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設計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地震預警監(jiān)測鐵路局中心系統,接收鐵路沿線監(jiān)測臺站信息,接入國家地震臺網信息,進行地震數據收集、分析及處理、生成、傳輸,并發(fā)布地震緊急處置信息,實現高速鐵路地震信息的集中分析與處置。通過GPRS向車載地震裝置發(fā)送緊急處置信息,通過監(jiān)控單元向牽引供電系統、列控系統發(fā)送緊急處置信息,并向受影響的相鄰鐵路局中心系統發(fā)送緊急處置信息,使運行的列車采取限速或停車措施。項目技術創(chuàng)新點包括:(1)首次提出與國家臺網中心地震預警系統以及相鄰鐵路局的互聯互通,沿線、鄰線地震預警臺站、跨局地震預警臺站和國家臺網中心地震預警數據協同處理的一體化技術方案;(2)首次實現了向車載緊急處置裝置、列控系統、牽引變電系統以及調度系統自動發(fā)布緊急處置信息,極大地縮短了地震處置時間;(3)首次采用基于P波、S波以及國家地震臺網的預警信息3種方式做出異地預警,有效實現對地震影響范圍內列車的安全防護。系統先后在福廈線進行了1次、成灌線進行了9次、大西線進行了20次地震預警系統的綜合試驗以及在大西線進行了4次全系統控車試驗。項目成果于2017年3月正式試用于太原鐵路局,并于2017年底進行示范工程建設,2018年進行全國范圍推廣。此外,路局中心系統已確定作為印尼高鐵的標配系統,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地震預警監(jiān)測系統“走出去”提供了有力保障。項目于2016年3月通過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管理部和中國地震局科技司共同組織的技術評審。
雙模列尾系統主要由安裝在機車上的雙模列尾機車臺、掛接在貨物列車尾部車輛的雙模列尾主機以及地面配套檢測設備組成。雙模列尾機車臺和列尾主機之間采用GSM-R和400 MHz數字2種方式進行無線通信,司機能通過雙模列尾系統
實現尾部風壓查詢、列尾排風制動等功能,對于保障貨物列車運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技術創(chuàng)新點包括:(1)雙模列尾機車臺采用GSM-R和400 MHz數字方式傳輸列尾信息,2種方式互為補充,使列尾通信可靠性大為提升,有效保障列車運行安全;(2)雙模列尾機車臺通過GSM-R網絡傳輸列尾信息,與雙模列尾主機進行無線通信不受距離限制,不再需要傳統的列尾中繼器進行轉發(fā),降低了作業(yè)人員勞動強度,節(jié)省了中繼器采購費用,經濟效益良好。雙模列尾機車臺、車載無線通信設備出入庫檢測臺和數據采集器于2016年7月通過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組織的試用評審后,在呼和浩特鐵路局張?zhí)凭€投入試用。
為適應國家政策變化,滿足客運價格管理需求,制定客運價格管理應用總體方案,總體方案對客運價格維護、價格決策等業(yè)務進行了詳細的需求分析,確定了系統架構、應用功能、網絡安全、設備配置、實施方案等內容。技術創(chuàng)新點包括:(1)基于B/S模式開發(fā)。首次在客票系統核心管理應用上運用JavaEE架構,以B/S方式實現業(yè)務功能,整體劃分為資源層、服務層和表示層;(2)采用內存數據庫集群技術。為12306用戶提供列車公布票價、執(zhí)行票據的查詢服務,擴展性高,并行計算能力強,數據可靠性高;(3)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诖髷祿治銎脚_,以數據管理技術、大數據采集、預處理、分析及挖掘等技術為基礎,對鐵路客運、成本、公路及民航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給出價格決策支持。項目于2016年8月通過了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價格管理部組織的技術評審。
