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大黑貓
D-1日
經過長途跋涉,終于成功抵達目標星球?,F在它的代號是“行星e”。豌豆皮很快就會給它一個新名字。來到這里,一切都還有點不適應。慢慢來唄,反正日子還長著呢(心中突然傷感)!
此時我們正在船上做各種準備,清點器材,其中最重要的是惡劣天氣下使用的攝像和無線數據傳輸設備。通信采用迎風面很小的鞭狀天線或堅固的圍欄天線,效率比網狀式和卡塞格倫低,但不易被吹飛和吹歪。設備也加了配重,雖然這讓搬運變得更耗體力。是的,即使進入跨星系航行時代,還是不能完全指望機械,甚至不能指望同樣有手腳的“機器人”,人的靈活性和即時判斷力在變化莫測的未知環(huán)境中至關重要。
另一個工作是檢查電池,保證供電。多變氣候讓太陽能供電變得不可行,這意味著最多每隔48小時就要給設備更換充好的蓄電池,這將是我這些天的重要工作之一。
D日
大家伙歡呼雀躍,仿佛去野餐。當然,我們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是官方認證的專業(yè)人員,不過經歷了這么長的航行總算到了終點,終于可以解放手腳真正開始執(zhí)行任務了。人是標準碳基生命,偶爾有點亢奮是正?,F象。
第一天考察要嚴格遵守《外星登陸守則》:檢測空氣、土壤;避免接觸外星物質;避免不加封裝帶這些物質回艙;也要避免有生命活性物質泄露到外星表面造成物種入侵。為此,出入著陸器的氣閘艙都要嚴格消毒和清洗,這導致工作進度十分緩慢。
輻射分析報告最先出來,幾乎沒有放射性危害??諝庋鹾看篌w和地球一致,其余大部分也是氮氣,微量成分中不存在有害物質。土壤內含一些有機物,暫未發(fā)現生命物質,可能采樣范圍太小。
按計劃在約1km范圍內布設了各種探頭,有天文地理學科的,有生物學的,也有些是普通監(jiān)視攝像頭,作用是“安全保衛(wèi)”。
各學科探頭數據直接傳到相關人員終端,“安全保衛(wèi)”由我負責,有幾十個攝像頭,瀏覽量著實不小。為了能有點休息時間,我請隊里的天文學家豌豆皮女士做了數據處理,把不值得關注的部分壓縮成快速閃過的片段。
D+1日
繼續(xù)前一天工作。因為空氣檢測過關了,帶氧氣瓶的內循環(huán)呼吸器換成過濾式呼吸面罩,讓負重減輕了些。因為第一天沒發(fā)現生物活動,第二天按計劃將考察區(qū)往周圍擴大,并向海邊沙灘延伸。隨著范圍增大,監(jiān)視器密度有所降低。
D+2到D+5日
幾乎都是例行考察,各學科都有收獲。終于采集到有機物樣本,但經初步檢測,它們的“手性”和地球有機物相反,這意味著就地收獲生物資源如糧食,或種植農產品的想法可能要被迫放棄。然而,這也有正面意義,因為手性不對,這里的細菌和病毒大概對人體沒有作用。當然還不能就這么確定,需要相關實驗,所以防護服還得穿,空氣過濾也不能省,防止地球生物污染外星環(huán)境的限制也不能解除。正是因為有機物手性和地球相反,就像鏡像一樣,所以我們決定將這顆星球命名為“魔鏡”,鏡中世界嘛。
另一項工作是搭建基地,特別是任務大廳。D+5日下午基地初步建成,總算不用再把著陸器當臨時居所了,在大風肆虐的“魔鏡”,這絕對算個大成果。作為“第一功臣”,我得到一次洗澡的特權,嘿嘿嘿……
D+6日
一大早,我就被緊急叫醒,船長通知,監(jiān)控看到了奇怪影像。出于謹慎,保存了如下實況。我只想說,不是我瘋了,就是世界瘋了,可能都瘋了……
“大叔,看這個……”豌豆皮叫道,她是一個留短發(fā)的活潑女生。當我休息時,她會把處理完的監(jiān)控先掃一眼,特別是錄像較短時,今天就是這么發(fā)現的問題。
“唔……”我撓頭,形象大概很糟糕,本來就有胡子,加上惺忪睡眠和剛洗過沒完全吹干頭發(fā)就睡覺導致的“犀利”發(fā)型吧,反正自己看不見。
“這是……”我驚訝得差點說不出話來,“貓?”
這幾天不是沒看到生物,但基本上都是植物,有些似乎有腳能自己跑,但終歸是植物,而這……定格后的黑色影像怎么看都像是一只貓,我家就有五只這種生物,絕不會看錯。
但這兒不該有地球的家貓啊。
白天,船長召集了全體討論。他首先十分嚴肅地表示,如果有人偷偷帶貓上了他心愛的飛船,他絕不輕饒,現在老實交代可免于追究云云。
當然這并沒有什么用,沒人舉手,最簡單的可能被否了。
考察計劃全面更新,要根據發(fā)現“貓”的位置調整監(jiān)控,同時安排痕跡檢測。名偵探們,行動吧……
D+7日
抓“貓”沒有成功。痕跡檢測表明我沒瘋,一種類似地球家貓的生物確實存在。另外,檢測和新的攝像資料顯示還有其他動物在附近活動,有一種類似地球上的巖羊,啃食苔蘚類植物,其他植物也被發(fā)現了很多。
生物學家林奈何遇到一次“襲擊”。那是種類似蝙蝠的小型飛行生物,和這里特有的能飛的植物種子不同,在大風下它也能基本自由地飛舞,還有尖銳口器。老實說那口器無法刺穿防護服,但小林自己摘了手套,似乎想“誘捕”,結果真的被刺破皮膚,流了點血。
根據職責,我對此表示批評,小林有點不服氣。雖說感染“異形”病毒之類橋段基本屬于電影虛構,這幾天的考察也讓我們對這兒的生物危險性有了點底,但就算普通感染,在醫(yī)藥條件不佳的基地也可能致命,小心無大錯。
D+8到D+12日
針對性考察和日常考察同步進行,加上基地擴建,累死了。對“貓”的搜索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多次拍到影像,但全是一閃而過,抓捕嘗試也都失敗?!膀稹钡棺サ綆字唬_實有吸血偏好,生物學家去研究了,攜帶毒素和致病菌的可能性目前基本排除。
D+13日
拍到個有趣畫面?!柏垺痹诤_吅鸵粋€紫色大球玩耍,就像在撲毛線團,但那個球很大,直徑約1 m,可能是苔蘚類。同樣的,根據攝像標尺,“貓”也比普通家貓大,有大半人高。越來越多隊員,包括我,認為這行蹤詭秘的動物可能就是這里的智慧生命。
嘗試性播放了聲光信息,比如貓叫,另用采集的當地動植物制作了誘餌布放出去,但誘捕失敗了,我能從“貓”的表情里讀出鄙視,如果這表情能按家貓理解的話。
D+14日
計劃是例行巡查,結果一點也不例行!
智慧生物找到了,至少生物學家們很肯定,不過不是“貓”,而是一種奇怪的紫色“果凍”。其實我們不止一次在錄像里看到,很遺憾沒在意。那天和“貓”玩耍的大球應該也是它,或許該寫成“他”?這種能隨意變形的生物有性別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