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秀
一天下班回家,兒子眉開眼笑地圍著我轉(zhuǎn)。我問:“有什么高興的事情嗎?說來聽聽!”
“媽媽,今天月考成績公布了,我各科都名列前茅,你怎么獎勵我?”兒子充滿期待地看著我。
我豎起大拇指:“值得表揚,繼續(xù)努力!”
這時兒子有些不高興了,抱怨道:“別的家長都能許諾孩子考好了有獎勵,你什么都沒有,真讓人掃興!”
面對兒子的思想狀態(tài),我對他只能曉之以理。我告訴他,學習是學生的職責,是為了給你自己增長知識,不是為了獲取什么功利,那樣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苦口婆心地講了許多道理,兒子終于心悅誠服地接受了。
對于這件事,我在想,家長對孩子該不該有許諾?
在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習慣以許諾的方式答應孩子的某些條件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做事以前或者做好了一件事,承諾給他們買玩具、領他們?nèi)タ措娪?、去游樂場或者請他們吃麥當勞、肯德基,等等,或許這樣做能給孩子一時的鼓勵,但細細想來,可能也潛在一定的教育隱患。
試想,當一個孩子把做某件事的目的建立在獲得某種“好處、利益”的基礎上,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人。而本來應該在自己能力內(nèi)或職責內(nèi)完成的某個任務,也可能變成了一種“有利可圖”的差事。
如果想要孩子做好一件事,比如想讓他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家長應該培養(yǎng)其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從內(nèi)心自覺地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為了換取父母許諾的那些獎勵條件去刻意為之。附帶條件的努力,往往即便成績上去了,也只是暫時的,一旦沒有了家長許諾的鼓勵,學習又會變成一件得過且過的事,周而復始,對孩子良好性格和好習慣的形成非常不利。
家長在對孩子有所許諾時,要適可而止,偶爾的獎勵是對孩子行為上的鼓勵,但過多的許諾對親子雙方反而是一種負重。對于家長來說,如果許諾好的事做不到,會讓孩子失望;如果做得過多,會變成一種壓力。而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接受了家長的獎勵,卻不能以好的表現(xiàn)回報,往往對自己以及對做某件事都會失去信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鼓勵是必須的,但最好限于口頭上的鼓勵和點贊。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如果從開始就不給他們以物質(zhì)的許諾約束,他們反而會在行動上自覺地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會了不斷進取和自我承擔,這樣的孩子,在將來才能成為對自己人生負責的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