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月12日,廣東省各級民政部門通過與公安部門協(xié)作,通過口音識別、全國救助尋親網等媒體上滾動發(fā)布信息等方式幫助二百余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找到親屬。
本刊點評:家才是受助人員最好的歸宿。廣東省民政與公安部門的密切協(xié)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解決方案,值得其他省市借鑒。需要注意的是,受助人員的家庭是否存在需要解決的困難,當地有關部門還需密切關注,否則會發(fā)生再次出走的現象。
2
2月18日,據媒體報道,春節(jié)期間,一條關于“辦結婚證要交二胎保證金”的消息在微信和微博上流傳。該消息稱,四川等地出臺規(guī)定,婚姻登記時先行收取5000元“二胎保證金”,“什么時候生什么時候返,不生就不返”。
本刊點評:這樣一條含糊其辭且有明顯漏洞的謠言為何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為何仍有不少人相信?除了對網絡傳言吸引眼球、聳人聽聞保持必要的警惕外,對信息的獨立思考力和辨別力還需要提高。
3
2月22日,江西總結全面建立鄉(xiāng)鎮(zhèn)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實施以來,群眾申請突發(fā)型、急難型且資金數額較小的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可直接在鄉(xiāng)鎮(zhèn)受理審批,再報縣級民政部門備案。
本刊點評: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的建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不過,備案后的審查、復核、監(jiān)督、問責等后續(xù)制度應當盡快完善,以堵住政策的漏洞。
4
2月2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一起不同尋常的“碰瓷”案件,“碰瓷”小伙子沒有索要賠償而是求她報警。辦案民警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脅迫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最終警方將背后隱匿的跨省作案、分工明確的犯罪團伙一網打盡。
本刊點評:利用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案例并不少見,其深層次原因是民事權利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辦理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同時,要加強對未成年人民事權利,也就是兒童福利的保護。
5
2月24日,民政部起草的《兒童福利機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擬規(guī)定,兒童福利機構要建立安全保衛(wèi)制度,監(jiān)控錄像資料保存期不少于3個月。
本刊點評:從技術方面看,監(jiān)控錄像資料保存期不少于3個月不難,但從效果方面看,缺乏及時性。建議設立每日錄像觀看審查責任制度,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問題,第一時間斬斷侵犯兒童之手。
6
2月25日,廣州出臺意見,為鼓勵企業(yè)參與慈善,企業(yè)捐贈支出將享稅收優(yōu)惠。
本刊點評:企業(yè)參與慈善可享受稅收優(yōu)惠,這早已寫入法律。但如何使這些優(yōu)惠真正得到落實,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為廣州點贊。
7
2月27日,上海市政府宣布,3月起,上海161項社區(qū)事務將全市通辦,受理中心全年無休。
本刊點評:針對瓶頸問題,各對口政府職能部門堅持依法依規(guī),加快轉變職能,優(yōu)化工作流程,積極推動事項納入“全市通辦”范圍的精神值得肯定。其中“收受分離”的解決方案也許更值得其他省市借鑒和學習。
8
2月27日,在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qū)法院張家堡法庭,一份由主審法官命題,用來參考評判是否準予離婚的“考卷”出現。
本刊點評:盡管婚姻自由是公民的權利,但也不能任性。法官的“離婚考卷”是對雙方感情的一次考察,這不僅體現了制度的人文關懷,也是法官“懂愛”的一種手段。希望有完善的制度設計出臺,在保障公民合法的權利下減少因沖動而導致的離婚。
9
3月3日,北京市民政局發(fā)放的一本講述“婚后夫妻關系”的小冊子,不僅意外引起了全國網民的圍觀,更招致了大量女性網友的不滿。
本刊點評:這是一件好事,說明在思想更加活躍和新銳的互聯網上女性對于個人權益、性別平等,以及女性社會角色的解放等內容,都極為看重。相關部門的澄清和編輯的解釋,也是體現著對女性不滿態(tài)度的重視。拋開觀點正確與否,這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10
3月8日,北京市房山區(qū)某養(yǎng)老院老人摔傷后身亡,家屬追責養(yǎng)老院,一審養(yǎng)老院被判擔責三成后,家屬拒絕調解,法院將擇日宣判。
本刊點評:法院的判罰不僅僅是對一個個案的認定,更是會影響到養(yǎng)老院的經營。如果判罰不當,會讓養(yǎng)老院出于風險的考慮拒絕接收年紀過大、疾病過多的老年人。這對那些真正需要入住養(yǎng)老院護理的家庭來說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