通過系統分析高鐵混凝土橋梁現有防水層喪失防水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理想防水體系結構模型,并據此提出了薄涂型聚氨酯防水體系,以“功能梯度”體系作為研究思路,根據“混凝土—底漆—面漆”匹配原則,研發(fā)改性環(huán)氧底漆和柔性聚氨酯面漆;采取聚醚多元醇等混合預聚具有不同端異氰酸酯特征的底面漆、HDI縮二脲與聚碳酸酯二元醇聚合制備柔性表面漆固化劑,突破了薄涂型聚氨酯防水體系制備的關鍵技術,實現了該防水體系優(yōu)異的層間粘結力和耐老化性能;通過底涂材料和施工工藝優(yōu)化,進一步提高了其基面適應性和施工友好性,解決了橋面積水、防水層鼓泡和容易剝離等病害,不僅適用于無砟軌道橋面防水,也適用于既有線高鐵防水層的修補,且施工工藝簡單,無需專用涂裝設備,可噴涂或輥涂,防水層整體厚度低至僅600~800 μm,相對其它類型防水體系,大幅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施工效率,且綜合成本降低約18.9%以上;薄涂型聚氨酯防水漆無論是在南方冬季還是夏季,施工性能和成膜性能均俱佳,新建防水層在南方經4年多、在東北經2年多實際運行考察,均未出現剝落、變色等病害,涂層整體完整,確保了防水效果和行車安全。主要技術創(chuàng)新點包括:(1)制備了耐候性優(yōu)異的高性能聚氨酯防水體系;(2)提出了薄涂型防水層概念;(3)優(yōu)化了聚氨酯材料力學性能實驗室測試方法和防水層附著力現場測試方法。項目于2016年通過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管理部組織的技術評審。
研究新(改)建焊軌基地的分布和規(guī)模、生產能力,焊軌生產線基本工序和工位布局,百米定尺鋼軌和500 m焊接長鋼軌的吊運及存放,焊接生產裝備、工藝和質量控制,生產管理、標準和相關技術規(guī)范等。主要創(chuàng)新點包括:(1)創(chuàng)新了百米定尺鋼軌的基地焊接技術。解決了鋼軌焊接方案、基地設計、工序設計、生產線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構建了高速鐵路焊軌基地的技術標準體系;(2)首創(chuàng)研發(fā)了高速鐵路焊軌基地系列成套設備,實現了鋼軌焊接全流程的自動化、數字化和信息化。首創(chuàng)研發(fā)了鋼軌吊運專用裝備、焊前除銹和處理專用裝備、鋼軌焊縫熱處理設備、鋼軌焊縫數控加工中心、
鋼軌焊縫精銑機、焊接質量檢測設備、鋼軌焊接生產線綜合監(jiān)控管理系統,實現了焊軌基地裝備的原始創(chuàng)新。自主研發(fā)了鋼軌矯直設備、鋼軌焊縫精磨機,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3)建立了鋼軌焊接接頭質量控制的工藝技術。攻克了提高接頭平順性、控制灰斑和過燒等缺陷、優(yōu)化接頭性能等技術難題,形成了成套工藝技術;(4)構建了高速鐵路焊軌基地評價體系。創(chuàng)立了原料軌質量監(jiān)測、焊接質量檢驗、焊接過程監(jiān)督、年度綜合評價的機制,建立了鋼軌焊接接頭全壽命管理模式,提出了標準、方法和規(guī)則,形成了評價體系的成套技術。研究成果形成了高速鐵路焊軌基地系統技術,于2016年8月通過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管理部組織的技術評審。
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全路集中、統一的鐵路客運延伸服務應用,整合鐵路內外旅客服務相關資源,優(yōu)化和完善服務產品與流程,為鐵路旅客提供線上線下協同、全路一體化的全行程服務,滿足鐵路旅客個性化需求,提升鐵路旅客出行體驗,提高行業(yè)競爭力,促進鐵路客運服務和資產經營的轉型升級。技術創(chuàng)新點包括:(1)易擴展的開放平臺架構;(2)分布式數據存儲和處理;(3)分布式文件存儲;(4)大數據并發(fā)處理和分析;(5)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滿足以下主要技術指標:(1)鐵路客運延伸服務應用應支持網站在線用戶數量不低于100萬個,手機APP在線用戶數量不低于100萬個;(2)鐵路客運延伸服務應用應具備處理全年訂單17000萬筆,日均訂單量46萬筆,日高峰訂單75萬筆的能力;(3)系統可支持的最大查詢業(yè)務并發(fā)數為1 500;(4)鐵路客運延伸服務應用存儲近期應滿足4億用戶及交易(包括用戶信息、用戶行為過程等)信息存儲;滿足管理(包括運營管理、對賬清分、運營分析、客服查詢與處理、系統運行狀況等)信息存儲量需求。目前部分子系統已上線運營,其中旅游展示已在12306網上線試運營,并得到各鐵路局和鐵路旅行社的肯定,各鐵路局已將下屬的旅游機構的旅游產品錄入到旅游展示系統進行推廣;酒店預訂系統和定制服務系統已完成系統的研發(fā)和調試,具備上線條件。計劃在2017年上線,并全路推廣。項目于2016年8月通過了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開發(fā)部組織的技術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