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泰戈爾、甘地與尼赫魯?shù)闹袊^及其影響

        2018-02-01 11:40:06
        關鍵詞:印度文化

        梁 忠 翠

        (1.淮陰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2.淮陰師范學院 歐美國家邊界爭端與化解研究中心,江蘇 淮安 223300)

        印度近代史上有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詩人泰戈爾、“圣雄”甘地和政治家尼赫魯。他們作為印度精英,對近鄰中國十分關注,對中國文化、政治等亦有各自的思考,其對中國文化、政治、人民是如何認識的?這些認識在詩人、“圣雄”和政治家之間有何分別?他們的觀念又對中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值得探討。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出生于印度婆羅門種姓家庭,其祖父和父親均為社會活動家。泰戈爾自幼愛好文學,17歲時曾赴英國留學。1913年,憑借《吉檀迦利》泰戈爾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自此馳名世界文壇,1941年離世。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被尊為印度“圣雄”,1869年出生于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家庭,其父為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赴倫敦大學學習法律,1915年回到印度,從事非暴力斗爭。盛名之下的“甘地去到哪里,哪里就成為印度的首都”[1]19。1947年印巴分治,甘地為維護印度統(tǒng)一殫精竭慮,但最終無回天之力。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年出生于印度一個婆羅門貴族家庭,1905年進入英國著名貴族子弟學府哈羅公學學習,1907年提前考入劍橋大學,1912年獲律師資格,同年回國,投身于印度獨立事業(yè)。尼赫魯曾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1946年9月印度臨時政府成立,尼赫魯任副總理。1947年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出任總理,直至1964年逝世。

        這三位基本同時代的印度人,相互關系比較密切,泰戈爾最早將甘地稱為“圣雄”[2]79,于尼赫魯來說,甘地則是集傳統(tǒng)的導師與革命英雄于一身的獨特的人[3]305,甘地對泰戈爾非常欣賞,尼赫魯則算得上是甘地最成功的學生。

        在一個非常注重出身、種姓思想根深蒂固的印度傳統(tǒng)社會里,這三人均出身于家資殷實、頗有名望的家庭,他們的父輩都有異于普通人的顯赫的過去,這無疑使他們能夠脫穎而出,在競爭中拔得頭籌。他們都受過良好的西方教育,深浸西方文化,都曾極度崇拜西方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兼具東、西方文化氣質(zhì),對英式資本主義的理解比普通印度人要更為深刻,對印度作為殖民地的悲哀也有切膚之痛,他們都通過自己的方式爭取印度獨立,并最終成為影響印度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人物。另外,三人也都是熱衷于著書立作的印度思想家,他們是印度的精英和驕傲。

        一、三人的中國歷史文化觀

        泰戈爾、甘地、尼赫魯不止是印度的偉大詩人、圣雄與杰出政治家,同樣也屬于世界著名人物,他們均被寫入了世界各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的時代,這三位除了把脈印度的命運,也十分關注近鄰中國,他們的中國觀構成了印度人中國觀的主要篇章。

        這三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看法十分相似和默契: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對中國文化評價甚高。

        有國人曾這樣評論泰戈爾:“泰戈爾先生,真正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好友;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愛好者,贊賞者與宣揚者?!薄澳苷J識中國文化并愛好,擁護,贊賞,與表揚中國文化的第一人”[4]192。1881年,青年泰戈爾就憤然著述《在中國的死亡貿(mào)易》,強烈譴責英國在中國的鴉片貿(mào)易。

