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芳
舞龍運動具有原始的、神秘色彩的、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征。隨著中國社會越來越社區(qū)化,中國越來越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繼承,在傳統(tǒng)文化中武術和舞龍運動是帶著濃厚的中國特色的運動,舞龍運動雖然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見,但是大家現(xiàn)在對于舞龍運動并沒有很多了解還停留在古代祭祀或喜慶時才出現(xiàn)的運動,并沒有認識到舞龍運動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多種功能,為了讓大家認識不一樣的舞龍運動,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舞龍運動的本質——舞龍運動精神。
2.1.1 “龍”的出現(xiàn)
在每個古老的民族部落都有關于萬物創(chuàng)生的神話,其中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中的盤古開天辟地,其盤古為盤古龍尾巴一甩,上去的成為天,落下的是為地,龍的身體化成萬座山峰,血液變成江湖河海,頭發(fā)成為森林。兩眼亮晶晶,飛到天上成為日與月照萬民;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在先秦的青銅禮器中、在《說文解字》中和在八十年代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fā)現(xiàn)六千年前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圖案中等發(fā)現(xiàn)和解釋中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龍的形象是華夏子民虛構的一種神奇的動物,它的形象征收了許多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組成,是人們以是古代眾多氏族間不斷兼并與融合中形成的一種綜合圖騰——以蛇為主體,集合狗腳、馬頭、鹿角、羊須和魚鱗于一體的神獸,是中國四靈龍、鳳、顧麟、龜之首,古人對之敬畏萬分。
2.1.2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出現(xiàn)和敬畏精神
當龍出現(xiàn)以后,在商代人們對因為龍的信仰和敬畏演進舞龍運動。商代是舞龍運動表演的最早時期,當時的舞龍運動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祈龍求雨,因為當時中國是農業(yè)大國,想要國泰民安就必須要風調雨順,而龍的象征意義就是掌管雨水的神。所以當時舞龍運動精神的追求是敬畏的精神。在商代時期舞龍運動精神的追求為往后舞龍運動的發(fā)展和演變做出了扎實的根基。
2.1.3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顯性變化
在商代舞龍運動的出現(xiàn)之后,在秦朝,秦始皇自稱為祖龍,這個時期龍象征這威權顯赫的帝王之像已經初見倪端了,舞龍運動還經歷了秦朝的洗禮。舞龍運動精神追求已經開始轉變,不只是單純的敬畏和信仰了。隨著中國古代的漢代出現(xiàn)了形式比較完整的舞龍形象除去求雨之外,漢代的龍舞還廣泛盛行于“百戲”中,其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漢代的“魚龍”之戲,自漢代起,舞龍運動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逐漸演繹成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舞龍運動成為了一中娛樂活動。
2.1.4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繁榮期”
經過魏晉時期的發(fā)展,舞龍運動到唐宋時達到了高潮。一方面,舞龍運動仍然與祈雨有關,每逢天旱,朝野都會采用舞龍的方式祈求上蒼拋灑甘露。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奉和圣制燭龍齋祭》和李約的《觀祈雨》就分別描繪了這一盛況。李約詩中“簫管迎龍水廟前”句,說明舞龍不再是漢代“百戲”中的一種,而是發(fā)展成了一種具有獨立表現(xiàn)性質的龍舞。唐宋后,舞龍表演逐漸脫離了“祭祀求雨”的意味,而演變成民間一種重要的節(jié)日娛樂狂歡動。早清時,舞龍表演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舞龍運動精神是跟隨這時代人們主流的精神而形成的,唐朝盛世,沒有大面積的天災人禍所以當時人們生活幸福,和樂融融所以人們的精神追求也是不在是衣食住行的基本層面了,而是上升到滿足自我精神層面上了。
2.1.5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沒落期”
在清朝在皇權機制到達了巔峰之期,舞龍運動逐漸走向落寞,雖然清代剛開始時舞龍運動的水平相當?shù)母叱?,但是隨著清代成立的越久越穩(wěn)定,清代的皇權機制越集中。在清朝龍代表著真命天子并且皇權的高度集中時,真命天子代表著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因此清朝舞龍運動從廣泛普及全國各地到只是出現(xiàn)在皇族或者重大的祭天活動的原因在于一是晚清掌政者實者為慈禧太后,二是加上兩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務運動和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因此舞龍運動精神追求從娛人到停滯在祭祀以及至高無上的圖騰信仰。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娛樂性的普及是從唐朝開始的,各種喜慶的節(jié)日舞龍運動都會參與其中。這一種精神追求已經變成顯性的。舞龍運動精神在追求娛樂性的同時還追求健身競技的功能,因為舞龍運動不僅僅靠團隊協(xié)作就可以舞號的,還需要每個人的體能、競技能力、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相互平衡才可以把舞龍運動做好,所以舞龍運動精神追求健身競技功能。
舞龍運動精神從時間的角度去看,舞龍運動精神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歷史性決定了舞龍運動精神既具有中華民族特色、也具有體育特色,時代性決定了舞龍運動精神有一定的不變性與穩(wěn)定性。所以從古至今的舞龍運動精神追求都具有信仰功能,只是現(xiàn)在這一功能不是那么顯著。例如:龍?zhí)ь^,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名曰“龍頭節(jié)”。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大家小戶使耕牛?!贝藭r,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jié)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jié)的歷史傳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褒堫^節(jié)”,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jié)”流傳至今。
3.3.1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民族的記憶
在現(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中舞龍運動精神追求不僅僅是健身娛樂還是民族的記憶。例如:狹義中的舞麻龍和舞龍頭和燒火龍等舞龍運動分別是福建畬族和四川濟州龍深一帶羌族人民之中祭祖的一項儀式,在這兩種運動中就可以明顯的體現(xiàn)出,舞龍運動的精神追求—民族的記憶。因為在資料查找中表明這兩項舞龍運動在這民族中源遠流長,自從舞龍運動精神追求出現(xiàn)了祭祀這一意義,在這兩個民族的祭祀中都會出現(xiàn)舞龍運動,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祭祀精神成為了這兩個民族的記憶了。除了這兩個民族的祭祀活動中能體現(xiàn)出來。在廣義上舞龍運動精神追求—民族的記憶,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這一民族的記憶。舞龍運動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是一顆不可磨滅的星,是中華民族的記憶。
3.3.2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地區(qū)文化名片
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是在一種地區(qū)文化名片。例如:舞香火龍在汝城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鬧元宵傳統(tǒng)活動,全縣23個鄉(xiāng)鎮(zhèn)309個村在每年的元宵節(jié)前后都會舞香火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舞香火龍,就是湖南汝城的地區(qū)文化名片。還有百葉龍也是浙江省長興縣的地區(qū)名片。百葉龍在2006年2月申報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百葉龍被批準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舞龍運動精神追求的最大的目標是成為中華民族這一地區(qū)的文化民名片,舞龍運動是一種中國民俗運動,伴隨著在我國的歷史長流一直流傳至今并且在適應不同時代。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的文化從古延綿至今,舞龍習俗世代相傳,龍的精神蘊寓其中。只要中國人還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一天,那么,龍的文化一天不會斷流,舞龍習俗一天不會失傳。其舞龍運動精神也會保留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上吸收容納等多優(yōu)秀的精神文明,為促進民族精神而繼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