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一個暖冬的下午。
在曇華林,人群熙熙攘攘,從一個個小店出出進進,拿著相機,記錄這溫暖的冬日。
僅僅隔著一排房子,在曇華林背面,一條平行的街道,清凈,無人,仿若兩世。這條名為戈甲營的街道,僅有兩米寬,左右都是居民樓,居民搬著板凳,坐在太陽底下,有的沒的聊著天,享受著嚴冬里最后幾日的暖陽。
這條街上,在水泥墻的圍繞中,有一面清水磚墻十分顯眼,中間有一扇木門,緊緊的閉著。木門已經(jīng)破爛不堪,可以透過木門上的洞看到里面。木門周圍的鐵框已經(jīng)銹跡斑斑,兩邊掛有一個門牌——“戈甲營78號”。
這間屋子就是“江夏民居”,建于百年之前,屬江南民居的一個分支,自成體系,乃武昌的風物和時代特征,撫摸著一磚一瓦,一窗一柱,那極具生活氣息的老武昌的味道撲面而來,這才是一個城市的魂之所在。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泵窬?,以自然為原則,與當?shù)貧夂蚝偷貏莼?,所形成當?shù)鬲毺氐慕ㄖL格,也正好是地方特色最好的代言人。
江夏民居就是武漢極為代表性的民居方式,建于清末民初,全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深七間,穿斗加抬梁,硬山屋頂,屋面紅瓦。正間大門全無,甕壁搭建閣樓,北面明間隔成房。
武昌古稱“江夏”,其特有的民居形式較多地兼容了安徽、江西、湖南民居的建筑風格,由傳統(tǒng)工藝建造方式建筑而成,灌土磚墻,青瓦覆蓋,木柱構(gòu)架,雕梁畫棟。其“硬山墻”結(jié)構(gòu)是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特別推崇和提倡的,“不僅可以防風、防火、防盜,而且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建筑的容量問題,使城市房屋可以比較安全地密集?!?/p>
武漢,受兩江影響,典型的夏熱冬冷的氣候。本地民居,為了避免太陽直曬,多采用三合院形式,進深很大,這樣,出檐正好遮擋烈日,讓室內(nèi)保持陰涼。該民居兼具了北方合院與南方天井的特點:建筑在“天井”四方圍合,在濕熱的夏天可以產(chǎn)生對流風,改善氣候;“院落”則保證了房間的四面采光,通風,豐富住宅的功能性。
曇華林夾在武昌城邊的兩座山之間,很久前是達官貴人居住之地,到處都是花園洋房,隨便可以看到豪宅、富人的樓房,別墅。然而民居則是在這里與眾不同的存在,更多的是當?shù)仄矫袼 ?/p>
這里的民居,基本都是百年以上了,天井、門樓、硬山墻以及傳統(tǒng)的堂屋,構(gòu)成了江夏民居獨特的標志。以前這種民居遍地都是,如今拆的拆,改的改,散落在曇華林的沒幾間了。
“戈甲營78號”就是其中的一棟,極具老武昌生活氣息的建筑。
推門而進,木門嘎嘎作響,一進去,就是一個小天井,陽光十分的好,住在這里的住戶在堂屋的橫梁間架起了篙子,上面掛了被單。左右的廂房已經(jīng)被隔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房間,有一個房間放有雜物。面前的堂屋敞開著,木門早已不見,光線斜照,空中飛揚的灰塵閃著銀色的光芒,這個曾經(jīng)招待客人的地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灶臺,由于長期的煙熏,墻面已經(jīng)發(fā)黑。
年久失修,梁上和柱子已經(jīng)開裂,墻面斑駁,甚至有些脫落。透過這些破舊的表面,依舊可以看到一些原來的樣子,原本鏤空的窗戶現(xiàn)在依稀可見,原先梁上雕有各種圖案,雖然已經(jīng)不清楚,但仍可想象其昔日的輝煌。
據(jù)了解,該民居建于一百多年前,原本的老建筑面積為近三百平,“當面闊,為五開間,進深三重,穿斗托梁,硬山頂式,有閣樓。石庫門及花崗石天井整齊開朗?!焙髞恚?jīng)過一代代的主人的修建,第三進已經(jīng)被拆掉,用墻隔開,建成了一棟普通的居住樓房,居住著七戶人家。
百年民居,長期無人維護和翻新,已破爛不堪,周圍的居民樓圍住四周,讓其感覺格格不入。出門回頭一看,那扇木門,那扇窗戶,似乎就是跟外面世界唯一的連接,一面清水磚墻,隔開兩個世界。
一對中年夫婦現(xiàn)住在右邊廂房,在這里居住近20年了。
“原來每到夏天,都會把竹床搬到天井這里,晚上都會在這里睡”,陳阿姨說到,“這里很涼快,總會有風。”
“原來這間房子基本會住兩戶人家,每到晚上,都把竹床放在天井這邊,兩家的孩子們晚上都在這里玩?!?,據(jù)陳阿姨回憶,天井下面的空地,都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他們總是喜歡在這里打珠子。
武漢的天井要具備兩個功能,夏天要遮陽,冬天又需要陽光進來。因而,與北方對稱的正方形結(jié)構(gòu)不同,本地的天井多為扁長型,也不一定在房屋的正中,有的時候,一個房子不僅僅只有一個天井,這樣保持房間的通透,而且可以獲得外部空間來使用,給居民更多的使用空間。
“居住得十分舒適,下雨都沒有淹過。”
民居四方圍合,與屋頂連為一體,成一個天然的排水系統(tǒng),遇到雨季時,屋頂四面的水向中央?yún)R合,最后流入地面圍合的排水溝中,又稱“四水歸堂”。
傳統(tǒng)的民居,是自然的,建筑的選材,朝向以及設(shè)計等各種特征都源于當?shù)刂車h(huán)境的差異,這種建筑是符合自然的選擇的,過了很多年,雖然已經(jīng)很多傳統(tǒng)民居失修,這種民居總能找到能源使用的合理方式,才是以人為本,所謂的“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