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
(日本國立千葉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日本 千葉 263-8522)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社會問題變得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嚴峻,僅用單一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分析往往會導致問題的過大或過小評估,從而影響政策效果。
應該注意的是,很多社會問題都是系統(tǒng)問題,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及多方利害關系者。例如,河流上游的工廠污水排放問題不僅僅是環(huán)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和政策問題,該問題的相關者不僅包括工廠的經營方,還包括下游受影響的居民及政策制定方等;因此,利用文理融合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去分析這些社會系統(tǒng)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近年來,學術界興起了跨學科的研究熱潮,無論是理科類的雜志還是文科類的雜志,跨學科(multidiscipline)一詞都被高度關注,其引用次數和比重不斷攀升。未來是創(chuàng)造的,而非預測的,正因為超越單一學科領域的知識融合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所以跨學科融合研究的概念形成了學術界和產業(yè)界的重要發(fā)展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之一。文理融合跨學科研究對防災減災、技術開發(fā)與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貼近國家和地方發(fā)展的需要。在防災減災、環(huán)境保護、公共安全、節(jié)能減排與新能源等領域開展跨學科的融合研究有助于創(chuàng)建合理有效的防災減災政策體系。
本文基于西華大學中日防災減災研究院揭牌紀念報告會(2017年9月11日)的內容進行總結撰寫,從文理融合跨學科研究的視角介紹4項實證研究的例子。
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攀高。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歷史數據表明,近50年的平均增暖速率幾乎是近100多年來的2倍[1]。
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原因可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2大類,但是歷史數據顯示,考慮人為和自然雙重因素的數學模擬分析結果比只考慮自然因素的模擬結果更接近實際數據,能更清楚準確地反映現實狀況。
氣候變化,加之老齡化社會問題以及經濟發(fā)展問題,對世界各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重大考驗和新的挑戰(zhàn),但從另一角度剖析,我們認識到氣候變化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機會。Li 等[2]指出,如果企業(yè)能盡早認識到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并調整相應的經營模式以及中長期戰(zhàn)略,則可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并轉換成發(fā)展的有利機會,從而提高企業(yè)的市場份額和相對優(yōu)勢。
環(huán)境問題是社會的核心問題和關注的焦點,研發(fā)和生產對應緩解氣候變化的相關產品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企業(yè)的中長期發(fā)展。構建促進研發(fā)生產綠色產品的平臺和標準化評估機制對于改善環(huán)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糧食和能源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而確保其安全關系到民生與國家發(fā)展,在世界各國中也都是被最為重點關注的問題。
從全球來看,只有有限的幾個國家能實行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生產并能達到100% 以上的糧食供給率。一般而言,一個產糧國家的糧食輸出需要滿足2大條件,一是要有足夠大的產量,二是要有多余的糧食進行輸出??v觀全球的糧食生產分布狀況,糧食的生產及輸入輸出呈現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是主要的純糧食輸出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是純糧食輸入國。相比較而言,糧食與工業(yè)產品的性質完全不同,農產品的產量通常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如溫度、雨量等的變化以及來自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因素的制約。
對于糧食輸入國,無論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如何,都會受制于無法估計的條件的限制,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如遇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減產等引發(fā)的糧食危機。各國政府首先采取以保護本國的需要為前提的各種舉措(例如停止糧食的輸出并大幅度提高關稅等),以確保穩(wěn)定本國的糧食供給。能源等問題也是如此。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關系中,農產品會被作為重要的戰(zhàn)略武器,它可以改變國與國之間的相對優(yōu)勢,因此對其研究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Li Xiang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再生能源安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3],該文在2011年被世界頂級雜志《Nature》評為該年度領域最先端研究之一[4]。論文主要分析、觀察、模擬了氣候變化對中美2大玉米生產國(占世界谷物生產的50%,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未來農業(yè)的影響,對于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和再生能源危機等諸多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相比以往單一學科領域的研究,Li Xiang 等從文理融合跨學科的角度融合了理工科的環(huán)境因素、技術革新因素以及文科的社會經濟等因素于模型分析中[3-5],如圖1所示。我們發(fā)現在不同地區(qū)谷物(可再生能源的原料)的生產過程中,受不同地區(qū)環(huán)境和經濟狀況等影響會有不同的結果,即便是在相同的氣候變化影響下可能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
