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菊香
桃,果也。從木,兆聲。兆,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預(yù)示。桃,表示預(yù)示之樹,兆春之木。桃,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詩經(jīng)》中就有五篇文章提到了桃,其中大家耳熟能詳?shù)挠小疤抑焯?,灼灼其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到了唐宋,桃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下面就來簡要分析桃這一意象在唐詩宋詞中的文化意義。
一、春天的象征,充滿著勃勃生機和生命力
“桃”意象是春天的象征,桃花,當(dāng)春而開,綻放于艷陽麗日之下,妖艷多姿,繁花,便會結(jié)出累累碩果,帶來豐收的喜悅這往往能引發(fā)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和擁抱生活的激情。宋黃升《重疊金·除日立春》云:“一笑繞花身。小桃先報春。”桃花于陽春三月盛開,姿色嬌媚,一樹繁英,絢麗奪眼。詩詞中常以桃花歌頌春天,如宋陳亮《采桑子》:“桃花已作東風(fēng)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薄皷|風(fēng)”本就是春天到來的象征,桃花與東風(fēng)并舉,歌詠生命蓬勃、郁郁而發(fā)的春天,共同昭示世人春的腳步悄然臨近。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選一)》:“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fēng)。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边@些詩句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和禮贊。
二、人面桃花,美麗女子以及愛情的象征。
美麗妖嬈多姿的桃花,最讓人聯(lián)想到美麗多情的女子。古代文人用更加細(xì)膩的筆觸來描摹女子的妝容與美麗,詩詞中出現(xiàn)了“紅粉妝”“桃花面”“桃臉”“桃腮”“桃頰”等相關(guān)表述。因此,古代詩詞中,常用桃花比喻美麗的女子,如韋莊《庭前桃》:“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意媯愁。”李白《中山孺子妾歌》:“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見珍。不如延年妹,亦是當(dāng)時絕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艷驚上春?!弊髡咧^孟春花開,嬌艷驚人。這里以花喻美人,即以桃花的美麗表現(xiàn)年輕女子的容貌美。
再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边@個故事以及崔護的題詩后來衍生了一個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來形容男女邂逅分離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常用到這個典故。比如晏兒道《御街行》:“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再如袁去華《瑞鶴仙》:“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有了年輕貌美的女子,自然就有相思情愛,桃花表達愛情的中介,,如徐悱《對房前桃樹詠佳期贈內(nèi)》:“忽有當(dāng)軒樹,兼含映日花,方鮮類紅粉,比素若鉛華?!痹诎贌o聊賴的時刻,詩人看到北閣軒前的一株桃樹上,那無數(shù)盛開的鮮花在麗日的映照下格外鮮美這些花朵“方鮮類紅粉,比素若鉛華。”紅粉是女子化妝時用的胭脂,后來常用以代指女子。鉛粉是女子化妝用的搽臉的白粉。詩人見到桃花,聯(lián)想到美如桃花的妻子,因此,鮮美的紅白花瓣仿佛就像妻子臉上的胭脂和香粉。
三、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理想世界的象征。
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給人們清晰地描繪了一幅人間的理想社會,寄托了自己的隱逸情懷。作者塑造了一個和現(xiàn)實社會形成鮮明對比的“桃花源”,寄寓了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后,“桃花源”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每當(dāng)社會黑暗、人生迷惘時,人們便走入心中的“桃花源”尋求慰藉和解脫,由此也產(chǎn)生了大量以“桃花源”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如張旭的《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碧一ㄏ獌砂抖嗵伊?,暮春時節(jié),落英繽紛,溪水流霞。那漂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這首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孫洙評此詩日:“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簡潔地概括了張旭筆下“桃花”的隱逸之意。
李白就多次借桃花詩表現(xiàn)出對桃源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古風(fēng)》:“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痹娙丝是蟪摷t塵,忘懷世情,得道飛升,憧憬桃源仙境的思想。王維的《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痹娙私o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diào),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yōu)美的詩的境界,表達了作者無限向往之情。
四、舂華易逝、紅顏薄命、人生無常的象征
桃花盛開之時雖極艷,然其花期短暫。而且桃,三年就可結(jié)果,六七年樹便老化,十余年后便枯,樹齡不長,故被古人稱為“短命花”,故民間有“三月桃花幾日紅,風(fēng)吹雨打一場空”之說。這如同人的青春,無限美好卻又稍縱即逝。桃花的這一特性在詩人那里便被賦予了青春易逝的生命飄零感。
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常用桃花抒發(fā)春逝花謝、人事無常之慨。如白居易《種桃歌》:“命酒樹下飲,停杯拾余葩。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詩人目睹桃花飄零,抒發(fā)惜花之情,更是對自身年光漸邁的悲慨。劉希夷《代悲白頭吟》寫道:“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岑參《長門怨》:“綠錢侵縷跡,紅粉濕啼痕。羞被夭桃笑,看春獨不言?!边@里的桃花也成了薄命人傾訴哀怨的對象。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寫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花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林黛玉把悲涼無奈的身世遭遇和哀傷悱惻的人生宿命比擬在落花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哀音,讓人讀來為之神傷。
五、兩種對立人格的象征
(一)高貴品質(zhì)的象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即桃樹李樹安靜地開花、結(jié)果,從不張揚炫耀,但仍然吸引很多人前來乘其陰涼、賞其花朵、嘗其果實。久而久之,走出一條小路來。司馬遷用此比喻贊美李廣將軍功成卓著卻不居功自傲,“桃”意象被賦予了崇高、謙遜的精神品格和人格境界。宋代王十朋尤其欣賞白色桃花,其《書院雜詠·千葉白桃》云:“豈有夭桃艷,淡然群卉中。全身是清白,那肯媚春風(fēng)?!痹娙苏J(rèn)為白桃不像紅色桃花那般艷麗,在眾多花卉中安然處之,不肯獻媚春風(fēng),象征卓然不群、清白正直的高貴品格。
(二)輕薄、諂媚的象征
桃在獲得人們推崇和認(rèn)可的同時,也并存著對立的聲音。桃花開時絢爛奪目,妖艷多姿,在主張中庸崇尚簡淡的傳統(tǒng)文化中顯得過分耀眼,在與松竹梅蘭之類的君子意象比較時,桃花短暫而絢爛的生命就會成為某種否定人格的代名詞。
如李商隱《嘲桃》:“無賴夭桃面,平明露井東。春風(fēng)為開日,卻擬笑春風(fēng)?!睂懱一ǖ耐髫?fù)義;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諷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在李白的詩中更將桃花比喻成一時得勢的赫赫權(quán)奸。《贈韋侍御黃裳》:“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痹娙艘愿叽笸Π伟亮杷┑那嗨杀扔髂切┎煌骱衔?、傲岸不屈的人,以在春光中“賣陽艷”的桃花比喻黃裳一類阿諛奉承、攀附權(quán)貴的人。
桃花以其豐富的審美意蘊,讓中國古代文人在景與情中自由地聯(lián)想和穿梭,也給予千百年后的人們更多的審美體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