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何裕民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以心理教育實驗方式證明,自我激勵或他人期盼,可調(diào)動當事人內(nèi)在相應機能。一旦人對自己(或別人對他)有一個期盼時,就會按照那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去成為自己或他人所希望的那樣。
有一位老太太讓我很感慨。她患黑色素瘤,已出現(xiàn)轉(zhuǎn)移,還有乳腺癌。來我處就診時,老太太既不能開刀,也不能做放化療。我只能嘗試先用中藥控制乳腺癌,再做全身調(diào)理。
老太太有個愿望,想讓美國的孫子回來看她。我讓她的子女轉(zhuǎn)告她,她一定能見到孫子。老太太就天天盼望孫子,后來孫子來了,還說明年夏天帶女友回來,希望她等著。當年冬天,我再次見到老太太時,她的情況明顯好轉(zhuǎn),乳腺腫塊有所消減,黑色素瘤也沒再發(fā)展。
此后幾年,我和她的子女就用這種方式,每年給她建立新的希望,并進行治療,讓老人一直生活在企盼當中。
心身醫(yī)學中有一個理論:希望是生命的最后通路。有希望,才能有康復的信念。其實,臨床上很多人的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失望或絕望。從“期盼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出啟示:肯定、贊美和積極期待,常常能改變個人行為、思想及心身狀態(tài),激發(fā)康復潛能。這是積極心理學、幸福心理學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