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南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海淀 100091;青島大學,山東青島 266071)
周恩來從戰(zhàn)爭年代的血與火中走來,他熟知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并且深諳國際政治的歷史與邏輯,長期的外交戰(zhàn)線工作實踐,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外交工作經(jīng)驗,形成了他行之有效的外交思想和獨具魅力的外交風格。周恩來始終堅持國家發(fā)展的獨立自主原則立場,同時在外交戰(zhàn)線中展現(xiàn)出了高度靈活姿態(tài),為新中國外交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奠基性貢獻。鄧小平在周恩來追悼會的悼詞中指出,周恩來為“爭取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和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勝利,英勇斗爭,鞠躬盡瘁,無私地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盵2]江澤民在周恩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他以超乎尋常的精力、才能、勇氣和智慧,致力于制定和貫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領導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結(jié)束一百年來舊中國歷屆政府喪權辱國的外交屈辱史,為我國外交事業(yè)作出了全面的杰出的貢獻。”[3]習近平在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時指出:“周恩來同志是新中國外交事業(yè)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領導了黨和國家外事工作。”[4]深入研究周恩來的外交思想和外交藝術,對于我們深刻理解新中國的外交狀況和外交政策非常必要,對于指引我國當前外交實際工作、推進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促進人類民運共同體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
周恩來是集大功大德于一身的世界偉人,他一生憂國憂民,無私無畏,赤膽為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體國經(jīng)野輔世長民。作為領導外交工作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他逝世前的26年里,共會見外賓6620次,年均265次,其中出訪和會見各國元首、首腦539人,3770人次。”[5]周恩來以他幽默坦誠的外交智慧、無與倫比的外交魅力和靈活高超的外交藝術,為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珍貴財富,也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周恩來的光榮與不朽,一方面在于周恩來的高尚精神與品德魅力,另一方面在于周恩來畢生奉獻給了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周恩來作為開國總理,作為第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杰出代表,他的獨立自主思想形成與發(fā)展是他長期在血與火的斗爭中的經(jīng)驗結(jié)晶,同時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一)從國內(nèi)看,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偉大強盛的國家,自古愛好和平,有“以和為貴”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近代以來,中國發(fā)展滯后,深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吃過不少冤頭苦頭,受過不少血的教訓。正因如此,獨立與富強是近代以來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首要的是反對帝國主義,取得民族獨立;同時打倒封建主義,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富強的國家。”[6]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中國的獨立自主和國強民富進行了長期艱辛探索。1927年8月1日,周恩來作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成功領導南昌武裝起義,成為中國人民武裝力量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開創(chuàng)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斗爭的新階段,使中國從此走向了通過武裝革命走上真正獨立自主的新道路。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體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重新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中國從歷史經(jīng)驗中得到啟示,只有獨立自主了,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國家主權和領土發(fā)展,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與團結(jié),也才能更好地發(fā)展經(jīng)濟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毛澤東指出,“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tǒng)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沒有工業(yè),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盵7]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曾一度任人宰割的大國來說,實現(xiàn)真正的獨立自主解決中國主要依靠自己來塑造自己未來的根本問題。