        泰戈爾曾于1924年、1929年兩次到訪中國,引得中國文化界陣陣躁動,泰戈爾在中國“提倡東洋思想,亞細亞固有文化之復活,與亞洲民族之一致團結”[4]256-257。他還曾多次與中國友人談及印度的國際大學[注]泰戈爾目睹一戰(zhàn)之后歐洲的慘狀,痛感世界和平的急迫性,便于1921年捐出諾貝爾獎金在印度創(chuàng)建國際大學,反對英國奴化教育,倡導印度傳統(tǒng)教育,在印度引起軒然大波。國際大學最后成功成為一百多年來唯一一所印度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大學。,力邀國人前往印度學習交流。1934年5月,印中學會首先在印度成立,次年5月,中印學會在南京成立。1937年4月14日,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舉行典禮,這一天也是孟加拉新年的第一天,泰戈爾在開幕式上發(fā)表演講:“今天對我來說確是一個偉大的日子,我久盼著這個日子的來臨,為我們的人民償還從古已許下的宿愿,就是要維護我們印度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往和友誼,……中國和印度接壤數(shù)千里,通道不計其數(shù)。這些通道不是戰(zhàn)騎和機槍開發(fā)出來的,而是和平的使者,往來不絕,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兩國人民,現(xiàn)在要把這些通道,開闊平整起來,使之暢通無阻,以便更密切地交往。而這開闊平整的任務,我們已經(jīng)開始,有賴我們和我們的后人,繼續(xù)努力,以期迅速完成。”[5]133-134泰戈爾還曾說過:“今日開幕的這所學院,將為中印兩國日益增長的更廣泛的了解的中心與象征。將有許多中國學者與學生來到此地,做我們中間的一份子,和我們彼此共同生活并為共同的目標而獻出他們的勞力以協(xié)助慢慢重建那已經(jīng)斷絕了一千年的中印間偉大而豐富的交誼?!盵4]229泰戈爾的“中國情結”可見一斑。

        與泰戈爾一樣,尼赫魯也曾于1939年、1954年到訪中國,他對中國的文化一度評價甚高。

        尼赫魯十分熟悉中印文化交流的光榮歷史,他曾在獄中寫道:“在千年以上的中印兩國的交往中,彼此相互學習了不少知識,這不僅在思想上和哲學上,并且在藝術上和實用科學上。”[6]172他還如此評價道:“中國受到印度的影響也許比印度受到中國的影響為多。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印度若是得了中國人的健全常識,用之來制止自己過分的幻想,是對自己很有益的。中國曾向印度學到了許多東西,可是由于中國人經(jīng)常有充分的堅強性格和自信心,能以自己的方式吸取所學,并把他運用到自己的生活體系中去。甚至佛教和佛教的高深哲學在中國也染有孔子和老子的色彩。佛教哲學的消極看法未能改變或是抑制中國人對于人生的愛好和愉快的情懷?!盵6]172這番表述,充分顯現(xiàn)了尼赫魯理智與敏銳的洞察力。

        圣雄甘地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他對中國文化同樣充滿了崇敬之情,比如他推崇中國人吃苦耐勞、團結奮斗的精神,主張印度人要向中國人學習優(yōu)長。

        毫無疑問,這三人對中國歷史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也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表達了尊重與敬佩,也都對中印之間的交流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評價。這些都反映了他們的世界眼光。在一個弱小國家備受欺零的時代,他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也是兩個危難國家能夠相互同情的重要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也都認為在古代歷史上,印度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要遠大于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哲學、文學、醫(yī)學、音樂、數(shù)學、天文、雕刻等方面均受到印度的啟發(fā),特別是佛教,對中國影響甚巨。他們的這些看法也與中印兩國歷史學家的定論相一致,印度歷史學家辛加爾這樣寫道:“印度文明的古老性本身或許是值得懷疑的長處,但是它繼續(xù)存在的事實意味著它具有非同一般的活力和自身永久存在的特質(zhì),除中國文明可以大概與之相提并論之外,其他文明均望塵莫及……沒有哪一種文明在古代能像印度文明那樣在國外廣泛傳播。印度因此在世界各文化中占有中心地位,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盵7]12

        不過這三位印度歷史偉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一致看法是否助長了之后印度人文化自信優(yōu)越于中國,以至于是否影響到之后印度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就非常值得關注和思考了。與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看法相左的是他們的現(xiàn)實中國政治觀,三人的這方面觀點更為復雜。

        二、三人的中國政治觀

        三人中最先引起世人矚目的是泰戈爾,泰戈爾成名于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然有人說他的成名是西方人價值觀的選擇,有西方學者評價泰戈爾:我每日讀泰戈爾詩,讀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的一切煩惱都忘去了。又說:我們可以稱今日的時代,為泰戈爾時代。但毫無疑問,泰戈爾獲諾獎的意義遠超出一般的文學成就范疇,他的成功被認為是亞洲的和東方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被壓迫民族,他被當時的中國人譽為“天竺哲人”[注]參見1924年5月13日的《佛化新青年》(第2卷第2期)楊毓芬《桑梓甘棠之塔果爾氏》文,稱“今也,天竺哲人塔果爾氏,遠自西來,吾輩見其威儀,親觀其色相,能不神池往古耶”。、“宣傳佛音的一個大愛的大菩薩”[4]155。泰戈爾獲獎吸引了大批中國人的追逐,特別是在處于文化思想領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時代的中國。1924年,受梁啟超等人邀請,泰戈爾首次到中國訪問,歷時一個半月,回國后他將在華期間發(fā)表的演說編輯成冊。1929年又有兩次到訪中國。三次訪華,泰戈爾結識了眾多的中國文化界名流并成功“圈粉”,比如徐志摩稱其為干爹。

