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芳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拔覈W民以10~39歲為主,占整體網民的73%,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在新媒體用戶中,大學生用戶人數占了很大一個比重。 鑒于此,本文以山西高校新區(qū)理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運用調查研究法,主要從媒介信息處理和媒介參與兩個維度宏觀把握新媒體時代理科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現狀。
1.1.1 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
對于媒介素養(yǎng),美國媒介素養(yǎng)研究專門機構曾給出這樣的定義:媒介素養(yǎng)是一種能力,用這種能力來接觸、分析和評價大眾媒介中所傳遞的諸多復雜信息。英國學者大衛(wèi)·布金漢姆將它定義為:社會成員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中國傳媒大學張開副教授在《媒介素養(yǎng)概論》一書中指出:“媒體素養(yǎng)是傳統素養(yǎng)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對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讀解能力,當然還包括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制作各種媒體信息的能力?!?/p>
媒介素養(yǎng)在當代社會中是一個全新的素質概念,它的目的在于使大眾在媒介數量快速增加和傳媒信息內容無限量增加的大背景下可以積極使用媒體并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判,甚至是以生產者的身份來生產媒體產品。媒介素養(yǎng)是一種能力,即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用的能力。
1.1.2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信息時代媒介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根據其廣義和狹義的定義,可以宏觀解讀為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一種狀態(tài),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了傳播的突破。對于當代大學生,處于媒介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中,如何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和利用新媒體的能力,無疑顯得非常重要。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對媒介的接觸越來越頻繁,甚至是依賴。一定程度上,大學生群體使用新媒體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媒介素養(yǎng)的高低,尤其是在信息生產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是本文重點要探討的媒介素養(yǎng)其中的一個維度——媒介信息處理能力。
1.2.1 媒介信息處理
所謂媒介信息處理,指的是受眾在處理自己所接觸的媒介信息時所采取的一系列認知策略。周葆華、陸曄在《受眾的媒介信息處理能力——中國公眾媒介素養(yǎng)狀況調查報告之一》中將媒介信息處理能力劃分為四個具體的方面——深度解讀能力、批判質疑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與核實報道能力。
1.2.2 媒介參與
人們在媒介信息處理的過程中發(fā)揮主動性是無可厚非的,而現在我們身邊總能看到各種自媒體、微博及各界人士評論、微博投票等,這些現象都表明受眾已有了進一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中的主動意識。在新媒體時代,他們已不僅僅作為單純的媒介使用者出現,而是以更具主動性的媒介參與者的姿態(tài)出現。
2.1.1 媒體的選擇使用
在所選擇的樣本中,理科生最常使用的三類媒體分別為網絡、電視、報刊。其中,約69%的調查對象最常使用網絡媒體;約65%的調查對象最常使用電視媒體,此外,分別有約38%和約37%的調查對象使用報刊、雜志。從中不難看出,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早已成為大學生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乃至是第一位的媒體類型,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1.2 網絡媒體使用
從使用時間看,理科生平均每周上網少于10小時的約占25%,平均每周上網在10—20小時的約占35%,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在20—30小時的約占21%,而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在30小時以上的大約占19%。從使用網絡媒體類型選擇上,約53%的理科生通常使用即時通訊工具(如QQ、微信、MSN等),約16%的晉中學院理科生通常參加網絡輿論活動(如微博、博客、論壇等),約12%的晉中學院理科生通常使用社交網絡。關于微博的使用情況,調查顯示,有約81%的同學有自己的個人微博。由此可見,聊天工具、社交網絡等網絡新媒體已成為理科生主要網絡信息獲取的方式。