(二)從國際看,二戰(zhàn)后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zhàn)粉墨登場登場,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其主要意義是相對于國際體系來說的,“獨立自主中的獨立,首先是中華民族的獨立;獨立自主中的自主,首先是國家的自主,即維護國家主權。”[8]當時的中國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倒向美國,二是倒向蘇聯(lián),三是采取騎墻。雖然美蘇都在努力爭取的中國倒向自己,但中國顯然有自己的考慮:首先,美蘇兩大陣容水火不容,因而騎墻是不可能的;其次,由于美國在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的所作所為把自己推向了新中國的對立面,中國也不可能倒向美國,而且中國已經(jīng)徹底覺醒,“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盵9]新中國最終采取了對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這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相對來說已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位,為中國以后的自主發(fā)展與和平外交構(gòu)筑了堅固基石。由于美國不甘心失去中國,因而在政治上圍堵、經(jīng)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中國當時的外交處境仍很艱難,只有獨立自主才能確保自力更生地發(fā)展,才能確保中國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思想和根本立場,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基本經(jīng)驗總結(jié),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成為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一)在國家層面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與立場。在國際政治理論中,由于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tài)的,因此國家最重要的是獨立自主意義上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外來侵犯與干涉。中國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與立場,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凝聚成這樣的共識,而是在長期反列強侵略、反外國干涉、反反動勢力、反教條主義等各種形形色色斗爭中逐步發(fā)展形成的。1935年1月舉行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zhuǎn)折點,也是中國走向真正獨立自主道路的轉(zhuǎn)折點,毛澤東曾指出,“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盵10]此后,中國在獨立自主的道路上越走越穩(wěn)健,越走越寬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也因此成為中國道路的基本思想與根本立場。1949年4月,周恩來在同一些黨外人士和知識分子的談話中指出,“我們對外交問題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即中華民族獨立的立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場。”[11]后來周恩來又多此闡明這一立場,他在1949年12月底指出,國家建設“是以國內(nèi)力量為主,即自力更生為主”,“生產(chǎn)建設上要自力更生,政治上要獨立自主?!盵12]這一立場已經(jīng)初步總結(jié)了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應堅持的國家立場,勾畫了以后中國外交所應秉持的外交方針,這意味著中國將不依賴任何外國來發(fā)展,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對外關系上將在自身國家利益基礎上依據(jù)事情本身來獨立判斷非曲直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外交活動。
周恩來始終對國家獨立自主地位保持高度警醒。1951年1月他談到,“凡依靠人家而不靠自力更生的決不能自強,凡自主者才有前途。”[13]他認為遇到困難并且克服困難的辦法,“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14]周恩來的獨立自主思想,一方面是基于中國發(fā)展道路的根本立場,另一方面是基于防止中國依賴于蘇聯(lián)或美國。這一根本立場與政治原則,是中國反對外來干涉,保證了國家的獨立、統(tǒng)一和完整。周恩來的獨立自主思想,不只是政治和外交上的,還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他強烈希望中國的經(jīng)濟、工農(nóng)業(yè)和國防等各方面能早日強大,使中國的獨立自主更有力量。在建國初期我國照搬蘇聯(lián)經(jīng)驗出現(xiàn)問題之后,周恩來1962年1月在會見外國客人時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就學蘇聯(lián),建設思想是有毛病的”,他指出問題在于“建設思想沒有中國化”。[15]他在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上表示,雖然中國的鋼鐵、棉布和糧食的生產(chǎn)量,都已經(jīng)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水平,比之于工業(yè)高度發(fā)展的國家,我們還落后得很,正像其他的亞洲國家一樣,我們也迫切地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來發(fā)展我國獨立自主的經(jīng)濟。[16]可見,周恩來不僅在思想中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堅定立場,在實際工作中也十分重視實現(xiàn)的客觀條件和物質(zhì)基礎,力避流于口號和形式。
(二)在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的三大外交方針。建國前夕,國際局勢波云詭異,針對國際國內(nèi)復雜情勢,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新中國確立了“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三大外交方針,這是近代以來中國真正實現(xiàn)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也只有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中國才能有氣魄、有膽識、有能力、有決心堅定地提出并實踐這三大方針。針對一些人的對“另起爐灶”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周恩來指出,“另起爐灶”的方針,“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盵17]針對有些人對“一邊倒”的認識出現(xiàn)偏移和誤差,認為“一邊倒”與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相矛盾的地方,周恩來態(tài)度鮮明地予以澄清,他指出,“一邊倒”給胡思亂想的帝國主義者“澆了一頭冷水”。[18]他深刻闡明,“‘一邊倒’并非倒向某一國,也不是依賴人家,而是指外交上采取的基本立場,贊成什么,反對什么。”