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監(jiān)獄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經典作家的經典作品問世以后,受到關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作品一經問世,立刻引起轟動,對人的心靈即刻產生強烈的震撼,在社會上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比如意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罰》。還有一種情形是作品問世以后,起初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而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其作品的珍貴價值,可能會在作品問世以后很長時間,甚至是問世以后的幾十年,人們對它的關注和推崇才達到頂峰狀態(tài),比如中國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這種作品對人的心靈的震撼和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絲毫不亞于前者,甚至有時超過前者。
如果一定要給儲老師的作品分類的話,他的作品有些像后一種情形。比如說儲老師倡導刑事一體化思想的第一篇文章發(fā)表于28年前 (“建立刑事一體化思想”,《中外法學》1989年第1期,1989年的早期,實際論文肯定形成于1988年,已將近30年)?!靶淌乱惑w化”主要立足于刑事法學與犯罪學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個人犯罪、社會有責”等宏觀犯罪原因與犯罪對策理念對刑法立法和司法的作用為基礎,其要義旨在貫通學科聯系、關注現實問題。當時學術界對此予以關注的人寥寥無幾。經過大約10年時間,學術界開始越來越重視刑事一體化問題。
大致可以說,將近30年前儲老師發(fā)表論文倡導刑事一體化以后,經過大約10年時間“刑事一體化”開始逐漸成為法學界的熱門話題,此后再經過約10年時間,“刑事一體化”已經成為刑事法學界的核心詞匯。一部作品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變舊、變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顯價值,這樣的作品就是經典作品。就像經典歌曲一樣,問世以后,人們喜歡她的程度不隨時間的流逝而降低,久唱不衰,甚至是越來越喜歡,歷久彌新。儲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經典作品的經典作家。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也就是2000年春節(jié)前夕,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犯罪學基礎理論專業(yè)委員會召開了一個新春茶話會,在京的許多著名的犯罪學家和法學家參加了會議。在會上,儲老師指出,犯罪學和刑事法學的歷史由最初的刑事古典學派,發(fā)展到后來的刑事實證學派(其中主要是刑事社會學派),現在已經發(fā)展到第三個階段,即恢復性司法階段,這是犯罪學和刑事法學的發(fā)展方向,所以應當關注恢復性司法。由于時間關系,儲老師沒有對什么是恢復性司法進行解釋。我當時對恢復性司法一無所知,所以印象很深刻。我雖然沒有做過詳細調查,但大體上可以肯定,在2000年年初,中國大陸知道西方恢復性司法動向的人極少。由此可以看出儲老師對境外學術信息的了解和學術敏感性遠在一般人之上?,F在恢復性司法已經成為我國刑事法學界和刑事司法實務的熱門話題,而儲老師是我國最早了解和關注恢復性司法理論與實務的學者之一。
2001年9.11事件之后不久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儲老師指出,21世紀犯罪學要研究犯罪的新發(fā)展。犯罪形態(tài)由最初的主要是孤立的個人反對統(tǒng)治關系的斗爭的初級形態(tài),發(fā)展到后來的集團犯罪、黑社會犯罪這樣一種高級形態(tài),21世紀犯罪發(fā)展的最新形態(tài)同時也是最高級形態(tài)就是恐怖主義犯罪。因此,21世紀的犯罪學和刑事法學要研究犯罪的新發(fā)展,就是要研究恐怖主義犯罪?,F在距儲老師的那次發(fā)言有10多年,將近20年了,實踐再次證明儲老師的遠見卓識。
我有時也在琢磨,儲老師超前的學術觀點和學術上諸多的真知灼見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是外語好從而了解外界信息多(儲老師英語很好)?還是勤于思考又善于思考的緣故(儲老師一心無二用,整天就是琢磨學問)?是腦子比一般人聰明 (儲老師確實是非常地聰明)?還是有什么別的秘訣?我作為儲老師的弟子與他交往這么多年,有時還真是搞不太清楚。什么時候儲老師給我們專門談談這個話題,那肯定是受益匪淺。
