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均
(渠縣巖峰鎮(zhèn)農技站,四川 渠縣 635200)
水稻螟蟲可分為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縱卷葉螟3種。螟蟲一生可分為成蟲、卵、幼蟲和蛹四個階段,只有處于幼蟲階段的螟蟲才可以蛀食稻莖。二化螟幼蟲的身體淡褐色,在背部還有五條呈紫褐色的縱線。三化螟蟲幼蟲是黃白色或淡黃色的,背部中央有一條呈綠色的縱線。螟蟲幼蟲會在苗期和分蘗期蛀食稻莖,使之成為枯心苗,還可蛀入葉鞘,這時被害處會呈現出黃褐色的條斑,這就形成了枯鞘,影響水稻產量。同樣屬于水稻螟蟲的稻縱卷葉螟幼蟲在稍大時便會開始在水稻的新葉中吐絲,將葉片兩邊卷成管狀的蟲苞,蟲子會躲在里面食取葉肉以及葉肉的表皮,嚴重時會使只剩下透明發(fā)白的表皮,全葉枯死。
稻薊馬長得很小,成蟲呈黑褐色,有翅膀爬行速度得很快,一生可分為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稻薊馬的若蟲和成蟲長得極為相似,都是淡黃色的,沒有翅膀,經常卷在稻葉的尖端部位,以刺吸稻葉的汁液。為稻薊馬蟲害的稻葉會因失水而卷曲,稻苗落黃,稻葉上還會出現星星點點的白斑,心葉也會發(fā)生萎縮現象,遠看像火燒一樣。
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它的分布率極廣,危害極大,經常會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水稻減產,還會對稻米的品質產生不良影響。稻瘟病可以發(fā)生在水稻的整個發(fā)育期間,按照發(fā)生的部位及癥狀可以將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葉節(jié)瘟、節(jié)瘟、穗莖瘟以及谷粒瘟。苗瘟是由病種子引起的,一般發(fā)生在秧苗的三葉期前,雖然沒有明顯的病斑,卻會使秧苗變黃褐色枯死。葉瘟是發(fā)生在稻葉上的,隨著氣候條件以及水稻的抗病性表現為急性型、慢性型、褐點型和白點型。葉節(jié)瘟則為葉耳、葉舌、葉環(huán)發(fā)病。穗莖瘟發(fā)生在穗莖、穗軸和枝梗上,產生的病斑最開始是水漬狀的淡褐色小點,后期會圍著穗莖發(fā)展,病部是褐色或者墨綠色的,早期開始的穗莖瘟會形成白穗,后期的穗莖瘟則會使水稻的顆粒不飽滿。谷粒瘟發(fā)生在谷殼和護穎上的,會出現褐色的橢圓形斑點,會使水稻顆粒不爆滿,還會使米質發(fā)黑。
長期以來,渠縣的水稻種植戶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水稻病蟲害的理解并不到位,在防治病蟲害時做得十分片面。病害對水稻的危害主要在前期,防治效果并不明顯,而后期的蟲害對水稻的危害卻十分明顯,這就導致農戶注重于在后期防治蟲害,常常會忽略在水稻種植對病害進行防治,進而造成了大量經濟損失。
在種植前,可選取抗病、抗蟲能力強的水稻種子。在生產方面,農戶可選取葉窄、質硬、多葉毛的優(yōu)良種子,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害蟲數量。一般情況下,選取有抗性的種子對稻瘟病和枯葉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水稻種植前還可以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一般選用浸種靈,可以預防細菌性條斑病、惡苗病等。
農戶可通過合理用藥對水稻的病蟲害展開防治工作。比如防止稻瘟病,可將種子放在一定比例調成的三環(huán)唑溶液中浸泡24 h,一般是1 kg種子用3 g 20%三環(huán)唑,還可對水稻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進行噴灑。在防治水稻螟蟲方面,可以用13.5%的鉆心炮乳油1350 mL/hm2雷鉆乳油1350 mL/hm2,或用13.5%決牛乳油750 mL/hm2對水稻開展噴霧。對稻縱卷葉蟲應在幼蟲盛卵期進行藥物防治,可用殺蟲雙、殺蟲單等藥物,殺蟲雙也可用于防治鉆心蟲。由于稻薊馬長的小,不易被發(fā)現,所以會造成比較重的危害,因此,要把稻薊馬在幼蟲時期消滅。要在每畝地用40%樂果乳劑1500~2000倍液,對秧田和大田施藥過后要保持水層。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水稻種植的重中之重,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才能夠提高水稻種植業(yè)的產量和質量。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貫穿水稻種植的全過程,要在種植前對種子進行處理,還要合理的利用藥物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