        不過也有人認為泰戈爾作為一個亡國詩人,是沒有資格給尚未亡國的中國人上文化課的,甚至有人說他是政客,是帝國主義政策的間諜,其哲學無法使東方民族起死回生。還有人認為他暗殺、革命、憲法改革都干不了,或不想干,于是采取最無聊的精神安慰法。有人反對泰戈爾要東方人對侵略者施以“慈愛寬恕”,認為泰戈爾“應當鼓勵奴隸和平民的積極、勇進、反抗、興奮的精神,使他們親密友愛的團結起來,顛覆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4]262。泰戈爾在中國宣傳以愛對抗暴力,很少談到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的主張,不少中國人就認為泰戈爾是崇古復古,是以抽象的人性論腐蝕人們的革命斗志,就連徐志摩也覺得泰戈爾的主張“差不多是虛設的”[4]288。

        首任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的“現(xiàn)代玄奘”譚云山曾說:“他老人家對于中國文化近來的缺失,尤其是于中國國內(nèi)戰(zhàn)爭與紛亂等,是表示非常的惋惜。他常常帶著感嘆而又希望的語氣說:‘如果中國軍人不內(nèi)戰(zhàn),則不但中國人民蒙其福利,而世界亦必會有新的發(fā)展的?!斘胰ツ觌x印度回國,向他老合掌告別的時候,他老人家還握著我的手,反復叮嚀地說:‘回去勸告你們的國人呀!切不可以忘記了你們自己的文化與自己的責任。你知道,我是極表同情于蘇俄的,可是我勸你們中國不好學蘇俄,因為你們中國要學蘇俄,恐怕蘇俄的好處沒有學到,反而把自己的好處都喪失了。你們原來有你們自己的很好的共產(chǎn)主義與共產(chǎn)制度,蘇俄的共產(chǎn)主義與共產(chǎn)制度,在你們中國是行不通的?!盵4]196除此之外,泰戈爾對于日本的發(fā)展評價甚高:“他老要替東方文化出氣爭氣,要為世界和平出力盡力,所以對于日本人民近幾十年來之發(fā)憤圖強,努力振作,也特別表示欣慰稱許與期望?!盵4]352

        當然,泰戈爾也知道“印度是被殖民的,中國是半殖民的,日本是去殖民人家的”,他看到日本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時,也非常惋惜,1937年9月21日泰戈爾曾致電蔡元培和戴季陶,說“余之同情及余國人之同情,實完全寄與貴國。愿正義與人道,由閣下等之凱旋,得以護持,以余日本友人之多,對于彼勇敢之日本人民為其統(tǒng)治者所誤導,以自陷于背棄東方至善理想之途,致令吾人應愛護彼等者,今日不得不祈望彼等之失敗,使彼等或可覺悟其非,實益加感覺有無限之傷痛”[4]354。印度各報紙上也發(fā)表了此電報,如此世界文豪聲援中國抗戰(zhàn)的言論,旋即被廣播到全世界。為支持中國抗戰(zhàn),泰戈爾以五百盧比發(fā)起捐款活動,中國《中央日報》還在1938年5月20日發(fā)文《印度反日空氣濃厚——詩圣泰戈爾等為我聲援》進行報道。1940年戴季陶率領代表團訪印時泰戈爾曾對戴說: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光榮勝利地度過當前的困難,中國將以精神戰(zhàn)勝侵略的事跡,昭示于現(xiàn)代[8]136。

        如果說,泰戈爾是一位明星的話,那么被泰戈爾尊為“圣人與英雄”的甘地,政治思想成分中則更具有神秘詭異的氣息,比如他竭力反對印度分裂,竟然拒絕出席為之奮斗一生的印度的獨立盛典。他心目中獨立的印度是一個以廣泛分權為特征,一切差異分歧都可能被接受并獲得尊重的鄉(xiāng)村社會的聯(lián)邦。他的這些“天真”思想最終也使他淪為了印度教別斗爭的犧牲品。至于甘地的對華言論則更充滿矛盾和更具有爭議性。