[19]這在周恩來親自主持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得到了清晰體現(xiàn),其中第五條明文規(guī)定:“雙方保證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nèi)政的原則”。[20]條約簽訂后不久,周恩來在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在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總方針是‘一邊倒’,但‘不能夠存在依賴心理,應以平等精神來合作’”。[21]對于“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這一方針,周恩來指出,“先把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清除一下,否則就會留下它們活動的余地。帝國主義的軍事力量被趕走了,但帝國主義在我國百余年來的經(jīng)濟勢力還很大,特別是文化影響還很深。這種情形會使我們的獨立受到影響?!盵22]豐富的外交實踐經(jīng)驗和敏銳的外交眼光,使得周恩來絕不是外交工作的墨守成規(guī)者,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周恩來又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要從‘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轉(zhuǎn)變?yōu)椤仨氉叱鋈ァ?。”[23]這種主動外交推動了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
周恩來在外交工作中,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行徑,始終積極維護國家的獨立、自由和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他積極倡導并堅持國家無論大小、貧富或強弱都一律平等,始終堅持不以大國自居和自傲,在國際交往中堅持友好相處與平等互利,反對在國際關系和國際事務中動輒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的行徑。1957年2月,周恩來在重慶干部會議上指出,“我們現(xiàn)在要做四件事:一是搞好自己;二是搞好彼此(社會主義國家)關系,搞好團結(jié);三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要去侵略別人;四是不容許帝國主義侵略我們。”[24]周恩來一方面在實踐中反對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干涉中國內(nèi)政,另一方面他又明確闡明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強大起來了也不搞霸權主義。羅納德·基思認為,周恩來堅持不與任何一個超級大國建立牢固的聯(lián)合,既表明了中國的正義立場,又是“一種戰(zhàn)略方針”,它使中國得到更大的戰(zhàn)略選擇余地,改變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結(jié)構(gòu)。[25]阿爾登·魏特曼認為,“他的壓倒一切的愿望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國?!盵26]這是周恩來以他過人的智慧和才華,留下的寶貴外交遺產(chǎn),直至今天,仍然對我國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不久又爆發(fā)了朝鮮戰(zhàn)爭,中國出兵抗美援朝取得了偉大勝利,但是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些外交問題。美國在中國周邊部署了大量軍力之外,周邊不少國家既與中國有歷史遺留問題尚待解決,也擔心中國輸出革命影響他們的安全與穩(wěn)定,因而對新生的中國紛紛采取敵對政策。中國迫切需要在獨立自主原則立場上,提出一個各方接受且能經(jīng)得住歷史考驗的總的外交指導方針,在當時顯得尤為迫切和緊要。周恩來根據(jù)國內(nèi)外歷史經(jīng)驗和深刻洞察力,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兩大主張,一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另一個是“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這兩大主張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了良好國際反應,產(chǎn)生了巨大效用,在國際關系和外交關系中,產(chǎn)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蘇聯(lián)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列寧曾經(jīng)提出過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思想,但這是暫時緩和與資本主義國家尖銳斗爭的外交策略而非長遠戰(zhàn)略,甚至為了維護和平局面,“不惜做出巨大犧牲來保住和平”[27],這并非國家間平等基礎上和平共處,因而這一思想的局限性也顯而易見,一是只針對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二是單方面為了緩和關系而提出和平共處,三是以斗爭的形式來維護和平共處,四是沒有逾越意識形態(tài)鴻溝。
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以和為貴”、 “和而不同”等理念,這些思想是新中國堅定走和平外交路線、積極推行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淵源。朝鮮戰(zhàn)爭后,中國國際威望得到空前提升,在促進朝鮮問題暫時緩解和印度支那停戰(zhàn)等問題的日內(nèi)瓦會議上,中國以一個新崛起大國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界面前。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應邀對印度和緬甸進行訪問,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新中國成立后就確立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盵28]這是周恩來提出作為處理中印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是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再次訪問印度與尼赫魯總理會談時指出,雖然中印兩國政治制度不同,但都是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兩國的東方文化又有共同的特點。他指出,“我們應該以我們的共信原則給世界建立一個范例,證明各國是可以和平共處的?!