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人類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并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這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勞動實踐是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指的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并從中獲取勞動知識、提升勞動熱情、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實踐活動。學校的勞動實踐大致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學校日常管理中的一般性勞動,二是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的校內外勞動,三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水平。
參加勞動實踐,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具體操作提高動手能力,使感性知識和理論知識相互印證。
2.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
人的主體性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體現,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發(fā)展。勞動實踐活動解決了學生渴望了解社會、了解他人、探索未知、探索未來的精神需要。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想象來進行思考和操作,自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其主體意識。同時,勞動實踐活動圍繞一個目標開展主題性、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可以引領學生學會合作,增強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技能,涵養(yǎng)合作精神。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實踐和主動創(chuàng)新的意識。
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基本上都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賴性。勞動實踐首先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因為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是沒有多少心理負擔的,他們都愿意參加。其次,勞動實踐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勞動實踐能幫助學生學會利用閑暇時間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愛好,豐富其精神生活。第三,勞動實踐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校內外勞動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學生能漸漸習得一些成人社會的行為,有助于學生從兒童向成人的轉化;同時,學生在實踐中還會遇到一些需要即時解決的具體問題,從而能夠激發(fā)他們內在的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
4.有利于增強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需要。
盧梭指出:“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币寣W生適應未來家庭生活,參加勞動實踐是最有效的途徑。從小多參加勞動實踐活動,培育對勞動的美好情感,培養(yǎng)一定的勞動技能,既是未來生活和工作的外在要求,也是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和發(fā)展的內在追求。
1.建設基地,搭建平臺,廣泛開展勞動實踐活動。
基層學校要加強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給學生搭建良好的勞動實踐平臺,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自主建構學習活動。
自建式基地群:即依托校內固有資源,由學校自主建立的符合學校特色的勞動課程校內教學場所,如餐飲勞動實踐基地、竹藝勞動實踐基地等,通過自主建設,學校形成特有的課程資源,并開發(fā)相關的課程。
合作共建式基地群:即依托周邊共有資源,由學校和專業(yè)部門、機構合作開發(fā)的專項式體驗教學場所。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立足于學生成長,研發(fā)教育課程助力學生全面成長。如小報童勞動實踐基地、天目湖小導游勞動實踐基地等。
社會體驗式基地群:即依托地域內品牌資源,學校通過開展以研學、參觀的形式走入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如電纜勞動實踐基地、中關村科技產業(yè)園勞動實踐基地、溧陽名人勞動實踐基地等。
總之,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鄉(xiāng)土教育資源和學校優(yōu)勢構建基地群,探索利用鄉(xiāng)土教育資源開展勞動實踐的可行性方法、途徑,促進地方文化與學校教育的共同發(fā)展。
2.深化教學,挖掘內涵,提升育人價值。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加強勞動實踐需要“在學校教育中滲透勞動計劃”“將校外教育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這些可在各學科中加強勞動實踐活動的開發(fā),例如數學加大“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開發(fā)力度,語文增強“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fā)力度,美術拓展“手工”“戶外動手”等內容,形成立體化的勞動實踐樣態(tài)。例如在《生活與勞動》課中,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好奇、好玩、好勝的心理優(yōu)勢,加強實踐操作訓練,深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在《自制筆筒》的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完成制作任務之后,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筆筒一般是圓柱體,紡錘體行嗎?筆筒用易拉罐、可樂瓶和泥巴能做嗎?布能做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踐,自由想象,自由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及時用同學的優(yōu)秀作品引導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設計方案。
3.建立機制,科學分工,提升教育實效。
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明確學生是勞動實踐的主體,在勞動實踐操作中,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之間力爭上游,取長補短,共同成長。建立科學的合作機制:注重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訓練、健康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以及互相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的形成,以小組合作或項目學習為主要形式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建設激勵型評價機制: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賞。不管學生最后的勞動作品做得怎樣,教師都應充分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并進行形式多樣的肯定和獎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興趣,增強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總之,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既要注重校內外資源的整合,也要注重課內外資源的結合;既要注重相關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動手實踐中的感悟;既要注重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注重勞動情感和勞動精神的培育。
[1]林新利,陳開恩.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增強育人實效性[J].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2011(22).
[2]滕兆榮.如何有效地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活動[J].學習報:教育研究,2013(30).
[3]李軍明.勞動實踐教育人,勞動實踐塑造人[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