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
在網絡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社交媒體的興起催生了一種流行圖像文化,即表情符號。社交媒體內容短小,文字有限。為了方便用戶,開發(fā)者設計了常用表情,開心、沮喪、大笑、鄙視……之類,可以很方便地代替文字。
雖然社交媒體提供的官方表情符號很多,但在個性化的趨勢下,人們總覺得不過癮。于是,很多人便自己制作各種代表特殊心情的簡單圖形,配以簡單文字,將心情的表達豐富、方便、生動起來,成為網絡上大為流行的表情包現象。
有意思的是,從歷史角度看,是否有文字是判定文明水平的一個標志??脊叛芯堪l(fā)現,很多古代文明在沒有產生文字之前,經常用圖形、圖畫來表達各種含義。因此,當現代網絡文化開始流行表情包時,它似乎像一場文明的退化。
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文字表達需要抽象和邏輯,需要跳開表面現象,試探背后的本質。而圖形圖像更為感性,更容易表面化。事實上,這一現象的出現不能完全歸之于網絡。因為從電影電視誕生開始,擺脫文字,盯著別人提供的圖像獲得信息,就已成為最流行的大眾文化形式之一。
讀圖時代的表情包文化是否會弱化理解和表達能力?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然而,這個問題背后有一個被忽略的差異。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就是用字母記錄語音。這使得字母文字與圖形圖像有顯著差別。而人類的文字還有一類是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消失在歷史中,唯獨中國的象形文字依然生生不息。在象形文字的范疇中,文字與圖形的關系未必那么涇渭分明,常常結合在一起。象形文字與表音文字孰優(yōu)孰劣,專家有很多討論。換個角度看,現代社會流行圖形圖像的符號化表達,難道不可以認為是表音文字在表達不方便時,對象形文字的一種借鑒?
于是我們似乎理解了一種現象:為何民眾自發(fā)的表情包文化,在中國比在外國更流行、更繁榮。原因很可能就在于中國的象形文字使得無數中國人對用簡單圖形表達思想有一種天生的習慣和天然的親近感。事實上,表情包最初的源頭來自國外。只不過,西方社交媒體的表情符號都被官方、商業(yè)機構規(guī)范了。而中國網絡極為活躍的自制表情包,說明中國網民在象形文字傳統的基礎上更自由,更有創(chuàng)造力,更容易實現個性表達。
即便如此,表情包也只能是一種方便的表達方式,不能替代思維的深度和完整,不能替代辯論的邏輯和周延。現在,很多媒體會以表情包作為插圖,將影像、圖片、語音、文字融為一體。如果采訪對象流下眼淚,影像媒體記者會將鏡頭推到臉部特寫,文字記者會寫下“他哭了”。這種混合信息傳播模糊了傳統紙媒、電臺、電視臺的界限,彌補了純文字容易枯燥以及表達情緒上的能力不足,同時也補充了單純影像的信息缺失。例如,他為什么哭,需要文字的準確描述,才能讓觀眾真正理解流露的情感。最具震撼力的照片至少都要有簡潔的文字說明才能傳達背后的豐富含義。
表情包與之類似,雖然圖形簡陋甚至通用,但配以文字,便是一種清晰和飽滿的情緒。然而,表情包同新聞圖片一樣,更多代表一種情緒或心情,很難代替說理和完整的事實。要把事情說明白,要把道理講清楚,還需要深入調查、周密鋪陳、邏輯自洽、遞進呈現、充分論述。表情包的心情或情緒表達,常常只能是錦上添花。一個流著口水夸贊美食的表情包,決不能代替從采購到制作的廚師手藝;一個斥責對方胡說的表情包,也不能真正駁倒對方的歪理邪說。要讓受眾明辨是非,除了情緒感染,還需要以理服人。
(摘自《世紀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