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梅
在一次講座報告中,我聽到做講座的老師說“教師也要嘗試充當一名出色的推銷員”。乍一聽,我不以為然。但在觀摩一次教研活動時,我發(fā)現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把知識強塞給學生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推銷員”之說不無道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一名教師,教學中也可以借鑒推銷員的推銷策略,幫助學生順利地掌握知識并將其內化。我在教學中也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教學為例介紹具體做法。
首先,恰到好處地向“顧客”展示自己“產品”的優(yōu)越性,即向學生展示用方程解決問題的簡便之處。教師要恰到好處地向學生呈現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優(yōu)勢,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因此我選了“雞兔同籠”問題作為新課的導入,先出示題目:在一個裝有雞和兔的籠子里,數頭共有19個,數腳共有50只。求雞和兔各有多少只。然后讓學生嘗試解答。我巡視全場時,發(fā)現有一半的學生無法動筆。3分鐘后學生匯報時,參加了奧數培訓的孩子嘗試用假設法解題,解答如下:
解法1:假設全部為雞,則兔有(50-19×2)÷4=3(只),雞有19-3=16(只);
解法2:假設全部為兔,則雞有(50-19×2)÷2=6(只),兔有19-6=13(只)。
這兩種解法顯然都不正確。正當學生一個個被打擊得像霜打的茄子時,我向學生推薦用方程解決問題,即設兔有x只,則雞有(19-x)只,由題意列出方程4x+(19-x)×2=50。不到1分鐘學生就輕輕松松地得到雞有13只、兔有6只的正確答案。此時學生個個臉上都笑開了花,真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成就感,由此學生學習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興趣倍增。
其次,準確無誤地向“顧客”介紹自己“產品”的操作性能,即教師要想辦法幫助學生區(qū)分什么情況下用方程解決問題比較簡捷,什么情況下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更簡便。其實,對一個數學問題,是選擇用方程解還是用算術方法解,主要取決于題目中的標準量的邏輯性質。如果標準量為已知數,即此題在邏輯上屬于正向思維題,則用算術方法解答比較簡便;相反,如果標準量為未知,即此題在邏輯上屬于逆向思維題,則用方程解答更好,學生也更容易理解。例如:飼養(yǎng)小組養(yǎng)雞100只,養(yǎng)的鴨是雞的5倍少10只,養(yǎng)的鴨有多少只?不難看出,此題中的標準量———“雞的數量”已經直接告知,是100只,所以就用學生都熟悉的算術方法解答:5×100-10=490(只)。但是如果標準量的邏輯性質變了,則解題方法也需靈活改變。例如:飼養(yǎng)小組養(yǎng)雞100只,比鴨的5倍少10只,養(yǎng)的鴨有多少只?此時,學生通常會習慣性地采用算術方法,錯誤地列式為100×5-10=490(只)。面對這種逆向思維的題,如果一味地強調學生用算術方法解答,顯然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行不通的,教學效果只會事倍功半,倒不如引導學生分析此題的特點,再選擇合適的解題方法。題中的標準量———“鴨的數量”沒有直接告知,此題在邏輯上屬于逆向思維題。如果我們用方程解答,就可以把這類逆向思維題轉化成簡單的正向思維題,因此它更適合用方程解答:設鴨有x只,則5x-10=100。最后學生輕輕松松地得出正確答案:鴨有22只。這樣一來,學生解題時不再盲目地選擇某種方法,而是根據題目中標準量的邏輯性質,靈活而準確地選擇解題方法。
最后,用心地教會“顧客”如何得心應手地使用自己的“產品”,即教師在引導學生用方程解決問題時,可以借用小點子幫助學生又快又準地解決問題。
點子一:引導學生根據中心條件寫出等量關系式。例如:小紅的郵票比小明多116張,比小明的3倍多8張,兩人各有郵票多少張?此題有兩個中心條件,因此可任選一個寫出等量關系式,即根據第一個中心條件可寫出等量關系式:小紅的郵票數-小明的郵票數=116;或根據第二個中心條件可寫出等量關系式:小紅的郵票數-小明的郵票數×3=8。顯而易見,列出了等量關系式,也就不難列出方程順利解題了。因此,根據中心條件寫出等量關系式是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
點子二:引導學生事半功倍地用方程解決含有兩個未知量的問題。例如:公雞和母雞共有400只,母雞比公雞的7倍少80只,兩種雞各有多少只?很顯然,此題中公雞和母雞的數量都是未知的,又限于小學階段只考慮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于是我們只能選其中任意一個作為未知數,另一個則用含有這個未知數的式子表示。課堂上,我發(fā)現,但凡選擇設母雞的只數為未知數的學生,在表示公雞的只數時感到十分費力,甚至出現錯誤。此時我引導學生優(yōu)先設標準量即公雞的只數為未知數x,這樣被比較的量(即母雞的只數)學生一下子就用式子7x-80表示出來。有了這些成功的經驗,學生都能夠熟練而準確地用方程方法解決問題。
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很多事理是相通的。只要我們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可借它山之石來“攻玉”。而我當“推銷員”的經歷,也正是借石攻玉的嘗試,但我堅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教學改革的探索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子弟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