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飛云
時空無論作為一種歷史研究的工具,還是作為史學的方法或者視角,是無處不在的,甚至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時空的歷史。沒有時間和空間,歷史事件就無法安放,因此教育部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時空觀念,并將其劃分為4個水平,即水平1-4。本文將結合課程標準4個水平劃分,提出具體的策略,以求方家。先分析四個水平的定位,水平1本質為考查基礎知識;水平2本質為考查時空的關聯(lián)性;水平3本質為考查時空的階段特征;水平4本質為考查與其他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性。
既然“時間或時序不僅是歷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確反映、表達客觀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標”[1],那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科學使用時間觀念,了解歷史發(fā)展的“時序性”特點。總結好必要的時空表達方式,常見的有:基本表達:日、月、紀年(民國、年號、公元、干支)、年代、朝代;分期方式:古代、近代、現(xiàn)代,前秦到明清時期、舊新民主主義時期等;特定術語:文藝復興時期、大航海時代、大蕭條時代、冷戰(zhàn)時期等。
布羅代爾在《長時段:歷史和社會科學》中說,“我們這里不應忘記最后一種語言,最后一組模式,即必須把任何社會實在歸結為它所占領的空間。”總結關于空間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有:基本表達:中原地區(qū)、東南沿海、長江流域等;古今地名:洛陽、北京、開封等;地理概念:山水陰陽、關東等;特定術語:東西方國家等。
以上通過對時空表達方式的整理,基本能夠達到水平1。那水平2是考查時空的關聯(lián)性。“時空具有理解歷史的奠基性作用,而不是理解歷史的外在標畫”,因而可以“審視時間自身的意義”。[2]在空間表達過程中,是與地圖密不可分的,都具有唯一性?!皻v史地圖能提供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只有文和圖配合起來閱讀,才能形成明確的空間觀念?!?[3]而歷史空間觀念主要通過歷史地圖來培養(yǎng)。利用歷史地圖、插圖等,幫助學生在歷史空間中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和對歷史產(chǎn)生的影響。葛劍雄等人指出:“‘過是指空間上的移動,傳則表示時間上的移動。” [4]教師要充分使用黑板或白板技術,把歷史知識學習過程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動態(tài)地演示出來,這樣學生對那些隨歷史事件發(fā)展而移動的地點有更好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看圖說史,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敘述,使學生空間觀念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活動案例:教師在講解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通過學習四張圖片的動態(tài)變化和時間的推移,理解淞滬會戰(zhàn)的主動進攻能夠吸引和分散日軍,破壞日軍由北往南攻、速戰(zhàn)速決的計劃,國民政府在正面戰(zhàn)場利用時間交換空間,由南京遷至武漢,最終落腳重慶,以四川為基礎進行持久戰(zhàn)。而1938年10月相持階段以來,國共兩黨又以空間交換時間,利用中國“東西”的戰(zhàn)略縱深和日本戰(zhàn)爭和民生資源的相對缺乏,最終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每個時間點上的歷史特征,還要引導學生跳出具體史實的羈絆,從長時間演變中把握歷史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的來龍去脈,從宏觀視野俯瞰歷史全貌,這是時間觀念培育水平3的核心價值訴求之一。
如下是從西方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近代科學的形成等幾個維度和層次理解15~18世紀階段特征,便于學生梳理紛繁復雜的知識點,建構整體網(wǎng)格化知識體系,認識歷史現(xiàn)象或事件發(fā)生的因果聯(lián)系。
從新航路的開辟到工業(yè)革命前的階段特征:
總述:從新航路的開辟到工業(yè)革命前是資本主義的興起階段。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人類社會開始由傳統(tǒng)社會邁向近代社會。
政治:在英、美等國,資產(chǎn)階級逐漸建立起代議制民主政治。
經(jīng)濟: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歐洲的近代科學逐漸形成并得到發(fā)展。
水平4是考查與其他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性,在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時空觀念處于核心地位,若時空觀念缺失,其余素養(yǎng)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以2018年Ⅰ卷42題為例進行分析(材料和題目省略),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是一定時期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反映,分析時以《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梗概為切入點,需要運用時空觀念將時間定位于1719年之前,即西歐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空間定位為新航路開辟后緊密聯(lián)系的全球。對歷史現(xiàn)象的概述和評價,涉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考查的內容涉及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三角貿易、人文主義、宗教改革等,而這些知識點的考查需要運用水平3的網(wǎng)格化知識體系和階段特征總結,運用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
總之,教師教學中要更注重傳遞時空綜合的觀念,從水平1-4,由低到高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時間和空間對歷史進程的共同作用,并依靠時間空間建構起歷史情境和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聶幼犁.盯住試題的關鍵詞:何時(一)[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6).
[2]郭子其.何以發(fā)展學生時空素養(yǎng):應深度反思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J].歷史教學,2017(11).
[3]趙恒烈.歷史教育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224.
[4]葛劍雄,周筱贊.歷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編輯 趙飛飛