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吟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南開大學研發(fā)的Mini-speech Lab軟件,通過實驗語音學的方法來對貴州省黔南州都勻發(fā)音人的錄音進行分析,并在聲調格局理論框架下對數(shù)據(jù)進行基頻歸一化處理,再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來得出貴州省黔南州都勻方言單字音聲調音高的調值分布情況。
【關鍵詞】單字音 實驗語音 都勻方言 歸一化 調值分布
一、研究背景
都勻是個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城市,其中包括布依族、苗族以及水族等33個少數(shù)民族,其人口總數(shù)多達67%以上。都勻方言屬于西南官話黔南片區(qū),其中以都勻市為代表。筆者從小在都勻長大,父親則是都勻本地人且從未離開過都勻,只會都勻話一種方言,所以筆者的父親保持了一口純正的都勻口音。關于都勻方言的音系調查總的來說并不算多,大多是旨在研究聲母、韻母、調值的特征,雖有前人研究過都勻方言調值的特征,但并沒有對都勻方言單字音聲調音高的相關具體研究,而是泛泛地描述都勻方言的調值。因此,本文主要從實驗語音學的角度來分析都勻方言單字音聲調音高。
根據(jù)前人研究,都勻方言總共分為五個調,括號內為調值,分別為陰平(55),陽平(51),上聲(35),去聲(13),入聲(51)與中古漢語相比,都勻方言聲調的主要分化特點與普通話一樣,即平分陰陽,濁上變去,中古入聲大都歸入陽平。
聲調格局是指聲調的規(guī)格和布局,規(guī)格是指聲調的高低升降等,布局是調型曲線在調域空間中的分布關系。
聲調格局是聲調系統(tǒng)的共時初始狀態(tài),包括聲調的數(shù)目,聲調的調層和調型以及它們的分布關系,是各種聲調變化的基礎形式。
二、實驗設計
1.被試背景。本實驗由筆者的父親來進行錄音,筆者的父親今年55歲是土生土長的都勻人且祖輩三代以上都沒有離開過都勻。因此,筆者的父親保持了一口純正的都勻口音。
2.實驗研究方法。本次實驗采用實驗錄音及數(shù)據(j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首先,根據(jù)都勻方言聲調特征設計單字音字表,然后由被試進行錄音,接著對錄音進行樣本采集,后用min-speech lab軟件進行錄音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都勻話五個調的調值,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除去隨機性因素,最后用五度T值對數(shù)據(jù)進行歸一化分析,制作出單字音聲調格局圖。
3.實驗單字音字表設計。本實驗根據(jù)前人研究所得出的都勻方言聲調特征來設計單字音的字表。
陰平:方、天、初、昏 陽平:房、田、魂、雄
上聲:古、口、丑、走 去聲:怕、樹、父、大
4.實驗的步驟及原始數(shù)據(jù)的獲取。筆者首先讓父親按照字表讀在mini-speech-lab來進行錄音,錄音前筆者先將采樣頻率設置為11025HZ,單聲道,采樣精度16位。錄完音以后,首先筆者將錄完的音頻轉化成WAV格式,然后根據(jù)窄帶修改基頻去彎降尾,后點擊音頻進入基頻統(tǒng)計,選擇統(tǒng)計語料,然后結束統(tǒng)計,最后顯示統(tǒng)計結果。取九個采樣點的基頻值,單位為赫茲。
5.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對已提取的基頻值進行歸一化處理,過濾掉聲調中的個人特性,是分析聲調格局的前提。“不同發(fā)音人的不同風格一直是個很大的麻煩,它可能破壞材料之間的可比性。使用歸一化后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極大改善 只要發(fā)音人在一次錄音中保持一貫的風格就行,因為一種特定風格可以看作某個有個人特點的發(fā)音人。”
三、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
基頻歸一化以后,筆者將數(shù)據(jù)導入Excel表格中,算出T值得平均值,并以這折線圖的方式做出都勻方言單字音的聲調格局圖。以下為發(fā)音人T值的平均值。
陰平:2.8 2.7 2.5 2.5 2.5 2.4 2.4 2.4 2.2
陽平:4.8 4.7 4.3 3.7 3.0 2.2 1.3 0.9 0.9
上聲:1.1 1.3 1.6 2.1 2.4 2.7 3.0 3.2 3.3
去聲:0.3 0.3 0.4 0.5 0.6 0.6 0.7 0.7 0.5
數(shù)據(jù)分析:陰平基本屬于平調,起點T值為2.8,終點T值為2.2,整個聲調的音高都處在2-3的范圍內,根據(jù)表現(xiàn),調值可記作33。陽平整個調域處于中上部,T值起點及最高點為4.8,T值終點及最低點為0.9,從起點到終點呈現(xiàn)下降趨勢。因此,根據(jù)表現(xiàn),調值可記作51。上聲基本處于整個調域的中部,T值起點為1.1,最高點為終點3.3,呈現(xiàn)上升趨勢,根據(jù)表現(xiàn),調值可記作13。去聲基本處于整個調域的底部,在0-1的范圍內,稍有上升趨勢,T值最低點為0.3,最高點為0.7,根據(jù)表現(xiàn),雖有上升趨勢,調值可記作11。
四、總結
在前人研究中,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調值分別為:55、51、35、13;而此次試驗的調值分別為:33、51、13、11。
本次研究結果的調值與前人研究有一定的差別,但調型基本一致,不同點可以歸因于個人差異。陰平的調型與前人研究的結果一樣,呈平調,但調值有差別,前人研究的調值為55,本次研究結果為33;陽平調型和調值與前人研究結果完全一致,調型都為降調,調值都為51;上聲的調型與前人研究結果一樣,呈升調,但是調值有些差別,前人為35,本次研究為13;去聲的調型與前人不大一樣,但是本次研究從聲調格局圖上來看,仍可看出去聲調型為升調,但是由于上升趨勢不明顯且調域范圍處于0-1,因此調值則記為11。
參考文獻:
[1]何麗,張春紅.貴州都勻話音系[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 (10):33-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