別時,她看著提前準備好卻沒有送出去的兩箱嫩黃瓜,真誠地說:“我雖然生活在農村,見識不多,經(jīng)歷的事情也不多,但是從你身上感受到一股正氣。我相信,和你一樣的人肯定有很多,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在《“明珠”春來早》一稿見報之后,“明珠”超市相關負責人幾次打電話希望宴請筆者,但都禮貌地拒絕了對方。而在采寫《牛駝鎮(zhèn)霍辛莊村:大戲唱到家門口》的過程中,筆者同樣沒有麻煩村“兩委”,而是在該村附近的老同學家解決吃飯問題,得到了該村百姓及“兩委”的肯定。他們希望筆者一直關注霍辛莊村的各項建設,這里也從此成為筆者了解農村建設的又一個窗口。
走基層才能接地氣,接地氣的稿件才能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制定政策、服務群眾的依據(jù),也才是黨媒及黨媒人的根本職責所在。2018年的“新春走基層”稿件采寫過程讓我收獲良多,增強了職業(yè)自豪感,對未來有了更多思考。由此,筆者告訴自己:作為黨媒記者,走基層不僅是新春時段的重要內容,更是職業(yè)生涯中永遠不可忽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