盵29]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緬分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適用于相互關系,也適用于各自國家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摒棄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針對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水平,不針對國家大小、強弱或貧富,也不針對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有效地反映了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并賦予生動可行的內(nèi)涵,反映了二戰(zhàn)后大量民族國家興起并探索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努力,真正體現(xiàn)了平等互利的國際關系本質(zhì)特征,逐漸成為普遍認可的歷久彌堅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1955年,著名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拓展,此后興起的不結(jié)盟運動,也把五項原則作為自己的指導原則,在1970年和1974年的兩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相關宣言,都接受并發(fā)展了五項原則。中國不僅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用于周邊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也應用于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世界其他國家。1969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凱瑟時談到,“對美關系,中國的立場一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是美國一切武裝力量從臺灣和臺灣海峽地區(qū)撤出去?!盵30]如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諸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的指導原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與應用。習近平指出,“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chuàng)舉,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31]
(二)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由于各國之間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水平、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和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各有千秋,如何在避開這些發(fā)展差異和利益分歧,達到和平共處與合作共贏的目的,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現(xiàn)實問題。周恩來在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二者的結(jié)合既體現(xiàn)了堅定的原則性,又體現(xiàn)了高度靈活性,本質(zhì)上是珠聯(lián)璧合的有機體,使外交工作既有原則遵循,又有靈活互動,成為外交史上里程碑式的新型外交方針。
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1955 年4 月18 日至24 日,第一次亞非首腦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有來自亞非兩大洲的29 個國家參加,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會議。由于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又和美國在朝鮮戰(zhàn)爭中進行了直接較量,使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內(nèi)政外交方針都很不了解,加上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挑撥離間,一些國家對中國有誤解、疑慮甚至是敵對心態(tài),有些國家“企圖以反蘇反共的口號使會議陷入思想意識的論爭,從而使會議不能獲得任何成就”[32],同時這是首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會的國際會議,參會各國相互之間的分歧很大,對會議能否成功舉行也都沒底。在這種復雜而敏感的情況下,周恩來顯示了他突出的和合精神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他把原來準備好的發(fā)言稿改為書面發(fā)言散發(fā),在4 月19 日下午的會議上做了即席補充發(fā)言,他誠懇地說,我們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jié)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他指出,我們不應該在這里爭論各自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問題?!霸趤喎菄抑惺谴嬖谟胁煌乃枷胍庾R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jié)。”“保障世界和平、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并為此目的而促進各國間的友好合作不能不是亞非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他提出,“五項原則完全可以成為在我們中間建立友好合作和親善睦鄰關系的基礎。”[33]針對個別代表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存有異議時,周恩來表示,“五項原則的寫法可以加以修改,數(shù)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所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愿望肯定下來,以利于保障集體和平。”[34]在周恩來等人的積極努力和協(xié)調(diào)下,會議制定了十項原則并一致通過《亞非會議最后公報》。萬隆會議后不久,中國先后與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柬埔寨、蘇丹、老撾等10個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從此,萬隆會議上產(chǎn)生的著名“萬隆精神”,也即“求同存異精神”,被永遠載入外交史冊。