儲老師不時地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他撰文多次強調,要正視法定犯時代的到來。儲老師指出,隨著風險社會的到來,新型安全需要的擴展,會影響到國家安全管理的方略,法定犯時代已經到來。如何應對法定犯時代的到來?儲老師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刑法立法體制方面,要從單軌制轉向雙軌制。在自然犯時代是單軌制,也就是說罪名基本都規(guī)定在刑法典和有限的幾個特別刑法中。到法定犯時代,刑法立法體制變成雙軌制,也就是說,自然犯規(guī)定在刑法典中,法定犯規(guī)定在比刑法典多幾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的其他法律中。這就使得刑法立法模式出現了由單軌制向雙軌制的重大變動,這種變動的好處不僅在于使得刑法典保持相對穩(wěn)定,更為關鍵的是刑法典對法定犯的規(guī)定非常簡略、非常概括、非?;\統(tǒng),這就必然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刑法立法基礎方面,要從結果本位轉向行為本位。我國現行刑法之中如數額巨大、情節(jié)嚴重等等規(guī)定都表明,我國刑事立法的基礎還是結果本位。而行為本位是只要出現了刑法規(guī)定的某種行為,刑法就可對此作出評價,盡管大多數行為是有結果的。行為本位體現了風險控制,凸顯了社會的保衛(wèi)功能和刑法的預防功能。另外,行為本位更容易處理司法實踐:實施一種行為,對公訴人來說更容易證明,使犯罪嫌疑人難脫法網。三是犯罪構成要件要出現重大變動,包括犯罪主體,犯罪行為的形式,罪過形式等要件、要素等都要發(fā)生變動,總體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與法人兩種類型。犯罪行為形式除了傳統(tǒng)的作為和不作為,還應當有 “持有”這第三種形式。罪過形式除了故意和過失外,還應當劃分出“輕率”這第三種罪過形式。
儲老師的學術觀點發(fā)表以后通常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會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所以應當重視對法定犯問題的研究,以使理論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實踐。
按照儲老師的刑事一體化思想,我認為,當前我國刑法學界應當倡導一體化的論證與實證研究?,F在我國刑法學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的缺陷是什么,夸張一點我認為,是論證與實證研究方法雙重的不足。早期(十年文革期間),曾經是論證與實證雙重的坍塌,因此需要雙重的拯救?,F在需要雙重的復興,當然也有望將來雙重的超越,既超越我們自己,也超越西方。論證這種研究方法,拿刑法來講,我們以前的刑法學,實際上沒有真正的論證,沒有明確的立場,沒有嚴密的體系,沒有精確的概念和科學的邏輯推理。這一方面我們在文革期間,可以說,是全面坍塌,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面拯救,現在可以說是全面復興吧。這幾年,德、日,尤其是德國精致的理性主義刑法學,這種法教義學,那種精致的概念、嚴密的邏輯、體系性的思考,在我們國家刑法學界這幾年得到了極大的傳播,并且有一些本土化的成果。作為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對于論證式的法教義學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是極其重要的。法學本身是規(guī)范學科。規(guī)范法學論證式的研究方法的學習與運用是一種常態(tài)。這應該也是正常的思路。
但是這種純粹的所謂的規(guī)范研究,這種論證式研究方法的缺陷,西方人自己也早就發(fā)現了,所以在這種規(guī)范的研究中不斷地穿插著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證。西方的哲學史,基本上是兩條線,相當于英美更強調實證,歐陸更強調論證,但這是大致的劃分,不要過于夸張,好像德國人就不研究實證,好像英美人就不搞抽象似的,這是誤解,只是側重點不太一樣。在實證研究這一方面,我們曾經也是全面坍塌,特別的“假大空”,沒有真正的數據分析,沒有真正的實證。所以,在西方,包括法學領域在內的一些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不斷地倡導實證研究方法在法學研究領域的運用。
就刑法學學習與研究來說,論證和實證在不同的領域,可能有所側重。比如犯罪論的研究,主要是解決個案的定罪問題,基于罪刑法定,嚴密的論證,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是更為常見的使用方法。而在刑罰論里面,因為現在法定刑基本上都是相對確定的,兩頭有界度,但是中間有彈性空間。怎樣做到“同案同判”,僅僅靠論證方法是遠遠不夠的。行為人刑法誕生以后,強調犯罪預防,在某種意義上,使刑罰的適用變得不確定。雖然有個上限、下限,但還是不確定,因為這個空間非常大。那么這些東西,光靠論證是不行的!所以必須有實證予以具體的量化細化,由此實現真正的規(guī)范化。在我國當前,刑罰論領域,包括犯罪學領域,實證研究方法使用明顯不足,應當大力提倡。
總之,當前我國的刑法學研究,應當以儲老師刑事一體化思想為指導,在實務上倡導同一個屋檐下的定罪與量刑研究,同一個屋檐下的量刑與行刑研究;在學科領域倡導同一個屋檐下的犯罪論與刑罰論研究,同一個屋檐下的犯罪學與刑法學研究,乃至同一個屋檐下的刑法學與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倡導同一個屋檐下的論證與實證研究。只有這樣我國的刑法學研究才能在現有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