        甘地主張中國以非暴力對抗日本。1936年8月,甘地會見戴季陶,發(fā)表了令人咋舌的言論。甘地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抗日戰(zhàn)爭違背了非暴力主張?!安还茉趺凑f,中國不是在實行非暴力。它能英勇對日抗戰(zhàn),說明中國從來沒有非暴力意愿?!袊丝梢愿嬖V日本人,‘帶著你們的毀滅手段來吧,我們以兩億人給你,可是剩下的兩億人我們是不會屈服的?!偃缰袊苏娴倪@樣做了,日本人就會變成中國人的奴隸”[9]79。這種思想顯然是十分幼稚的。

        1942年2月,蔣介石訪問印度,目的之一是調(diào)和英國殖民地當局和印度獨立勢力的對立情緒,以便英國整合印度人力物力全力對抗法西斯,而獲取本土最有威望的獨立勢力領袖甘地的支持則成為首要之事。

        不過,甘地見到蔣介石后就熱情地向其重點闡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真諦,并希望蔣介石用非暴力對付日本帝國主義,這令蔣介石頗為尷尬。

        張令澳在《侍從室回夢錄》中提到蔣介石認為“不合作的方式用在印度或許是正確的,對此我并無異議。我也不想要先生改變自己的信仰。我只是希望,你們能動員印度國民參戰(zhàn),站在同盟一邊,一起打敗日本、德國法西斯,這樣,在戰(zhàn)后和平會議上,中國就可提出讓印度出席會議,并共同為爭取印度的獨立自由而努力。若同盟有異議,我保證中國以退出和會表示抗議,并與印度一起采取進一步的一致行動。如果今天你們對這場戰(zhàn)爭再袖手旁觀,或采取中立態(tài)度,那將成為印度解放史乃至人類解放史中的最大缺憾”[10]140。蔣介石希望甘地能動員印度國民站在同盟國一邊,一起打敗法西斯。但令人震驚的是,蔣介石的請求直接被甘地拒絕了。甘地始終認為,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只有通過非暴力抵抗的方式才能最終化解一切矛盾,最終蔣介石和甘地的會面不歡而散。

        于蔣介石來說,似乎更喜歡和尼赫魯打交道。這個也好理解,尼赫魯雖然早期受甘地的提攜,甘地是其精神導師,不過二人間分歧也很明顯:尼赫魯憎惡宗教的無神論;甘地對神靈不可動搖的信仰是其生存的根本支撐;尼赫魯?shù)幕鸨馐顾麖母旧想y以成為一名理想的非暴力戰(zhàn)士,尼赫魯崇尚文學和繪畫,科學和技術,而這些正是甘地所輕視甚至厭惡的,甘地把它們看做是制造人間許多苦難的萬惡之源[1]86。

        圣雄甘地是各種無法理喻的矛盾在印度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的典型代表,甘地內(nèi)心深處是同情中國的,但是卻狂熱地力主中國人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去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然而中國終究不是印度,日本帝國主義也終究不是英帝國主義,以印度人對付英國人的方式去套到中國人對付日本人上,不但不明智而且因為要去反抗英國而不去積極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從這一點上來說,甘地也是非常狹隘的。當然對于一個另類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被稱之為圣雄的人來說,能有如此言論也算是在常理之中,畢竟有不少印度人也難以理解和接受甘地指引給他們的未來之路。

        如果說甘地如此的言論源于其理念與信仰的話,那么對中國的看法最為復雜的、對中印關系影響最大的當屬尼赫魯。因為尼赫魯既不是一位有著浪漫氣息、以拯救世界為己任的詩人與哲人,也不是另類的帶著神性光環(huán)和傳奇色彩的圣人和英雄,他是一個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者。他對印度的現(xiàn)實影響要高于前兩位。尼赫魯?shù)闹袊^更能代表當今印度普遍看法,尼赫魯使中印兩國關系經(jīng)歷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和最壞的時代。