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的開辟、外交成果的取得,同周恩來的高瞻遠矚、靈活外交和身體力行分不開的。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外交方針,在中國外交工作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扭轉(zhuǎn)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維護了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促進了國際和平與合作,開拓了外交工作新局面。實踐證明,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獨立自主外交,堅持求同存異外交方針的思維方法,有利于中國改善與提升同其他國家外交關系,有利于國家間矛盾的和平解決。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后,從1953 年到1965 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由建國初期的18個增加到49個。二十世紀70年代初,世界格局大變化大調(diào)整,中國成為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公開承認的世界五極之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后,中國外交更是風生水起,1971年10月聯(lián)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國合法席位并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打開中美關系大門,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得到迅速提升,到1976年初周恩來逝世前,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從49 個增至107個,中國國際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周恩來作為開國總理連續(xù)主管主抓外交工作26 年,中國建國后一段時期的所有重大外交事件與外交活動,周恩來不僅是親歷者、參與者和實踐者,更是謀劃者、決策者和指揮者,他以自己的杰出外交才華和外交風格,構(gòu)筑了新中國外交的堅實基礎,推動了我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并在國際社會和外交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一)和平解決邊界領土爭端問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邊界問題是細致、敏感、復雜的問題,也是國家間和平共處的重要基礎。由于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與一些周邊國家存在懸而未決的領土邊界劃分問題,不僅影響到新中國的外交工作,也這直接影響到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周恩來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他多方面奔忙,為此付出了極大心血,在他的積極推動與親自參與下,在解決我國同周邊國家邊界問題取得了實質(zhì)性成果。首先是對于解決的方針,一些周邊國家擔心中國會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的辦法來解決,針對此種情況,周恩來在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時,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原則,同時明確表示以和平談判的方式,“準備同鄰邦確定這些邊界”。[35]在周恩來的親自領導和參與下,秉持“平等互利、互諒互讓”的原則,經(jīng)過多次談判,中國和緬甸在1960年先后簽署了《中緬關于邊界問題的協(xié)定》和《中緬邊界條約》[36],至此使中緬長達2000余公里的邊界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這是中國同鄰國成功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例。到1963年,中國又先后同尼泊爾、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等鄰國簽訂了相關邊界協(xié)定或條約,妥善解決了久拖未決的問題,也使睦鄰友好關系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二)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從國際法來說,雙重國籍是指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國家國籍的法律狀態(tài)。中國在歷史上是以血統(tǒng)定國籍,而東南亞大多按出生地定國籍。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但卻是中國同鄰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一個重要且敏感問題。上世紀50年代,中國海外華僑約有1200萬,而東南亞華僑就達1000多萬,其中半數(shù)以上都是有“雙重國籍”的華僑。在殖民主義勢力退出東南亞之后,一些國家對此抱有極大疑慮:在政治上,擔心華僑“可能利用他們的雙重國籍來進行顛覆活動”[37],“進而威脅到當?shù)卣约八麄兊膬?nèi)部安全”[38];在經(jīng)濟上,擔心善于經(jīng)營和理財?shù)娜A僑迅速超過當?shù)厝苏贾涞匚?;在社會上,擔心引發(fā)各種民族矛盾和沖突引起社會動蕩;在法律上,華僑的“雙重國籍”身份容易而引起法律沖突甚至國家之間的糾紛。因此,“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成為冷戰(zhàn)期間東南亞華僑華人問題的中心議題?!盵39]實際上,這也是中國改善與東南亞國家關系并建立外交關系的一個核心議題。
周恩來對此十分重視。他于1955年4月19日下午在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fā)言中明確表示,新中國的人民政府“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40]本著這一精神,經(jīng)過積極協(xié)商與友好談判,1955年4月23日上午,周恩來以外長身份與印尼外長蘇納約在萬隆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條約規(guī)定凡屬同時具有兩國國籍的人,都應根據(jù)本人自愿的原則,就中國和印尼選擇一種國籍;僑民尊重僑居國政府的法律和社會習慣,不參加僑居國的政治活動;締約雙方愿意各自依照本國政府的法律,互相保護對方僑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41]在此基礎上,1955年和1956年中越兩國達成協(xié)議,確定了在自愿基礎上將華僑逐步轉(zhuǎn)入越南籍的原則。1956年10月,周恩來在會見新加坡勞工陣線主席、前新加坡首席部長戴維·馬歇爾時表示,僑民可以自愿取得其中一國國籍,“中國政府愿意看到新加坡的中國人取得他們自愿取得的新加坡的公民資格,完全效忠于他們所在的國家。中國政府相信,這將有助于促進他們本身的利益,有助于新加坡的穩(wěn)定和安寧,有助于中國同新加坡之間的友好關系的發(fā)展?!盵42]在上世界60年代,由于我國國內(nèi)極左思潮的影響,一些國家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嚴重的排華浪潮,解決雙重國籍的努力一度出現(xiàn)停擺。