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信用是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一筆寶貴財富,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愛護,去有效地積累。關于征信的小知識您知道多少呢?
征信一詞最早在我國出現是在《左傳·昭公八年》中,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其中,“信而有征”即為可驗證其言為信實,或征求、驗證信用。征信被廣泛用作信用調查的同義詞是在民國初期。近現代以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使用“征信”一詞來概括企業(yè)和個人信用調查。
征信的原則是征信業(yè)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科學的指導原則,是征信活動順利開展的根本。通常,我們將其歸納為真實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和隱私保護原則。
(1)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即指在征信過程中,征信機構應采取適當的方法核實原始資料的真實性,以保證所采集的信用信息是真實的,這是征信工作最重要的條件。只有信息準確無誤,才能正確反映被征信人的信用狀況,保證對被征信人的公平。真實性原則有效地反映了征信活動的科學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又稱完整性原則,指征信工作要做到資料全面、內容明晰。被征信人,不論企業(yè)或個人,均處在一個開放性的經濟環(huán)境中。人格、財務、資產、生產、管理、行銷、人事和經濟環(huán)境等要素雖然性質互異,但都具有密切的關聯,直接或間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被征信人的信用水平。
(3)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征信機構在采集信息時要盡量實現實時跟蹤,能夠使用被征信人最新的信用記錄,反映其最新的信用狀況,避免因不能及時掌握被征信人的信用變動而為授信機構帶來損失。信息及時性關系到征信機構的生命力,從征信機構發(fā)展歷史看,許多征信機構由于不能及時更新信息,授信機構難以據此及時判斷被征信人的信用風險,而導致最終難以經營下去。
(4)隱私和商業(yè)秘密保護原則
對被征信人隱私或商業(yè)秘密進行保護是征信機構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也是征信立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征信過程中,征信機構應明確征信信息和個人隱私與企業(yè)商業(yè)秘密之間的界限,嚴格遵守隱私和商業(yè)秘密保護原則,才能保證征信活動的順利開展。
(1)制定數據采集計劃
能夠反映被征信人信用狀況的信息范圍廣泛,為提高效率、節(jié)省成本,征信機構應事先制定數據采集計劃,做到有的放矢。這是征信基本流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份好的計劃能夠有效減輕后面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負擔。
(2)采集數據
數據采集計劃完成后,征信機構應依照計劃開展采集數據工作。數據一般來源于已公開信息、征信機構內部存檔資料、授信機構等專業(yè)機構提供的信息、被征信人主動提供的信息、征信機構正面或側面了解到的信息。
(3)數據分析
征信機構收集到的原始數據,只有經過一系列的科學分析之后,才能成為具有參考價值的征信數據。
(4)形成信用報告
征信機構完成數據采集后,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和分析結果,加以綜合整理,最終形成信用報告。信用報告是征信機構前期工作的智慧結晶,體現了征信機構的業(yè)務水平,同時也是客戶了解被征信人信用狀況、制定商業(yè)決策的重要參考。因此,征信機構在生成信用報告時,務必要貫徹客觀性、全面性、隱私和商業(yè)秘密保護的科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