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0)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以研究口腔、顱、面、頸等部位的正常形態(tài)結構、功能活動規(guī)律及其臨床應用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口腔醫(yī)學和口腔技術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和主干學科之一。而牙體解剖生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實驗課主要是進行蠟牙雕刻(3倍放大)。雕牙是口腔專業(yè)學生和口腔醫(yī)生所必備的技能。鑒于購置的蠟塊尺寸不符合本校雕牙要求,且刻下的碎蠟較多,造成較大浪費。為此,筆者在講授該課程時,課余通過反復試驗,設計制作了簡易鋁合金蠟塊模具,經應用取得良好效果。
1.1底座的設計制作 選一塊長寬為80 cm×60 cm,平整、不易變形的密度板(或木板)作底板(厚約2 cm),“Ⅲ”形溝槽部分用3 mm厚的鋁合金方形管材,先截成80 cm長若干段,再制作成斷面呈“L”形的角鐵狀,其中與底板相貼的一面(水平部)寬度為4.9 cm,向上的一面(垂直部)高3.0 cm。將各面用細砂紙打磨光滑后,用螺絲釘平行固定于底板上,其橫斷面呈“Ш”形。
1.2可分離“L”形蠟模的設計制作 采用同樣的鋁合金管材,先截成4.0 cm長的段(50~100段),再鋸開使之斷面呈“L”形,長8.1 cm,寬4.3 cm,高4.0 cm,各角同樣要求為直角,誤差小于0.5 mm。制作蠟塊時,將兩塊“「」”形蠟模對合成一長方體,呈水平向插入底座的溝槽內即可。利用該尺寸模具制作出的蠟塊實際尺寸為7.5 cm×4.0 cm×4.0 cm,可滿足中切牙、前磨牙和磨牙的雕刻尺寸。如需雕刻尖牙,可將“L”形蠟模設計成長9.1 cm、寬4.3 cm、高4.0 cm的尺寸即可,制作的蠟塊實際尺寸為8.5 cm×4.0 cm×4.0 cm。
2.1工具準備 口腔科專用紅蠟片、電磁爐及配套的專用鍋或不銹鐵鍋,500、1000、2000 ml燒杯若干,玻璃棒、溫度計等。
2.2制作步驟 ①將紅蠟片或碎蠟放入鍋內,置于電磁爐上化蠟。可根據鍋內蠟的多少不斷添加。②將底座放置在較穩(wěn)固的操作臺上,并用紗布蘸少量液體石蠟,均勻地涂抹在溝槽內;將“L”形蠟模內側面也涂上液體石蠟,并兩兩對合整齊,插入底座的溝槽內。③待鍋內紅蠟片融化后,倒入燒杯內冷卻,至60度左右時再倒入模具內。④一般15 min左右就可凝固成型,即可從底座上取下,分離“L”形蠟模,將蠟塊放置在平整的桌面或地板磚上冷卻。
3.1鋁合金管材市場上容易買到,成本低,制作一套模具僅幾百元。一般有電鋸、砂輪機等即可自行加工制作,精度要求也低,誤差≯0.5 mm即可。鋁合金模具較之其它材料,如紙盒、有機玻璃模具等,堅固、耐用、不變形。鋁合金材質傳熱快、散熱快,液態(tài)蠟凝固快而均勻,蠟塊規(guī)整、變形小,一般不會出現(xiàn)蠟塊與模具粘連的情況。
3.2口腔科專用紅蠟片軟化點在46 ℃~49 ℃以上;加熱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粘著性,冷卻后有韌性,不變形,常溫下不軟化,可任意雕刻。其它的蠟,如白蠟、蠟燭蠟等,因其冷卻后較脆,不適合雕刻。
3.3加熱爐具如電爐子、煤氣灶、電磁爐等均可使用,但首選電磁爐。電磁爐是利用電磁原理加熱,不產生明火,爐具表面不隨加熱而升溫,非常安全,并具有可調溫控開關(80 ℃~260 ℃),能非常迅速的提溫,溫度達到后能自動斷電或自動保溫,應用非常方便。
3.4用自制模具制作的蠟塊,成本低,雕下的碎蠟可重復制成蠟塊,蠟牙作品評分后也重復利用,蠟塊不足時可隨時制作。為保證蠟塊各面能均勻的收縮,需每隔5 min左右翻動1次,直至冷卻,最后碼放在櫥子內備用。
3.5為了便于從底座上取下并分離蠟塊,在底座和蠟模上均勻地涂上薄薄的一層液體石蠟,這是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不涂,蠟塊凝固時容易與底座和蠟模粘連,不易分離,甚至常造成蠟塊變形;如涂得太多,容易造成蠟塊表面高低不平、有氣泡產生,雕牙時較費時。
3.6液態(tài)蠟的溫度控制是保證蠟塊質量的關鍵。如溫度高于70 ℃,液態(tài)蠟粘度低,易從模具縫隙中流出,造成浪費,冷卻的時間較長;如溫度低于50 ℃,有絮狀物出現(xiàn)時再倒入模具,容易產生氣泡,韌性變小,變脆,外觀不平整,雕刻時常容易刻壞。
3.7采用此模具,可讓學生自己操作,快速制作雕牙石膏塊,用于課余練習雕牙,也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