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興昌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物理知識,了解物理與其他學科的緊密關系,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對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 遷移能力
傳統(tǒng)觀念的教育體制只關注知識搬運,而不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僅僅通過傳統(tǒng)教育方法學習課本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今后在社會中的發(fā)展需求.同時,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成為新時期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樂于解決問題的習慣,體現知識之間無界限,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扎實講解基礎知識,激發(fā)興趣,引導遷移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的前提是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只有打好知識根基,學生才能向上發(fā)展或者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高中物理的基礎知識包含基本原理、概念、公式等.夯實基礎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的根基.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把講解基礎知識放在首位,在論證原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融入如何導出公式的物理思想.
例如,在講“平拋運動”時,對于合速度公式,有些教師直接把公式寫出來,而不引導學生進行公式推算過程的演示,不僅給學生造成疑惑,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物理知識體系.教師可以結合圖象,一步步講解水平方向速度、豎直方向速度、水平方向位移、豎直方向位移以及運動時間等,使抽象知識更加具體容易理解,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所學公式.
另外,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如果學生對物理知識有興趣,自主學習積極性高漲,就會學習更多的物理知識,開展探索物理世界的奇妙之旅,促使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屬于知識的正遷移能力.如果學生對物理知識沒有興趣,課堂表現不積極主動,沒有學習物理的欲望,就會對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是屬于知識的負遷移能力.教師要合理采取措施,引導學生產生正遷移能力,幫助學生擺脫負遷移能力的干擾.
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為遷移奠定基礎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遷移能力,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實現知識遷移的基本條件是以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前提.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越扎實,知識遷移越容易產生,并且效果越明顯.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以及教材重點,消化難點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規(guī)范調整技能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遷移能力.具體方法是,將復雜的知識通過一定的聯系有效連接起來,如簡單的表格、圖解等.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先確定具體知識點以及分層要掌握的基本知識,然后細致講解,以點、線、面逐漸深入,構建形成知識網.
例如,在講“力和運動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先講解關于力的基本知識,然后講解關于運動的概念以及規(guī)律,最后講解力和運動的關系以及研究力學經典問題.學生在腦海中建立這一知識脈絡圖后,再學習延伸其他自由落體、拋體運動、圓周運動等知識時便自主產生知識遷移,并從中培養(yǎng)遷移能力.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
例如,在講“電場強度”時,放入檢驗電荷來測驗某一點電場強弱,主要是引導學生得出檢驗電荷的電量與某一點電場強弱并無關聯.抽象的知識加上空泛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導致學生往往是背下結論應付了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將抽象的概念實體化.如,讓學生感受風的吹拂,并提問:你們能夠看到風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雖然看不見風,但是能夠看到操場上彩旗迎風飄揚.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檢測有風或者無風的物體都有哪些,并指出檢測風的大小與操場上彩旗的大小沒有一點關系.這就回歸了本節(jié)課要講的知識點,讓學生明白檢驗電荷是檢測電場存在的,電場的強弱卻與電荷的電量沒有關聯.這樣,在讓學生牢記知識的同時,展現了知識遷移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知識的遷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有效性.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扎實講解基礎知識,激發(fā)興趣,引導遷移;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為遷移奠定基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
參考文獻
馬興衛(wèi).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方法和實踐[J].中學物理,201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