但是周恩來仍然以極大的毅力來推動這一問題的解決。1971年周恩來在同來華訪問的緬甸總理奈溫舉行五次會談時再次強調(diào):“我們不贊成雙重國籍”?!拔覀儗θA僑和華僑所在的國家都宣布,僑民應該服從所在國的法令,不應該違反所在國的法令,要按照所在國的習慣生活和工作?!盵43]1974年5月,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時,周恩來與馬來西亞總理在聯(lián)合公報中提及了華人問題,在雙方共同聲明中也談及了“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這些都體現(xiàn)了周恩來的靈活外交和堅韌毅力,也體現(xiàn)了周恩來在外交工作中一向秉持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求同存異的精神。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妥善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華僑歸化問題,“由于周恩來和平外交方針的成功實踐與華僑‘雙重國籍’的順利解決,為新中國贏得了國際聲望和外交空間?!盵44]
(三)軍事行動與對外援助問題。和平外交與獨立自主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和平外交的首要要求就是國家在主權和安全上是獨立自主的,因此有時候正義的軍事行動在所難免。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國古代儒家傳統(tǒng)戰(zhàn)爭思想時,認為孔子和孟子崇尚和平理念,認為“在處理彼此關系時,國家應當守信節(jié)制?!钡鞣綄W者發(fā)現(xiàn)儒家也有另一面忠告:“對待進攻不能不加抵抗。雖然孔子視戰(zhàn)爭為惡魔,但是他堅持認為,一旦戰(zhàn)爭來臨,就必須全力以赴爭取勝利?!盵45]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在中國是否出兵問題上,產(chǎn)生了不同意見,周恩來作為傳統(tǒng)儒學的集大成者,一方面,他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不希望中國卷入其中,另一方面,他也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針對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阻撓中國解放臺灣的行徑,6月28日,周恩來以外交部長身份發(fā)表嚴正聲明:“不管美國帝國主義采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后的現(xiàn)狀所肯定?!盵46]同時周恩來堅決支持毛澤東出兵朝鮮抗美主張,他在當年10月5日在討論出兵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表示,“堅決支持毛澤東出兵援朝的主張。”[47]后來,發(fā)生了中印邊界戰(zhàn)爭和中蘇珍寶島戰(zhàn)爭以及在援越抗美中,周恩來都堅決主張并支持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給予敵人以毫不客氣的堅決回擊。事實證明,正義的戰(zhàn)爭是捍衛(wèi)國家獨立自主的必要手段,也是和平外交的重要基礎。
周恩來立場堅定,愛憎分明,具有高度的國際主義情懷。周恩來一方面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另一方面又對廣大被殖民過的國家充滿同情和友愛。在堅持“和平外交”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周恩來積極開展第三世界國家外交工作,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廣泛擴大中國的外交圈子和朋友群,在增強中國國際威望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及發(fā)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周恩來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出訪非洲十國期間,提出了著名的“對外援助八項原則”,提出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真正有助于受援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有益援助。同時周恩來也強調(diào):“我們的援助要根據(jù)我們的力量”,要“量力而行,凡無把握者概不承擔”,鑒于當時國力,周恩來對我國援外規(guī)模作出了總體規(guī)定,即:“每年財政預算,援外撥款可占百分之三左右。”截至周恩來逝世的1976年,中國向55個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總額達37.585億美元的經(jīng)濟援助。[48]中國的援外工作,有力配合了中國的外交大戰(zhàn)略,使中國在同時面對美蘇兩大威脅時,能夠從容不迫地打開外交新局面,在亞非廣大國家的支持下重逢聯(lián)合國,并進而促成了中美關系正?;?,推動了中國第三次建交高潮,為新中國構(gòu)建和平的建設環(huán)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到1976年周恩來逝世時,總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并且還有已經(jīng)打開了關系大門的美國及一些國家。
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時指出:“周恩來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豐富多彩的外交實踐、獨具一格的外交藝術和外交風格,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和國際友好人士普遍尊敬,為黨和國家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盵49]周恩來任開國總理26年并兼任過9年外交部長,“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他以決策人、指揮者和實踐家三位一體的身份,以驚人的精力和非凡的才能,為新中國外交事業(yè)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的外交實踐可說是新中國外交史的縮影?!盵50]周恩來堅持獨立自己的政治立場,源于他對國家和人民深沉的愛,也源于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所信仰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和他與毛澤東及老一輩革命家親自奮斗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他曾經(jīng)公開表示:“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chǎn)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盵51]正是周恩來的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懷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政治原則,促使了他在始終秉持堅定的獨立自主思想。
