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lián)合水泥集團南陽分公司 黃元太
我們家老房子的“斜扒”是竹子做的。小時候,由于冬天冷,經(jīng)常在家里生火取暖,長時間的煙熏,使斜扒自然形成一層“保護膜”,從未被蟲害侵蝕過。雖已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卻至今完好,一次也沒有修繕過,也不漏雨。
這要得益于老家的一大片竹林,竹子遮陽避日,枝葉繁茂,祖父蓋這座房子的時候,竹子幾乎漫山遍野,蓋房子自然就成了首選。記得小時候,竹子是我們生產(chǎn)隊副業(yè)收入的主要來源。快要到年關的時候,父親會帶上大哥、二哥他們參加生產(chǎn)隊組織的“副業(yè)隊”,把長成“碗口粗”的成年竹子砍下來,成捆成捆地運到50里外的集市上買,作為我們隊里的主要收入來源,給社員們“分紅”。誰知好景不長,沒過幾年,不知何故竹林敗了,現(xiàn)在只剩下一小片竹林,竹竿也沒有以前那樣粗壯。
我們村子有一位篾匠,他在鎮(zhèn)上的玉器廠上班,休假回來時,便立刻成了“香餑餑”,家家戶戶爭相叫他去家里吃飯,目的是想讓他給自己家編筐子、編籃子、編涼席,或是編竹床、捏簍子、捏椅子等。那時候,在我們家鄉(xiāng),除了水桶不是竹子做的,其它家具基本都是竹子做的。
他的手工活非常嫻熟,從把竹子截成小節(jié),到破篾,再到編制,大半天的功夫就會完活。在編筐的時候,首先把砍回來的竹子,去掉竹枝和頭尾,再根據(jù)需要鋸成一丈左右長度的竹材。鋸好后還要劈開,一般一根竹材劈成四等份或八等份,根據(jù)竹子大小和不同用途來確定。其次,把劈成兩指寬左右的篾片,刮去竹青,去除竹節(jié),再破去內(nèi)壁表層。一般一瓣篾材能破出一毫米左右的篾片四條左右。再將這些篾條一橫一橫地編織起來,筐的大體形狀就出來了。第三,編織好的竹筐需要用筋條來支撐定型,在需要彎折的地方削去內(nèi)壁,再彎折成90度,用火烤熱,冷卻后就能定型。第四,把這些定好型的筋條安裝到編好的竹筐上,再收好筐口,一個竹筐就做好啦。俗話說得好,編筐捏簍,貴在收口。這收口很關鍵,如果功夫不到家,編好的筐子就會散架,導致前功盡棄。
他待人非常和善,由于我跟他的孩子是小學同學的緣故,從鎮(zhèn)上回來時常帶些糖果給我吃。他在做篾活時,我和小朋友常常圍在他的身邊,一邊看他編,一邊聽他講外邊的故事。那時,在我的心里,他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打內(nèi)心里羨慕他,并暗暗發(fā)誓將來一定要把他的手藝學到手。后來上了大學,最終成了遺憾。而現(xiàn)在手提袋、塑料袋到處都是,“篾匠”這個工種慢慢地走進了歷史。每每想起來,還真有點惋惜!
在這片竹林里,留下了我童年的美好時光。春天里,我們?nèi)ゲ蓜偝龅拇汗S,回家打個雞蛋,那種鮮美沒齒難忘;初夏時節(jié),竹筍長成了青竹,外面的竹套被我們撿回家,母親用開水煮了以后撕開,用來扎粽子;炎炎夏日,我們在涼風習習的竹林里,用手抓著兩根竹子比賽翻跟頭,看誰翻得多;秋天來了,搖動的竹葉像南飛的燕尾,給人無限暢想;冬天的竹林顯得更加莊重,某個下雪的冬日,她會被壓彎了腰,但絕不會壓趴下。
近幾年,由于農(nóng)民工逐漸進城,有的已經(jīng)在城鎮(zhèn)定居,山區(qū)的植被正在逐漸恢復,竹子由于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繁殖快,昔日的漫山遍野的翠綠又回來了。上個月回老家,看到80歲的老父親在我們的房前屋后移栽竹子。以前,我們家的屋后有個小竹園,由于父親嫌后院小,把房子后的位置又擴展了2米,小竹園就變小啦?,F(xiàn)在父親移植竹子,莫非受了“竹子護宅”的影響,想讓我們家的老房子更加“基業(yè)長青”?
想起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我上班的公司,在廠區(qū)公廁的四周,在宿舍樓的后面,幾年前移栽的竹子已經(jīng)開始慢慢地鋪展開來。由于企業(yè)高度重視文化培育,而竹子以虛心進取、高風亮節(jié)、樂于奉獻的美德,與企業(yè)文化達到了某種完美的契合,給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且因為竹的自然天性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修竹千竿,情牽歷代詩人,丹管一枝,寫盡人間春色。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華夏民族多年來形成“高風亮節(jié)、不屈不撓、蓬勃向上、無私奉獻”的竹子精神,必將激勵著華夏兒女在這個奮發(fā)有為的新時代,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譜寫出更加壯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