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花
摘 要:我國是全球范圍內馬鈴薯產量最高的國家,隨著國家農業(yè)生產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馬鈴薯的產量及質量越來越關注。本文主要從地塊的擇選、品種的選擇、切塊處理、催芽以及中耕、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針對馬鈴薯起壟高產栽培技術實施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馬鈴薯;起壟高產;栽培技術;播種;施肥
右玉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原的東北端,地形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風大沙多,氣候干旱,土地貧瘠,年平均氣溫3.7℃,無霜期平均為104天,年平均降水量449毫米左右,年蒸發(fā)量1743.5毫米以上,形成了以馬鈴薯、燕麥、豌豆、蕎等麥小雜糧為主的種植格局。晉北高寒區(qū)的傳統(tǒng)種植存在投入少、產出少、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低等諸多缺點,馬鈴薯起壟栽培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這些缺點,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種植產量及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所以,針對馬鈴薯起壟高產栽培技術實施深入分析十分具有必要性。
一、地塊擇選
馬鈴薯種植區(qū)域應選擇地勢較為平坦、土質較為疏松的地塊,且應確保相應區(qū)域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適宜,病蟲害產生的幾率較低。同時,還需要重視不應對馬鈴薯實施連作操作,不僅有助于降低各種病蟲害出現(xiàn)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提升馬鈴薯的整體質量以及產量。此外,也選擇水利條件較好、無污染且有害雜質較少的地塊,有助于確保后期馬鈴薯種植的質量。
二、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分析
1.耕地整地、 科學施肥
對秋耕地的整地工作在4月20日前完成,對春耕地進行了邊耕、邊施肥、邊耙耕;4米寬的幅度內,左右高差不超過3公分,1500畝基地深耕達到了40公分以上。種植馬鈴薯通常應用農家肥,在具體進行施肥的過程中,應注重對氮磷鉀等化肥實施科學調配。其中,馬鈴薯對鉀肥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在施肥中,最好可以依照1:1.85:2.1的比例,對磷、氮、鉀肥進行調配。同時,馬鈴薯對銨態(tài)氮以及硫等的需求量也相對較大,因此,在具體種植馬鈴薯時,也應對馬鈴薯的此特點加以充分考量。據(jù)有關試驗表明,平均加施2斤硫酸鉀肥,可多收獲馬鈴薯200到300斤左右。按照測土配方施肥,每畝施基肥(三元復合肥)50公斤、二銨15公斤,施肥做到均勻一致,不重施、不漏施。
2.品種選擇、切塊及催芽
品種選擇操作的質量對后期馬鈴薯是否可以健康的生長發(fā)育存在較大影響,倘若無法選擇和種植適宜、優(yōu)良的品種,則無法實現(xiàn)高質、高產的目標。應選擇無病蟲害、表皮光滑的薯塊,將存在腐爛以及病蟲害等問題的薯塊全部挑出。同時,可將選種和脫毒技術加以有效結合,有助于提升馬鈴薯的產量以及質量。實施切塊操作的主要目的為減少種薯的應用數(shù)量,打破休眠。實施合理的切塊操作有助于促進種薯的新陳代謝,加快其發(fā)芽速度。
現(xiàn)如今,應用較為廣泛的催芽方式為小整薯催芽。在具體實施催芽操作時,應注意需要至少提前15到20天左右實施整薯催芽操作,并應擇選濃度為10到20mg/L的赤霉素對所應用的種子實施約為10min的浸泡操作,隨后將種子撈出瀝干,置于沙床上進行催芽。為了降低爛薯問題出現(xiàn)的可能性,還可以利用多菌靈噴劑實施處理??偠灾诰唧w實施播種操作以前,進行高質量的催芽操作,有有助于提升馬鈴薯幼苗和植株的質量,促使其更好的生長以及發(fā)育,進而為農民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3.起垅播種、等行距密植:使用1240A馬鈴薯播種機起垅播種,播深是大粒8公分、小粒6公分。行距90公分,株距12公分,每畝6000株,且大小薯分開種。
4.適時中耕、適時澆水:第一次中耕,深度3-5cm,第二次適當深一些,二次中耕主要可消滅部分雜草,但培:土不超過3cm,中耕前噴灌每畝撒磷二銨15公斤,三元復合肥30公斤。播后10天左右澆第一水,土壤含水量達16%即可(不超過二十五公分),現(xiàn)蕾后不停水,砂土地快慢結合,慢澆一次,快澆一次,粘土地不易澆透,快澆效果不好,要一直慢澆。商品薯收獲前一周停水。
5.病蟲害防治
晉北地區(qū)對馬鈴薯產量及質量存在較大影響的病害為晚疫病。因此,種植馬鈴薯的農戶可以于6月的中下旬左右,利用濃度為25%的阿米西達500到800倍液,對馬鈴薯植株實施噴灑操作。以7到10d為單位,平均一公頃噴灑3斤的瑞青霉、克露對水3000倍噴霧,并連續(xù)噴灑5到6次左右。
就病毒病而言,可對馬鈴薯造成較大影響的病毒病主要有卷葉病、皺縮花葉病以及普通花葉病等。想要大幅度降低馬鈴薯患各種病毒病的幾率,理應注重擇選以及應用多種針對性以及實效性較高的預防手段,例如擇選抗病品種、優(yōu)化栽培技術,阻斷各種傳染源頭,利用藥劑對蚜蟲實施防治等,即應用2%的菌克毒克300倍液對馬鈴薯植株實施噴灑操作,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在利用藥劑實施除草操作的過程中,應依照四區(qū)輪作的原則。于馬鈴薯出苗以前施用72%的異丙草胺木100到200ml、70%的嗪草酮20到40g;于馬鈴薯出苗后,即草齡期為3到5葉齡時,施用15%的穩(wěn)殺得乳油畝50到65ml。
6.定量追肥:適時殺秧及機械收獲:追肥提倡早追、少量、多次。第一次追肥,出苗后10天左右,以后每隔7天追一次,到收獲共計追肥7次(但也要看植株長勢情況,調整次數(shù)和用料肥量)。從種到收總追肥用量:尿素15公斤,復合肥10公斤,鉀肥10公斤。
藥劑殺秧在收獲前10天進行;機械殺秧要掌握適度,不可損傷土豆,也應在收獲10天前殺秧,地上留茬3-5cm為宜。當大部分莖葉由綠變黃,枯萎就要及時收獲,趕早不趕遲。于10月8日完成收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深入研究以及分析高產栽培技術,不僅有助于可以提高我國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也有利于優(yōu)化我國農業(yè)結構,提高農業(yè)發(fā)展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尹自友,舒樹文,楊恩學.薯片加工專用馬鈴薯新品種“云薯304”冬季(小春)高產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yè)科技,2018(04):44-46.
[2]李強. 西北地區(qū)馬鈴薯產量—氣候變化關系分析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