此項研究的結果同樣也可用于制定遠期合約,以確保全球糧食的穩(wěn)定供給。
圖1 氣候變化對中美兩國農業(yè)的影響分析
伴隨網絡利用的多維擴展和手機使用的普及,網絡信息安全事件不斷發(fā)生,這不僅僅對個人和企業(yè)造成損害,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手機的云存儲功能不斷升級以及網絡速度的迅速提升,為人們提供了方便的新一代信息平臺和服務平臺,如Facebook、微信、淘寶等,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雖然這些技術和工具方便了用戶,但與此同時也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巨大的信息犯罪的空間。
提供安全友好的信息安全環(huán)境、杜絕針對手機用戶的信息犯罪、消除手機用戶的不安全感、提供安全的信息環(huán)境是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谑袌龅臄祿治?,李想等[6]發(fā)明了Pi系列加密技術,已取得日本專利(日本專利第5044848號)。
這項專利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了動態(tài)隨機技術(dynamic technologies)的概念,并以此項技術為中心研發(fā)出全新的Stream密碼(stream cipher)。這項全新的Pi系列加密技術與以往的加密技術相比,其突出的貢獻是內部狀態(tài)保持為動態(tài)狀態(tài),使分析和追蹤破解變得幾乎不可能,從而使得其安全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老齡化社會問題不僅是日本的問題,也是世界上很多面臨老齡化國家的重要問題。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勞動力日趨減少、社區(qū)縮減、農地被放棄等一系列問題將會變得越來越嚴峻,因而提前做好充分應對準備已被提到議事日程。
Li 等[7]對日本全國和7 000多個市町村的產業(yè)、勞動力、財政、再生資源、城市空間變化進行了分析和模擬,結果表明除醫(yī)療產業(yè)外,其他產業(yè)的勞動力將會大幅減少。到2040年不僅總人口數將減少15%(相比2015基準年),被雇傭人數同期比也預計減少20%左右(相比2015基準年)。此外,人口結構也將變得更加老齡化,相比2015年勞動力的平均年齡(40~44歲),2040年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將上升至55~59歲。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政策以及替代人類勞動的機器人服務等,這也將是日本未來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對應策略。同樣,日本也將是中國的一面鏡子,今后日本的很多應對策略和經驗對于中國應對老齡化社會也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于無論是社會科學工作者還是自然科學工作者,以往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往往都具有局限性,不能滿足科學發(fā)展的需要,而跨學科的融合研究分析視角有著與眾不同的能力,它可以更有效、更全面、更完善地分析問題,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進行融合研究,將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問題,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法。
[1] IPCC. 2007: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C]//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LI Xiang, MCMILLAN C.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 Weather: Towards a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latform[J]. Journal of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2014,12(Issue 2):200.
[3] LI Xiang, TARO T, NOBUHIRO S, et 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maize yie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1,104: 348.
[4]FRANZ-VASDEKI J. Agriculture: Crop cooperation [EB/OL] [2017-11-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limate1046.
[5]LI Xiang, NOBUHIRO S.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Regional maize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Food Secur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2013,4: 446.
[6] LI Xiang, LI Jingye. Pi++ストリーム暗號の暗號方法および復號方法,並びにパイデータに基づく暗號算法及び復號化算
法: 5044848[P].2012- 7-27.[2017-10-25].
[7] LI Xiang, HIDEFUMI K. Population decline in Japan and Sustainability[C]// IAIA16 “Soci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in Population Decreasing Societies”. Japan: Nagoya Congress Center Aichi-Nagoya, 2016.
特約專家介紹
李想(1983—),女,漢族,北京人,理學博士,國立千葉大學副教授。精通3種語言(英文、日文、中文),中國教育部春暉計劃博士團專家,日本政府國家社會技術研究開發(fā)項目負責人。2007年本科畢業(yè)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2013年博士畢業(yè)于日本國立東京大學?,F為美國商業(yè)雜志《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論文評審官、《Asia-Pacific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ciety》senior member、歐洲管理發(fā)展基金會(EFMD)會員、《國際科學計劃-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亞洲地區(qū)日本會員。主要從事環(huán)境、經濟、醫(yī)療經濟學、IT等文理融合跨學科研究。已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并獲得國際專利。2011年發(fā)表的論文被世界頂級雜志《Nature》評為該年度領域最先端研究之一。2011年度國家優(yōu)秀自費留學生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