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科
技法指津
所謂專題閱讀,即按照人物、專著、群文等專題進行閱讀。本文就以專題閱讀為抓手,幫助同學們找到寫作的“源頭活水”。
人物專題閱讀,即研究一個人的生平經(jīng)歷、主要事跡和主要作品等。在進行人物專題閱讀時,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進行閱讀,我們還可以另辟蹊徑,選擇一些“小眾化”的人物,如三毛、阿來、余華、馮驥才等人物進行拓展閱讀。
專著的閱讀,即研究一本專著的內容、人物、事件、語言、思想等。如我們研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們就要知道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跡,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親情、愛情、友情等復雜的情感。
群文的閱讀,即把同一類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整體閱讀。如選擇“故鄉(xiāng)”話題進行閱讀時,就可以閱讀老舍的《想北平》、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和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等一類文章。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可以在專題閱讀時通過記筆記、寫讀后感、寫讀書報告等來積累寫作素材,找尋寫作的“源頭活水”。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運用積累的素材來打造有“亮點”的高分作文。
亮點之一:化作題目點主旨
在題目中引用“專題閱讀”中所積累的名人名言或者文中比較新穎的觀點作為題目,和文中的內容遙相呼應。
比如:
秋日勝春朝
我們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態(tài)度。劉禹錫在《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弊怨旁娙硕啾?,但劉禹錫卻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我們沒有必要像他人那樣傷春悲秋,只要適時改變自己的心境,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我們的人生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精彩。
亮點之二:巧作“由頭”合話題
所謂“由頭”,即寫作的觸發(fā)點。觸發(fā)點可以是比較新穎的一句名言警句;可以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典型事例;亦可以是符合作品主題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
名言警句類如:
高木直子說過:“我無法預見自己的生活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但我會繼續(xù)珍惜每一份小小的驚喜與感動,努力活出一個真實的我?!倍昧诉@一點,就要開始讓自己變得更像自己,不需要扮演任何人。讓和自己有交集的人盡早地了解自己。被更多的人理解,是減少內耗的最佳方式——除非你一輩子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選自劉同《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典型事例類如:
在這個歌頌現(xiàn)代化美好生活的時代,王澍是一位無畏的逆行者,他執(zhí)著踐行中國本土建筑學理念,提倡“向鄉(xiāng)村學習”,重返自然之道。他以“衰變的穹頂”摘得“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特別榮譽獎,成為首位以個人名義榮獲這一獎項的中國人。
(選自優(yōu)秀作文《為了走向未來,我們不能停留于傳統(tǒng)》)
亮點之三:引作論據(jù)證觀點
寫議論文要使論點得到充分論證,必須選用具有真實性、針對性、典型性和新穎性的論據(jù)。可以直接運用論據(jù),即直接陳述事實,針對文題、話題,分析事例,與論點形成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有意識地敘述最有價值的事實。也可以疊加運用論據(jù),所疊加的論據(jù)最好不要受時空局限,盡可能統(tǒng)一句式,以形成強烈的氣勢;疊加論據(jù)后,要與論點相照應。此外,亦可復活史實作為論據(jù)。使用這種方法時,稍加點染即可,避免喧賓奪主。
疊加運用論據(jù)類:
不要安于現(xiàn)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夢想。魯迅不安于救治國民的身體疾患,從而鑄就了剛毅偉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畝產(chǎn)千斤的“極限”,從而顛覆了世界權威。
復活史實作為論據(jù)類:
暮春時節(jié),飛花迷眼,瓦爾登湖邊一襲黑衣的盧梭,在苦思著生命的真諦;那握著明燈游在白天街道的,還有希臘智者的身影。但無論是誰,都沒有忘記,構筑人生基座的乃是“誠信”二字。
牛刀小試
困難·磨礪·成功
◎宋甜甜
美國作家布拉德·萊姆在《炫耀》雜志中撰寫道:“問題,不是生活中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對待它?!保ㄓ深^)成功者在挫折與困難面前從不退縮,而是把苦難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當作成功道路上的一塊基石,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出經(jīng)驗,走向成功。(巧作“由頭”合話題)
困難是無處不在的,如果你喪失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怎可“一日看盡長安花”。才子張岱少年時奢侈度日,然而亡國之音震醒了渾渾噩噩的他,在艱難的物質條件下和“學節(jié)義而不成”內心極度痛苦矛盾的精神狀態(tài)下,張岱并沒有退縮,他本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之決心,潛心撰成了《陶庵夢憶》。面對苦難時,只要心存破釜沉舟的勇氣,終可轉敗為勝。(選取張岱的典型事例論證觀點)
困難與挫折對我們來說不僅是一種磨礪,更能教會我們忍耐。木心先生在牢獄中,忍耐身心困苦,堅持創(chuàng)作,才創(chuàng)作出“車、馬、郵件都慢”的淡雅天地;左拉年輕時貧困交加,卻依舊潛心寫作,才有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善于忍耐的人,會將挫折當成一種磨礪,一種經(jīng)驗,以苦為樂,忍得頭上烏云散,撥開云霧見月明。
直面苦難,是挑戰(zhàn),是磨礪,亦是一種獲取人生真諦的方式。相信雨過終會天晴,相信即使在最荒蕪的沙漠也會有生命的悸動,相信從泥潭爬起的人生路會是坦途。
教師點評:本文亮點頗多:題目并列中有遞進;文章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正文部分先是指出困難無處不在,然后選取典型事例論證觀點,增強了說服力;結尾提出“直面苦難,亦是一種獲取人生真諦的方式”,升華了主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