2.1.3手機使用情況
關于平時手機的用途,除了打電話、發(fā)短信這一用途約占40%外,有大約45%的理科生表示手機平時的用途是上網、瀏覽網頁,約20%的理科生通過手機使用社交網絡應用。在手機使用過程中,約46%的理科生表示出門沒帶手機或手機沒電會覺得不安,約67%的理科生表示即使不使用手機,也會一直登陸手機通訊應用。而約32%的同學表示在上課或工作時會不用自主地看手機或玩手機。這表明理科生手機使用方面已然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從這種依賴性強中我們進一步得知,新媒體在他們的生活學習中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極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
2.2.1 深度解讀能力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各有37.3%的同學認為自己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理解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當面對新媒體信息浪潮時,約29%的同學會選擇跟隨大眾接收或全盤接收信息,約59.3%的同學表示會對網上未經核實真假的信息進行傳播。他們在接收到表面信息后,并未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或追究。
2.2.2 批判質疑能力分析
在看到網上散布不良信息時,約28.7%的理科生保持不理睬的態(tài)度,約43%的同學表示只是隨便看看,約18.3%理科生選擇直接在網上回擊批評,約10%的同學表示會向有關部門舉報。這顯示,71.7%的同學在面對不良信息時不作為。而面對新媒體上傳播的信息時,約有29%的同學認為這些信息可信且可以接受。此外,問卷統計中,約59.3%的同學表示會對網上未經核實真假的信息進行傳播。大部分晉中學院理科生在面對新媒體信息時表現出不作為或全盤接受,批判質疑能力尤顯不足。
2.2.2 獨立思考能力分析
在面對新媒體上傳播的信息時,約33%的同學認為比較可信,但會有自己的想法,不盲目追風;31%的同學認為半信半疑,有待考證。理科生對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約有22.3%的同學認為其比較可信,會接受大眾認為的正面的東西;約有6.7%的同學認為非常可信,會全盤接受。同時,問卷統計中,約59.3%的同學表示會對網上未經核實真假的信息進行傳播,并不會思考其真實性。我們可以發(fā)現,理科生對新媒體信息的獨立思考能力依舊存在不足,而這也正是他們需要培養(yǎng)加強的能力。
2.2.3 核實報道能力分析
面對網上未經核實真假的信息時,約14.3%的同學表示經常傳播轉發(fā),約45%的調查對象表示不經常轉發(fā),約40.7%的同學表示從來沒有傳播和轉發(fā)過未經核實真假的信息。顯而易見,有超過一半的同學會對網上未經核實真假的信息進行傳播和轉發(fā)。在面對新媒體上傳播的信息時,約有6.7%的同學認為非??尚牛瑫P接受,不會進一步核實確認。這說明理科生對于新媒體上的信息的核實報道能力不足,有待提高。
問卷統計中,約12%的同學表示參與過人肉搜索、惡搞圖片、散布虛假或恐怖信息、網上語言謾罵或攻擊等行為且已成為一種習慣,22%的同學表示參與過其中一些。表明理科生在媒介參與過程中存在無約束、無規(guī)范、道德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對于生活中在網上“隱身”的現象,約20.3%的同學表示這樣做的原因是害怕自己的帖子沒人理睬;發(fā)表原創(chuàng)日志和私人照片時,約28.7%的同學表示只是隨興,想寫就寫下來。這都表明理科生自身的媒介參與意識不強,只是單純的媒介使用者,不能更加積極地使用新媒體。
影響理科生新媒體素養(yǎng)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過本研究的調查分析,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理科生群體結構比較單一,社會背景簡單且具有封閉性。因此,在使用新媒體時,他們往往是根據自己的閱歷經驗對新媒體信息進行判斷。在新媒體使用時間上,約40%的同學每周上網時間在20小時以上;約45%的同學表示使用手機的主要用途是用來瀏覽網頁信息。由此可見,除了生活在學校這一環(huán)境中外,晉中學院理科生更多的是在新媒體所制造出來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信息活動,而這個擬態(tài)環(huán)境對其新媒體素養(yǎng)的影響較大。
我國目前的高校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一般是針對媒介相關專業(yè)人員的教育,很少有面向大學生開設的新媒體相關的公共課程。在調查中,約有40.3%的調查對象認為開設新媒體相關課程能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與使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校在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加強相關課程的開設很有必要。
在問卷統計中,約53%的同學通常使用即時通訊工具,但由于社會認知度的不足使他們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自我約束不足,對新媒體素養(yǎng)有充分全面的認知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