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煜
摘 要:歷史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環(huán)境意識。面對集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如何“讀”好歷史與社會,可以從教材中的導言、課題、圖片這三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導言;課題;圖片;學習能力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這些都對每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參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與社會作為集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貼近社會生活,提倡人文精神,關注事物聯(lián)系,體現(xiàn)綜合價值。注重幫助學生更為理性、更為智慧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生活環(huán)境,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讀導言——提綱挈領
教材導言是用簡練、明晰、易懂的語言對一章、一節(jié)或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宏觀的提煉概括,是實施探究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它一般設計在正文的開始處,能夠引導讀者認真閱讀導言內容,從中發(fā)現(xiàn)本章節(jié)或本單元的知識線索和知識聯(lián)系,使讀者總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例如七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一“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導言內容:“認識生活,需要獲取各種信息。地圖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獲取區(qū)域信息的工具。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但是面對多種多樣的地圖,我們應該怎樣閱讀和使用它們,仍需要進一步探究?!?/p>
導言由四句話構成,第一句直接闡明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具備“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而在七年級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地圖是信息的最基本載體,能否合理運用地圖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成為學生學習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的關鍵。
同時,導言部分還對已有知識進行了回顧,能夠起到承上啟下、導入新課的作用。導言一方面對上一單元的知識進行高度概括和系統(tǒng)總結,另一方面對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進行提綱挈領的提示,目的在于使知識點前后銜接起來,過渡自然,使其形成一個整體。
二、讀課題——指明關鍵
作為課程改革的產(chǎn)物,歷史與社會是一門人文學科,更是一門綜合學科。筆者認為,要提高教學有效性,解讀教材很重要。然而,解讀教材首先應該解讀課題,從課題中找突破口。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很多課題的設置就直接突出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如能利用好“課題”,進行合理的導入,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文明中心——城市,每個課時的題目都非常明確地交代了本課的重點。如第一課“美國政治的心臟:華盛頓”,在引導學生讀課題中,進行如下設計:
師:“美國政治的心臟:華盛頓”這個課題中哪些是關鍵詞?
生(異口同聲):“美國”“政治”“華盛頓”……
通過提問,學生能快速找到課題的三處關鍵詞“美國”“政治”和“華盛頓”。接下來教師可以以此為線索展開,引導學生探尋“華盛頓”與“政治”之間的聯(lián)系。
課題是一節(jié)課最搶眼之處,也可以說是整節(jié)課的濃縮,如能加以利用,必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讀圖片——圖文并茂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地理部分教學過程中,地圖是最重要的工具,經(jīng)濟地理學家巴朗斯基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永遠是既經(jīng)濟又容易理解的語言。地圖使人更容易了解許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須用許多篇幅來敘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東西?!钡貓D能準確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等情況,將零散地理事物系統(tǒng)化,是地理教學的信息庫,與文字相比,能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豐富了課本知識的表現(xiàn)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緊密結合地圖,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運用地圖的意識和習慣。在七年級地理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地圖很不熟悉,甚至有的學生根本不會看,給其學習地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因為如何對地圖進行有效的解讀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讀”地圖,筆者認為可分三步:一看圖名,二看圖例,三看圖中的順序。
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自然環(huán)境”的圖2-17:亞洲的地形,這是七年級學生面對的較大篇幅的地圖,若不加以引導,學生很難獲取有效的信息。因此,教師可以做如下引導:
師:“這么大的圖,同學們應該從哪看起?”
這樣的設問,有意引導學生看圖是有一定順序的,在學生發(fā)表完自身觀點后,教師可以適當總結,教會學生如何讀圖。
第一步:看圖名,明確地圖所示區(qū)域,即亞洲。
第二步:看圖例,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對于分層設色地形圖中所傳達的顏色認識尚淺,因此教師應強調本圖中不同顏色圖例所代表的海拔高度。
第三步:看圖中的順序,也就是做到有順序地讀圖。即從東往西,或從南到北地讀圖,但對于圖2-17所示亞洲區(qū)域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先四周后中間的讀圖順序,以更加準確地分析亞洲地形的特點。
除此之外,歷史學科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古代學者鄭樵還曾提出:“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睔v史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已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選擇。多媒體技術使我國古代“左圖右史”的優(yōu)良史學傳統(tǒng)得到發(fā)揚光大,歷史圖片與歷史課教學的配合,對歷史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也總需要我們去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完善,如何“讀”好歷史與社會,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