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在課堂這一場域中,學生通過教師引導、相互啟發(fā)、獨立鉆研等方式,獲得了知識、形成了能力、勃發(fā)了情感、生成了智慧、豐盈了精神、升華了人格。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的生命成長,我?;趯嵺`探索提出了“三一三”組塊教學模型。該模型在我校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全面推開,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三一三”組塊教學模型在實施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A”指教學資源。教學的第一類資源其實是學生,課堂上每一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聰明才智、學習風格等是課堂教學最好的資源。第二類教學資源是教師自己,教師的學識眼界、人格修養(yǎng)、言行舉止、風度氣質等都是滋潤學生生長的陽光雨露,是無形的教學資源。此外,家庭、校園、社會、網絡等都有豐富的資源,關鍵在于細心觀察、用心感受、有心積累。但“三A”并不是越多越好,關鍵在于甄別和優(yōu)化,其原則是:從材料的性質看,以形象鮮明、接近原生態(tài)為好;從材料與學生的關系看,是用好已有的,開發(fā)沒有的,選擇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換言之“,三A”的開發(fā)要尋求學習挑戰(zhàn)度、時空開放度、資源友好度的適切。
1.學習挑戰(zhàn)度要適切。課堂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存在著客觀差異,絕大多數(shù)教科書編寫時是漠視這種差異的,將知識以相同的面目呈現(xiàn)給所有學生。因此,有些教材內容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而言過于簡單,他們品嘗不到學習挑戰(zhàn)的快樂,而對于暫時后進的學生來說又過難,只有對于中等學生才具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值得各層次學生“沖刺和挑戰(zhàn)的任務”,這有梯度的任務既要教師在課前準備,更要在課堂中不斷地調整和生成。例如,我校物理教師王正虎在執(zhí)教“電功電熱”試卷講評課時,借助于學生錯題這一資源,讓所有學生“會讀題”“會審題”“會細化關鍵點”;讓中等層次的學生研究“哪里錯”“為何錯”,再做到“糾正錯”;對幾乎無錯的優(yōu)秀學生提出更高要求:一題多解、總結方法、嘗試出題。
2.時空開放度要適切。追求生長的課堂時空應該向四面八方敞開。教學內容應該開放有度,讓學生在更好的課堂環(huán)境中,以更好的狀態(tài)來達成學習目標,從而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有更多的收獲,最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滿懷探究的欲望,獲得對美的感悟,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例如,我校韋葉標老師獲得江蘇省語文優(yōu)質課大賽一等獎課例《秋天》是這樣設計的:課堂首先向學生的生活敞開,“聊秋天圖景”,隨后的精讀又“聊徐志摩的《私語》及戴望舒的《秋天的夢》詩作”,結合生活體驗“品關鍵詞句”,最后呈現(xiàn)韋老師自己所寫的《秋天的夢——讀何其芳〈秋天〉》詩作,結課時鼓勵學生走進秋天,感受秋意,用詩歌形式書寫眼中或心中的秋天。
3.資源友好度要適切。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命成長,得益于課堂中提供的多種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既可以是教師課前開發(fā)、課上呈現(xiàn)的,也可以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精心準備的,甚至是課堂中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的豐富多樣、友善合理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智慧、精神、人格等方面生長。例如,我校政治教師徐進執(zhí)教“隱私和隱私權”時,從學生最為熟悉的QQ空間權限的設置導入,隨后在課堂上通過視頻、圖片、漫畫等多種資源,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認識隱私和隱私權,并且援引學生生活中大量有關隱私的兩難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B”定位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應力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相對學生而言,有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教師來說可能是常識,對學生而言卻充滿著新鮮感。實踐活動目的性要強,要圍繞“一”展開,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實現(xiàn)認知、能力、情感的生長。活動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陳述問題,可以是推導一個公式,可以是設計一個實驗,也可以是仿寫、辯論、講一個故事等等,活動要具有開放性,既有預設,又有生成,這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做支撐。
1.“三B”的設計應該促成課堂中學生較高的參與。追求生長的課堂應該是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及有效參與。學生發(fā)言與活動的時間不能少于整堂課的二分之一。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用“問卷調查”和“課堂觀察”來監(jiān)測學生的參與度。例如,我們設計了“你認為這節(jié)課上執(zhí)教老師是否面向全體同學”“老師對你的關注情況”等調查問題,借助“問卷星”來了解學生課堂參與情況。觀課時,教師分工合作完成發(fā)言面、互動時段與頻次、某些學生學習行為狀況等方面的觀察與記錄。通過評估,改善教學,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2.“三B”的設計應該促成課堂中學生身心愉悅。吉爾·哈德菲爾德(Jill Hadfield)在《課堂活力》一書中說:“班級里可能充滿了歡樂、友誼、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敵意?!鼻罢邿o疑是愉悅度高的表現(xiàn),也是課堂生長成功的基礎?!叭鼴”的設計和生成不可忽視這一點。我們也設計了諸如“你對這節(jié)課滿意嗎”“課上你感到愉悅嗎”“你收到老師或同學的點贊了嗎”等問題了解學生身心愉悅度,從而引導教師在設計活動和應對生成時盡可能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感受。
3.“三B”的設計應該促成課堂中學生活動自由。例如,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等。我校歷史教師王琰執(zhí)教“三國鼎立”時,設計了頗有創(chuàng)意的學生實踐活動——“趣講三國故事”、仿易中天開“三國微講壇”、繪制“三國鼎立”形勢圖、進行“三國最重要的人物”小辯論、穿越三國寫“作戰(zhàn)方略”等,學生樂此不疲。
此外,無論是“三A”還是“三 B”,在開發(fā)或設計時,要有利于不同學生的知識建構。協(xié)作學習時,讓每個學生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建構時要盡量把握事物的本質及與其他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
“三一三”組塊教學模型是實現(xiàn)“生長”的途徑之一,是促進兒童生長的一種“道”?!吧L”是理念,“三一三”組塊教學模型是該理念下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