周恩來在外交工作中堅定的原則性與高度的靈活性相結(jié)合的處事方式,他既有革命理想主義又有現(xiàn)實主義實踐,既有愛國主義情懷又有國際主義精神,他提出的“和平外交”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外交方針,成為舉世公認的能經(jīng)得住歷史與現(xiàn)實考驗的外交寶典,也給予了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諸多啟示,這些啟示主要包括發(fā)展壯大我國綜合國力,堅定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廣交天下朋友,推動建構(gòu)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努力推動人類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建構(gòu)。在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gòu)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進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周恩來的這些思想與啟示更顯重要時代價值。
〔參 考 文 獻〕
[1][4][49] 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02.
[2] 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首都各界群眾隆重舉行周恩來同志追悼大會[N].人民日報,1976-01-16.
[3] 江澤民.在周恩來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02-24.
[5][23] 樂楚.藝術與魅力:外交大家周恩來[J].文史博覽,2016(6):11;7.
[6] 張春榮.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及其歷史貢獻[J].前沿,2010(10):57.
[7]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8] 田心銘.走自己的路——試論獨立自主思想的科學內(nèi)涵、精神實質(zhì)和重要地位[J]學習論壇,2011(12):9.
[9]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10]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9.
[11] 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1.
[12][13][14][15][17][18][21][24][30][32][33][34][43] 周恩來年譜(下卷)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436;482;486;950;86;87;442;740;950;649;645;646;1335.
[16][22][28][37][40][51] 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9;87;118;156;156;153.
[19] 錢琪琛.學習和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周恩來百周年紀念-全國周恩來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26.
[20]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全文[N].人民日報,1951-02-14.
[25] [加]羅納德·C·基思.周恩來的外交生涯[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1.
[26] 西方人看周恩來[M].方鉅成、姜桂儂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303.
[27] 列寧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6.
[29][47] 周恩來年譜(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391;84.
[31]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29.
[35]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44.
[3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事務條約集:中緬卷. [Z].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3-63.
[38] Edwin W. Martin,“Southeast Asia and China,The End of Containment”, Published 1977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Westview,press,Inc.p.50.
[39][44] 吳前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睦鄰友好關系開辟的前提——華僑“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4)42;43.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于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EB/OL].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wǎng)站,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3/content_5000688.htm.
[42] 接見新加坡勞工陣線主席戴維·馬歇爾 周總理談新加坡的中國人國籍問題[N].人民日報,1956-10-13.
[45] [美]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芙.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M].閻學通、陳寒溪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204.
[46] 周恩來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19.
[48] 解碼周恩來外交:當年中國為什么“窮大方”[EB/OL].新華網(wǎng).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1/08/c_1117711826.htm.
[50] 徐秋濤.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J].科技信息,2009(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