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戰(zhàn),趙瑞君,楊 軼
(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4800)
黑龍江省永新金礦是近年來黑龍江省新發(fā)現的中型規(guī)模金礦床。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興蒙造山帶東段,多寶山島弧帶南部;多寶山銅金鉬鎢成礦帶南部。該礦床位于多寶山—爭光銅鉬金礦田的南側。
斷裂構造為本區(qū)的主要控礦構造,按其規(guī)模可分為深大斷裂及控礦斷層。①深大斷裂。礦床位于二連浩特-賀根山-黑河深大斷裂北部,屬于深大斷裂影響區(qū)域。該斷裂控制著本區(qū)地質體分布形式、展布方向,該斷裂構造帶具有漫長而復雜的演化歷史,其剪切活動持續(xù)時間由早石炭世直到早侏羅世[1],使得老地質體的金多次富集,為成礦提供物源和熱源。在該深大斷裂上分布有眾多金礦床,主要有旁開門金銀礦床和三道灣子金礦床,以上礦床屬于典型的淺成低溫型金礦床[2-4];②控礦斷層。礦床西部存在近南北向次一級斷裂構造,為礦液的運移提供重要通道,為本區(qū)的導礦構造。礦床主要位于早石炭世正長花崗巖與早石炭世花崗質糜棱巖的斷層接觸處,該斷層走向北東向,傾向為北西西向,傾角在20°~40°之間,為重要的容礦構造。
該礦床礦體主要位于正長花崗巖與糜棱巖接觸部位的角礫巖體中。角礫巖成分主要為正長花崗巖與糜棱巖,經過后期熱液活動膠結而形成。早白堊世花崗質糜棱巖經過熱動力變質作用致使含金礦液的初步富集,后期在早白堊世光華期火山作用致使礦液的再次富集在構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礦。
普查工作中在Ⅰ號金礦體中采取了一個黃鐵礦化石英巖樣品,經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測定,其K-Ar法同位素年齡為102.7±4.6Ma[5],與下白堊統(tǒng)光華組流紋巖的K-Ar法同位素年齡(112.0±1.0Ma)比較接近,顯示成礦作用發(fā)生于早白堊世。
永新金礦開始發(fā)現于2009年,被認為是與韌性剪切帶有關的糜棱巖型金礦床。但是隨著后續(xù)勘查及大量的測試數據顯示,認為該礦床為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主要依據如下:
(1)成礦地域。根據成礦地質背景劃分,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主要形成于島弧巖漿弧、弧后張裂帶或者島弧地殼的淺部,只有少數礦床形成在洋殼之上[6],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集中區(qū)主要以大規(guī)模地殼運動、火山活動、酸性淺成侵入作用為特征,即可以是島弧環(huán)境,也可以使陸緣巖漿弧環(huán)境[7,8],永新金礦北部發(fā)育的光華期火山巖為亞堿性系列-鈣堿性亞系,甘河期火山巖主要為亞堿性系列-鈣堿性亞系、高鉀巖系有向堿性系列過渡的趨勢。光華組流紋巖和甘河組玄武巖類構成雙峰式火山巖組合。這些特征表明區(qū)域上發(fā)育的早白堊世火山巖其形成的動力學環(huán)境為拉張,而且殼幔巖漿構造作用強烈。這應該是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擠壓,后期加厚的地殼和上地幔發(fā)生拆沉作用,巖石圈減薄,地幔物質上涌。使拆沉的上地幔和地殼物質發(fā)生了熔融所致。永新金礦處于古亞洲和環(huán)太平洋成礦帶共同影響部位,處于火山斷陷盆地邊緣,礦床中見有大量的光華期后閃長玢巖及花崗巖斑巖等次火山巖,所以永新金礦處于有利的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的構造位置。
(2)構造分析。很多礦床研究表明,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的導礦構造一般為切殼的深大斷裂。這種斷裂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巖漿熱源侵位以及后期的熱液活動。隨著成礦物質的沿深大斷裂上移,在后期有利的深大斷裂有關的次一級構造中形成工業(yè)礦體。永新金礦緊鄰嫩江-黑河深大斷裂,屬于深大斷裂影響范圍,而且礦床位于深大斷裂次一級的北東向、南北向斷裂的交匯部位。這種構造是有利的淺成低溫熱液金礦的就位位置。
(3)成礦時間。黑龍江省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及與礦床關系密切的火山—次火山巖體的年齡多數集中在78.8Ma~122Ma,主要集中在100Ma~118Ma,即成礦時代多在早白堊世,同時也反映黑龍江省金礦床的成礦作用與中生代的火山作用為同一地質事件。黑龍江省早白堊世隨著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加厚的巖石圈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拆沉,并發(fā)生巖石圈的伸展和減薄,引發(fā)深部物質上涌,使得上部的巖石圈物質發(fā)生部分熔融,產生大量的巖漿活動,伴隨這巖漿活動產生大規(guī)模的流體,并爆發(fā)式的產生大量的金礦床。在該體制下形成東安、三道灣子、上馬場等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成礦作用最強。永新金礦成礦時代,成礦時間與黑龍江省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主成礦時代一致。
(4)礦石的結構構造。低硫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礦石的典型組構常常發(fā)為梳狀、膠狀條帶、殼狀等構造、交代組構和大量角礫化構造,并具有脈狀構造特征。
該礦床具有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所具有的結構構造,低硫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的結構構造,礦石結構構造主要為碎裂結構、交代結構、角礫狀構造、局部網脈、晶洞構造,疏狀構造,說明礦石在開放空間由充填作用形成。與我國的淺成熱液金礦床形成于拉張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中相吻合。
(5)礦石及圍巖蝕變礦化。該礦床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等。礦體上盤的閃長玢巖中發(fā)育泥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下盤發(fā)育明顯的青盤巖化、赤鐵礦化等蝕變,符合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蝕變特征。
綜上所述,永新金礦屬于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再細一級劃分屬于低硫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
[1]汪巖,楊曉平,那福超等.嫩江-黑河構造帶中花崗質糜棱巖的確定及地質意義[J].地質與資源,2013,22(6):452-459.
[2]張志國,胡軍海,劉濤.大興安嶺中段旁開門金銀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黃金科學技術,2008,16(1):43-47.
[3]劉寶山,呂軍.黑河市三道灣子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和成因探討[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6,30(4):481-485.
[4]呂軍,岳邦江,王建民,等.黑河市三道灣子金礦床特征及找礦標志[J].地質與資源,2005,14(4):256-264.
[5]曲暉、趙忠海、李成祿等.黑龍江省永新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地質與資源.2014.
[6]Sillitoe R H.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gold an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1997.44.
[7]Hedenquist J W.ARRIBAS R A,GONZALEZ U E,Exploration for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J].Reviews in Economic Geology,2000.13.
[8]應漢龍等.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的全球背景.貴金屬地質.1999.8(4):2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