        印度獨立前尼赫魯非常同情中國抗日戰(zhàn)爭,1936年2月尼赫魯曾公開評論日本侵略中國,認為:征服中國并非易事?!⒉徽J為每一個熟悉中國歷史或了解中國和世界現(xiàn)狀的人會相信日本能夠鞏固它在整個中國的統(tǒng)治。對日本來說,中國是一個背不起的巨大包袱。即使日本征服了中國,這個包袱仍然存在,它會耗盡日本的精力,導致其崩潰[11]231。這個論斷類似印度版的“論持久戰(zhàn)”,不僅十分大膽而且非常準確,充分顯示了尼赫魯非同一般的戰(zhàn)略遠見。

        1937年9月26日和1938年1月9日,尼赫魯兩次在印度倡導“中國日”,號召各地群眾舉行游行集會,支持中國抗戰(zhàn)。他在演講中說:“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與印度有著千絲萬縷的友好聯(lián)系,我們要像同志一樣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對他們的危難和痛苦,我們感同身受。未來的命運把我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要與他們榮辱與共?!盵12]66曾有論者指出,中國“在亞洲,最有力的支持來自印度國大黨和印度人民”[13]257。1939年8月23日,尼赫魯開始訪問當時中國戰(zhàn)事非常緊張的陪都重慶,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他的計劃,除在重慶各地參觀訪問外,還準備轉(zhuǎn)往西北各地考察中共及其領導下的各抗日根據(jù)地的斗爭情況。然而因為歐洲爆發(fā)戰(zhàn)爭,印度催促他回國,才未能成行。盡管抗戰(zhàn)時期尼赫魯錯失了與毛澤東謀面的良機,不過二人常有書信往來,尼赫魯還在1946年后的中國內(nèi)戰(zhàn)中采取一種中立的不表態(tài)姿態(tài)。

        新中國成立后,尼赫魯采取了更加務實的態(tài)度,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承認新中國,印度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之外第二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1950年4月印度與中國建交;1954年尼赫魯訪問中國,受到了極其熱烈的歡迎。在聯(lián)合國,印度也是較早積極主張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席位的國家之一。1954年6月,尼赫魯與應邀訪印的周恩來總理一同發(fā)表聲明,公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世界外交史一段佳話。中印兩國關系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了兩國數(shù)千年來交往史上最好的時期,然而令人十分惋惜的是,這個蜜月期非常短暫。

        尼赫魯是一個有著強烈大國夢的現(xiàn)實主義戰(zhàn)略外交家,名噪國際的不結盟運動和萬隆會議,均有印度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積極角色的影子,關于尼赫魯對印度的定位,也正如尼赫魯在其名著《印度的發(fā)現(xiàn)》中表述的那樣:“印度以它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盵6]40作為獨立后印度一國的領袖,尼赫魯所思考的印度絕非僅僅追求在南亞地區(qū)的霸主地位,而是不斷開疆辟土,震懾周邊,他已蛻變成一個標準的民族主義者。即便中印關系最密切的時期,他為外交部門確定的對中國的方針也是“謹慎友好”的方針,因為他感覺到中國的發(fā)展?jié)摿κ菬o限的,他不希望看到中國政治影響的擴大。最明顯的莫過于在對有關西藏的問題上,印度原封不動地把英國駐藏辦事處和原英國人在西藏享有的特權繼承下來。印度宗教封建勢力還支持西藏分裂主義者的活動,至于中印邊界問題,尼赫魯更是妄顧歷史事實,誤判中國定力,輕視中國戰(zhàn)力,執(zhí)意采取最極端的解決方式——戰(zhàn)爭。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雖然不長,但它卻是中印兩大文明古國間的第一次正式軍事沖突,也是地球上兩個超級人口大國間的第一次交鋒,戰(zhàn)爭結果嚴重出乎尼赫魯?shù)南胂螅河≤姂K敗。這不僅給氣焰正盛、不斷北進的印度政府當頭棒喝,更是嚴重影響了中印關系,特別是印度對中國的看法,印度的戰(zhàn)略發(fā)展方向自此更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尼赫魯在印度國內(nèi)的威望也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其印度一代偉人的形象受到重創(chuàng),甚至將其生命帶進了深淵,尼赫魯為其驕傲自大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三、三人中國觀之影響

        綜上所述,囿于國情國勢、政治立場、思想成分、眼界見識,泰戈爾、甘地、尼赫魯對中國特別是現(xiàn)實中國政治的認知和把握,存在著既熟悉又陌生,既同情又嫉忌,既理解又悸動的矛盾心理。他們的中國觀不僅是他們本人對中國的思考,也代表了印度民眾對中國的典型看法,充分折射了現(xiàn)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直觀感受,更深刻影響了中印關系走向。三人的中國觀又以尼赫魯?shù)闹袊^最具一般性。

        近代以來,作為有著悠久燦爛古代文明的中印兩國均遭受了侵略者的凌辱,命運多舛,兩國間曾一度相顧憐憫,互相扶持,但時至今日,印度政府卻依然因循英國人離去時慣用的離間伎倆,印度執(zhí)意堅持地區(qū)霸權的傾向依然存在,印度獨立后在北部邊境半個多世紀的各種行動證明:印度人沿用了英屬印度政府很多的對華政策,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得目前兩國間呈現(xiàn)出來的共同的利益與存有的分歧似乎都很多。也許正如深陷英國人囹圄之際尼赫魯所思考的那樣:“盡管我敵視英帝國主義和所有帝國主義,我還是深愛英國?!盵7]258尼赫魯及其家族時代之后的歷任印度領導人對華關系上依然承襲最具現(xiàn)實色彩和利己主義的方略,他們始終對中印邊界問題、“西藏問題”等心存芥蒂,20世紀60年代的中印邊界沖突印軍的失敗也更是印度政府心理上過不去的坎兒,兩國關系仍呈現(xiàn)出陰晴不定、波譎云詭的狀態(tài),可以預見的是中印兩國間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依然會成為兩國未來關系齟齬的根源。

        歷史證明,印度找到了適合自己國情的發(fā)展道路,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與中國一樣已經(jīng)成長為前景看好的新興市場國家。外交方面,如果論及印度人之于印中關系未來的構想哪一種觀點更具生命力、前瞻性和長遠性,恐怕就要回溯到泰戈爾的中國觀了,有“真正世界公民”之稱的泰戈爾主張東西方思想和諧一致,號召重視國際文化交流,推崇并深信東方人解決問題的哲學和智慧。

        “自開化以來,數(shù)千年至今,國家民族未嘗絕斷,且日日在滋長發(fā)揚之中者,只有吾中國與印度兩個國家民族而已。吾中國民族何以獨能與印度民族生存如是之悠久且其發(fā)揚滋長將無窮期?是必有其獨能悠久生存與發(fā)揚滋長之特殊要素在。此獨能悠久生存與發(fā)揚滋長之特殊要素非他,即其含有殊勝特性之‘文化’是。這種含有殊勝特性之‘文化’,實在是令吾人可以喜慰的,可以歡欣的,又可以興奮的”[4]191。文化的才是長久的。也正如尼赫魯在1944年所言:“中印兩國在隔絕了若干世紀以后,又被一種新奇的厄運所支配。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影響,印度曾經(jīng)在長期中,不得不含辛茹苦,而中國與東印度公司的接觸雖然不多,但也帶來了鴉片和戰(zhàn)爭。世運巨輪,周而復始,印度與中國彼此瞻望著,引起滿懷的憶舊心情。新的香客正越過或飛過兩國分界的高山,帶著歡欣友好的使命,正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持久友誼?!盵6]172

        印度還是要學著回到欣賞、理解和支持兩國關系的曾擁有的美好階段,不忘兩國關系涅槃重生初期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的初心,以寬大的胸襟、博大的智慧,破除傳統(tǒng)冷戰(zhàn)的思維,和平解決所謂的“主權爭端”和“地緣競爭”問題,屏蔽西方世界渲染的“勢力范圍”之爭,摒除惡性的猜疑的競爭關系,以戰(zhàn)略理解和文化溝通為基礎,聚焦發(fā)展合作,相互提攜。只有這樣,兩國崛起之路才會少有掣肘。

        猜你喜歡
        印度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誰遠誰近?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qū)p弱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xiàn)在與未來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
        亚洲成人av大片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亚洲av不卡电影在线网址最新| 免费人妻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极品裸体av在线激情网|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福利| 少妇被搞高潮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亚洲成av人片|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 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广区| 天堂av中文在线官网|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av在线|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аⅴ天堂中文在线网|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 好爽受不了了要高潮了av|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有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av|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无码在线观看123| 国产毛片精品av一区二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少妇被搞高潮在线免费观看| 麻豆资源在线观看视频|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粉嫩人妻91精品视色在线看|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青草热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青青草久热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